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检疫传染病】鼠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16:08 1

摘要:还记得历史课本上那场席卷欧洲、夺走数千万人生命的“黑死病”吗?它的罪魁祸首就是——鼠疫!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但鼠疫这个“恶魔”从未走远,依然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鼠疫”

这个古老的“恶魔”从未走远!

《哪吒2》热映

很多人都被其中圆滚滚的“干饭”土拨鼠萌翻啦

那一声“啊”瞬间带回那个尖叫表情包

许多网友直呼"想rua"

然而看似无害的萌宠

却是严重传染病——鼠疫的宿主动物

还记得历史课本上那场席卷欧洲、夺走数千万人生命的“黑死病”吗?它的罪魁祸首就是——鼠疫!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但鼠疫这个“恶魔”从未走远,依然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染疫跳蚤叮咬、接触染疫动物(如旱獭、鼠类等)或飞沫传播。

鼠疫离我们有多远?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仍时有鼠疫病例报告。据世卫组织报道:

2021年9月,马达加斯加通报了20例鼠疫疑似病例和22例确诊病例,包括8例死亡病例。

2020年7月,刚果民主共和国通报了45 例病例,包括9例死亡病例。

2017年8-11月,马达加斯加爆发了严重的鼠疫疫情,通报了2348例鼠疫确诊、可能和疑似病例,包括202例死亡。

鼠疫的主要症状

临床上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及轻型等,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等。继而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蹒跚、腔道出血及衰竭和血压下降等,它们各具其他特征性表现。

1

腺鼠疫

最为常见,好发部位为腹股沟淋巴结(约占70%)、腋下淋巴结(约占20%)和颈部淋巴结(约占10%),多为单侧。病初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患者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

2

肺鼠疫

病死率极高。该型既可是原发性,亦可为继发于腺鼠疫患者。原发肺鼠疫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咳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及发绀;肺部仅可闻及少量散在湿啰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较少的肺部体征与严重的全身症状常不相称。

3

败血症型鼠疫

亦称爆发型鼠疫,最为凶险的一型。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瞻望或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和坏死,鼻出血、呕吐、便血或血尿和心力衰竭,多在病发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日,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坏死,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4

轻型鼠疫

亦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5

其他鼠疫类型

如皮肤鼠疫、肠鼠疫、眼鼠疫、脑膜型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均少见。

海关小提示

虽然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防范感染风险。

1

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出境前,可通过查询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发布的健康提示、咨询海关或当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专业的旅行医学机构获取相关信息,关注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

2

加强预防

一、避免接触疫源地野生动物。

外出旅游尤其是前往草原时,应尽量避免与鼠类、旱獭等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不要接触病死的野生动物。

二、采取防蚤叮咬措施。

进入疫源地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以防被跳蚤钻入、叮咬。

三、坚守“三不”准则。

进入鼠疫疫源地旅游的人员要坚守“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的准则。

四、加强自我健康监测。

从草原等疫源地游玩回来后,做好持续一周的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源地旅行史。

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如勤洗手,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等。

3

积极配合海关工作

入境时,入境人员应自觉接受卫生检疫,如出现相关症状,应依法如实向海关关员进行申报,配合做好医学排查等工作。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供稿单位:天津临港海关、卫生检疫处

编辑:邸丹华

校对:刘栋、史正涛

审核:刘光旭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