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疫事业第一人,110年前是如何战胜鼠疫的?和今天惊人相似

B站影视 2024-12-18 08:32 2

摘要:近日,由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确诊感染数万人,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17年前的非典。在政府的要求下,人们出门必须戴口罩,有发热症状者必须隔离两周。今天,我们有钟南山院士走在疫情第一线,为人民安全保驾护航。在110年前,也曾有这样一位防疫勇士在医疗条件非常落后

近日,由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确诊感染数万人,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17年前的非典。在政府的要求下,人们出门必须戴口罩,有发热症状者必须隔离两周。今天,我们有钟南山院士走在疫情第一线,为人民安全保驾护航。在110年前,也曾有这样一位防疫勇士在医疗条件非常落后的晚清,用了4个月的时间成功战胜了肆虐东北三省的鼠疫,他就是中国防疫事业第一人,也是唯一享有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殊荣的中国人-伍连德。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槟榔屿,从小就成绩优异,并在17岁那年考取了英国女皇奖学金,之后一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研医学。伍连德先后在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医学研究所进行实习研究,1903年,伍连德凭借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取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1910年10月25日这一天,有两个卖皮毛的商人,从俄国来到满洲里,在一家小旅馆里留宿。当天晚上两人就发高烧、咳嗽,没过几天,他们就死了。之后,周围的旅客相继死亡,全身布满血斑,接着,哈尔滨出现了几千名同样症状的人。

1910年11月9日,东北三省鼠疫彻底爆发,哈尔滨每天平均死亡50人。留学英国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担任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亲赴疫情前线。当时哈尔滨地区的傅家甸疫情最严重,每天都有人因疫情而死,他决定解剖尸体。在显微镜下,伍连德看到了椭圆形的疫菌体,并发现这种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能够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播,于是将其命名为“肺鼠疫”。

伍连德迅速向北京发去了电报,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将疫区傅家甸隔离,并且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当时正值春节,为了防止返乡潮让疫情更加严重,凡是经南满铁路南下的旅客必须隔离观察5天,无发病症状才可放行。

为了减少呼吸道的传播感染,伍连德设计发明了一个简单的口罩,他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了一块吸水药棉,由于成本低,使用方法简单,推广起来也很容易。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口罩,直到现在医护人员都还在使用,并将其称为“伍氏口罩”。

在伍连德的指挥下,重疫区傅家甸被分为了4个区域,每个区都有医护人员和警察轮岗,没有特殊情况,各区之间不得相互走动。一旦有人感染,搜查队就会将病患立即送到防疫医院,并将感染者的房子作消毒处理。

伍连德根据病情,将医院分为了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和防疫施医处,此举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他是首次提出了“疑似病房”这一概念的人,他向中东铁路公司借了120节火车车厢,专门用来接收疑似患者,观察7天之后,体温正常才可接触隔离。

伍连德发现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大量尸体被随意丢弃在坟场上,如果有老鼠或其他动物接触了这些尸体,再将病毒传染给人,那么之前所做的隔离防护措施都将功亏一篑。他认为这些病毒即使被掩盖在地下,也有可能存活一段时间。时间紧迫,伍连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这些尸体集中火葬。

伍连德深知这样做有悖于中国人死后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可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他毅然上书朝廷请求“焚尸”。3天后,清政府准许了伍连德的请求,得到朝廷许可后,伍连德立即行动,先是用炸药爆破出一个大坑,用煤油将尸体一并点燃,两千多具尸体瞬间化为灰烬。此举有效的管理了传染源,扼制了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1911年的1月31日,伍连德号召防疫部下发传单,鼓励百姓燃放烟花爆竹,他认为烟花里的硫磺有消毒的功效。这一天,傅家甸的死亡人数下降了20多名,之后,死亡人数一直曾减少趋势。1911年的3月1日,傅家甸的死亡人数已经降到了0,政府正式解除了对这里的隔离。之后,伍连德又马不停蹄地奔赴长春和沈阳等地,在4月底,终于将东北三省的鼠疫全部消除。伍连德因抗疫有功,一时间名声大震,有了“鼠疫专家”的称号。

经调查,这场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究其原因,人们喜爱穿貂皮大衣,商人为了降低成本,用土拨鼠皮作为替代,捕猎者和商人都不幸染上了病毒,并感染给了其他人,最终夺走了6万中国人的生命。

110年前伍连德运用科学的方法,成功战胜了鼠疫。这和当下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惊人的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正确的隔离和治疗下,我们会和一百年前一样成功战胜疫情。同时我们也要以史为鉴,禁捕、禁食野生动物,防止历史重演。

来源:千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