摘要: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正式施行,这意味着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都必须“亮明身份”。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部“办法+强标”的组合拳,该办法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同步落地,旨在通过规
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正式施行,这意味着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都必须“亮明身份”。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部“办法+强标”的组合拳,该办法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同步落地,旨在通过规范管理,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标识方式与平台责任
AI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平台作为服务提供者,在内容上架或上线时需进行审核,核验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情况。对于未标识或疑似生成的内容,平台要添加风险提示,从传播端阻断虚假信息扩散。
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指出,平台检测标识分为三个层次:若从元数据中检测出隐式标签,可直接标识为AI生成;若仅通过算法推测,则需标识为疑似AI生成。
保障机制与用户权益
由于技术局限性,部分原创内容可能被误判为AI生成,损害创作者权益。对此,专家建议建立分级处理办法:明确为AI生成的内容采取更严格措施;标识为疑似AI生成的,应提供便捷的用户反馈渠道,且不宜对用户进行严肃惩罚。
同时,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公开算法原理及误判样本数据,提升透明度,并设立申诉渠道,允许用户提交证据申请复核,以平衡监管与创作自由。
对行业与技术的影响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90余款大模型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240余款在省级网信办完成登记,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标识办法”的施行将带来多方面影响:
- 为人工智能企业选择训练数据提供指引,通过隐式标识便于机器筛选机器生成内容,助力训练数据的精准选择。
- 拦截大规模搬运AI直接生成内容的行为,使内容平台有更明确的合规要求和管理程序,降低审核运营成本。
- 保护传统内容产业,降低AI技术带来的冲击,促进公平竞争。
- 追溯AI生成内容来源,减少侵权、诈骗等问题,维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
此外,“标识办法”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充分衔接,服务提供者履行算法备案、安全评估等手续时涉及的标识技术细节,能帮助执法部门快速识别违法内容来源,追踪责任主体。
此次“标识办法”的出台,从源头破解了未经标识内容进入公开数据领域导致的数据污染问题,将有效提升技术可信度,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侠叔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