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佩:民国旧梦与未了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2:08 1

摘要:民国十七年深秋,沪上法租界的梧桐叶被夜雨打湿,黏在青石板路上像幅晕开的墨画。沈玉棠攥着半块被雨水泡软的报纸,指尖在 “寻物启事” 四个字上反复摩挲 —— 那上面印着的双鱼玉佩纹样,与她自幼佩戴、三日前在静安寺丢失的那块,简直如出一辙。

民国十七年深秋,沪上法租界的梧桐叶被夜雨打湿,黏在青石板路上像幅晕开的墨画。沈玉棠攥着半块被雨水泡软的报纸,指尖在 “寻物启事” 四个字上反复摩挲 —— 那上面印着的双鱼玉佩纹样,与她自幼佩戴、三日前在静安寺丢失的那块,简直如出一辙。

报社门口的铜铃被风撞得叮当响,沈玉棠刚迈进门槛,就被浓郁的油墨味裹住。柜台后的伙计抬头瞥她一眼,又低头拨弄算盘:“寻物启事?两块大洋一则,留个姓名地址,三天后见报。”

“不是来登报的。” 她把报纸推过去,声音因紧张有些发颤,“我想找登这则启事的人,这玉佩…… 或许是我的。”

伙计停下手里的活,仔细打量她。沈玉棠今日穿了件月白旗袍,领口绣着细巧的兰草,虽因连日奔波显得有些憔悴,但眉眼间的温婉气质,倒不像寻常会丢失贵重玉佩的人家。“登启事的人没留真名,只说见报后让失主去愚园路 76 号找陈先生。” 伙计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提醒你一句,那地方可不是普通人家,最近总有些穿黑褂子的人在门口转悠,你一个姑娘家,还是小心些好。”

沈玉棠谢过伙计,攥着报纸往愚园路走。雨还没停,冰凉的雨丝落在脸上,让她想起三日前丢失玉佩的情景。那天是母亲的忌日,她特意去静安寺为母亲祈福,跪在蒲团上诵经时,忽闻身后传来一阵骚动,回头看时,只瞥见一个穿灰色长衫的背影匆匆离去。等她再摸腰间,那枚伴随自己十八年的双鱼玉佩已不见踪影。

那玉佩是母亲临终前交给她的,玉质温润,上面雕刻着两条首尾相接的鱼,鱼眼处各镶嵌着一颗细小的红宝石。母亲当时握着她的手,眼神格外郑重:“这玉佩你务必收好,将来若遇到危难,它或许能帮你寻到亲人。” 那时她年纪尚小,只当母亲是临终前的嘱托,未曾多想,直到玉佩丢失,她才想起母亲话里的深意。

愚园路 76 号是一座西式洋楼,门口挂着两盏红色的灯笼,与周围的建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沈玉棠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穿黑褂子的人拦住:“小姐,请问您找谁?”

“我找陈先生,是为寻物启事上的玉佩而来。” 沈玉棠定了定神,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些。

其中一个黑褂子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转身进了洋楼,没过多久,便出来对她说:“陈先生请您进去。”

洋楼内部装修奢华,客厅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红木圆桌,墙上挂着几幅西洋油画。一个身穿黑色西装、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根拐杖,见沈玉棠进来,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几分审视。

“你就是来寻玉佩的?” 老人开口问道,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沈玉棠点点头,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她佩戴玉佩时的样子。“陈先生,这是我之前佩戴玉佩的照片,您登的启事上的玉佩,和我的一模一样。”

老人接过照片,仔细看了半晌,又抬头看向沈玉棠,眼神忽然变得复杂起来:“你母亲叫什么名字?”

“我母亲叫苏婉清。” 沈玉棠有些疑惑,不明白老人为何突然问起母亲的名字。

老人听到 “苏婉清” 三个字,身体明显僵了一下,手里的拐杖重重地敲在地板上,发出 “咚” 的一声响。“果然是她…… 果然是她的女儿。” 老人喃喃自语,眼眶渐渐红了。

沈玉棠被老人的反应弄得更加困惑:“陈先生,您认识我母亲?”

老人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雨景,语气带着几分伤感:“我不仅认识你母亲,还欠她一条命。当年若不是你母亲救我,我恐怕早就死在乱兵手里了。”

原来,老人名叫陈景明,年轻时曾是一名军官,与沈玉棠的母亲苏婉清是青梅竹马。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陈景明所在的部队被敌人围困,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苏婉清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批粮食和药品,偷偷潜入包围圈,救了陈景明和他的部下。后来,陈景明因战功赫赫,被提拔为师长,本想回来迎娶苏婉清,却得知苏婉清已经嫁给了沈玉棠的父亲沈文博。

“我当时心灰意冷,便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上海。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你母亲,也一直在打听她的消息,可直到前几日,我才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她已经去世多年了。” 陈景明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我那个朋友说,他前几日在静安寺看到一个姑娘佩戴着双鱼玉佩,与当年你母亲佩戴的那块极为相似,便把玉佩买了下来,送给了我。我本想通过寻物启事找到失主,没想到竟然是婉清的女儿。”

沈玉棠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心中百感交集。她看着陈景明,轻声问道:“陈先生,那玉佩现在在您这里吗?”

陈景明点点头,从怀里拿出一个锦盒,打开锦盒,里面正是那枚双鱼玉佩。玉佩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两条鱼的纹路清晰可见,红宝石镶嵌的鱼眼依旧明亮。

沈玉棠伸手接过玉佩,指尖触碰到玉佩的瞬间,一股熟悉的暖意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母亲身边。她紧紧握着玉佩,眼眶也湿润了:“谢谢您,陈先生,若不是您,我恐怕再也找不到它了。”

“这玉佩本就该属于你,我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 陈景明看着沈玉棠,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婉清这辈子过得不容易,你父亲沈文博是个文人,不懂官场险恶,民国十五年,他因得罪了当地的军阀,被诬陷通敌叛国,关进了大牢。婉清为了救他,四处奔走,耗尽了家产,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他的性命。后来,婉清带着你来到上海,独自抚养你长大,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沈玉棠从未听母亲提起过父亲的事情,母亲总是说父亲是因病去世的,她没想到父亲的死因竟然如此凄惨。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滑落:“原来…… 原来父亲是这样去世的。母亲她…… 她一定受了很多苦。”

“婉清是个坚强的女子,她从未在我面前抱怨过一句。” 陈景明叹了口气,“我也是后来才得知这些事情,可那时我远在外地,等我赶回来时,婉清已经病重。她临终前,嘱托我一定要找到你,好好照顾你,可我找了这么多年,都没有你的消息,直到今日,才终于见到你。”

沈玉棠擦干眼泪,看着陈景明,心中充满了感激:“陈先生,谢谢您一直记挂着我母亲,还这么费心找我。以后您要是不嫌弃,我就常来看您。”

陈景明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我巴不得你常来。以后有什么困难,你尽管跟我说,我一定会帮你。”

那天晚上,沈玉棠在陈景明家待了很久,听他讲述了许多关于母亲和父亲的事情,也了解到了自己家族的过往。离开时,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银纱。沈玉棠攥着手中的双鱼玉佩,心中感到无比踏实,她知道,从今以后,她不再是孤单一人,她有了亲人,有了可以依靠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玉棠经常去看望陈景明,陪他聊天,帮他打理家务。陈景明也把她当成亲生女儿一样看待,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她,还为她安排了一所女子学校,让她继续读书。沈玉棠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民国十八年春天,上海局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各路军阀互相争斗,社会治安混乱。一天,沈玉棠放学回家,刚走到家门口,就看到几个穿黑褂子的人站在那里,为首的正是之前在陈景明家见过的那个黑褂子。

“沈小姐,陈先生请您过去一趟,有要事相商。” 黑褂子语气严肃地说道。

沈玉棠心中一紧,有种不好的预感,她连忙跟着黑褂子往愚园路 76 号走。来到洋楼门口,她看到里面一片混乱,几个佣人正在收拾东西,陈景明坐在沙发上,脸色苍白,神情凝重。

“玉棠,你来了。” 陈景明看到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陈先生,发生什么事了?” 沈玉棠急切地问道。

陈景明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木盒,递给沈玉棠:“玉棠,我得罪了上海的军阀张宗昌,他要派人来抓我。我必须马上离开上海,这个木盒里装的是一些财物和一封信,你拿着它,去南京找我的老朋友李军长,他会照顾你的。”

沈玉棠接过木盒,心中充满了不舍:“陈先生,我不能让您一个人走,我跟您一起走。”

“不行,你不能跟我走。” 陈景明摇了摇头,“张宗昌的人现在到处抓我,你跟我在一起太危险了。你听我的话,拿着木盒去南京,等风头过了,我会去找你的。”

沈玉棠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陈景明打断了:“时间不多了,你快走吧。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替你母亲,也替我活下去。”

黑褂子催促道:“陈先生,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该走了。”

陈景明最后看了沈玉棠一眼,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和担忧,然后转身跟着黑褂子快步离开了洋楼。沈玉棠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眼泪再次滑落。她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

沈玉棠按照陈景明的嘱托,带着木盒离开了上海,前往南京。一路上,她历经艰险,躲过了张宗昌手下的追捕,终于在一个月后到达了南京。她按照陈景明信中的地址,找到了李军长的府邸。

李军长是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和蔼的中年人,他看到陈景明的信后,对沈玉棠十分热情:“沈小姐,你放心,既然是陈老哥托付的事情,我一定会办好。你就在这里安心住下,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

沈玉棠在李军长的府邸住了下来,李军长不仅为她安排了住处,还让她进入南京的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继续读书。沈玉棠十分感激李军长的帮助,学习更加努力,她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成才,将来有能力报答李军长,也能完成陈景明的嘱托。

在南京的日子里,沈玉棠时常想起陈景明,不知道他是否平安。她也曾派人去上海打听陈景明的消息,可每次得到的消息都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关于陈景明的下落。沈玉棠心中十分担心,却也无能为力,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陈景明能够平安无事。

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三省,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沈玉棠深受鼓舞,她毅然放弃了学业,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救亡组织,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抗日救亡组织中,沈玉棠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个名叫周明轩的年轻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明轩是一名大学生,不仅学识渊博,还十分勇敢,在抗日宣传活动中,总是冲在最前面。沈玉棠和周明轩在相处中,渐渐产生了感情,他们一起为抗日事业奔波,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南京也陷入了危机之中。李军长奉命率军抵抗日军,沈玉棠和周明轩也加入了战地服务团,前往前线为士兵们提供帮助。在前线,他们看到了日军的残暴行径,看到了无数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他们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一天,沈玉棠在前线医院为伤员包扎伤口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她走出医院,看到一群士兵抬着一个重伤员匆匆走来,那个重伤员的脸上布满了血迹,看不清面容。当士兵们把重伤员抬进医院时,沈玉棠看到他腰间挂着的一个玉佩,顿时愣住了 —— 那枚玉佩,竟然和她的双鱼玉佩一模一样,只是上面少了一颗红宝石。

沈玉棠快步走到重伤员身边,颤抖着声音问道:“你…… 你是谁?这枚玉佩是你的吗?”

重伤员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沈玉棠,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然后虚弱地说道:“你…… 你是婉清的女儿?这枚玉佩…… 是我当年从婉清那里得到的……”

沈玉棠听到这里,泪水夺眶而出,她终于认出了眼前的人 —— 正是她寻找多年的陈景明。“陈先生,真的是您!您这些年去哪里了?我好想您!”

陈景明看着沈玉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玉棠,我…… 我终于见到你了。我当年离开上海后,就去了北方,加入了抗日队伍。这些年,我一直在打听你的消息,没想到今天竟然在这里见到你。”

原来,陈景明离开上海后,辗转来到北方,加入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日军打伤,辗转来到南京前线医院治疗。没想到,竟然在这里遇到了沈玉棠。

沈玉棠一边为陈景明包扎伤口,一边向他讲述这些年的经历。陈景明听后,十分欣慰:“玉棠,你长大了,变得坚强了,我为你感到骄傲。”

然而,陈景明的伤势过重,加上连日来的奔波劳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在医院治疗了几天后,陈景明的病情突然恶化。弥留之际,陈景明紧紧握着沈玉棠的手,眼神中充满了不舍:“玉棠,我…… 我要去见婉清了。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坚持抗日,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替我…… 替我看看新中国的样子。”

沈玉棠泣不成声,用力点了点头:“陈先生,您放心,我一定会的,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陈景明微微一笑,缓缓闭上了眼睛。沈玉棠抱着陈景明的遗体,放声大哭,她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心中充满了悲痛。

周明轩走到沈玉棠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玉棠,节哀顺变。陈先生是英雄,他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定会完成他的遗愿,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沈玉棠擦干眼泪,看着周明轩,坚定地说道:“明轩,你说得对,我们不能让陈先生白白牺牲。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为了陈先生,为了千千万万牺牲的同胞,为了新中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抗战到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玉棠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亡事业中。她和周明轩一起,深入敌后,收集日军情报,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 —— 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让祖国重获自由和尊严。

民国三十四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沈玉棠和周明轩正在前线,他们相拥而泣,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沈玉棠拿出那枚双鱼玉佩,对着天空轻声说道:“陈先生,母亲,父亲,你们看到了吗?我们胜利了,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去了,新中国的曙光就要来了。”

抗战胜利后,沈玉棠和周明轩结为夫妻,他们一起回到了南京,投身到国家建设中。沈玉棠成为了一名教师,她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周明轩则加入了军队,继续为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而奋斗。

多年后,沈玉棠已经白发苍苍,她时常会拿出那枚双鱼玉佩,向孩子们讲述关于玉佩的故事,讲述关于母亲、父亲和陈景明的故事,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她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那枚双鱼玉佩,见证了沈玉棠的成长,见证了一段跨越多年的亲情与友情,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它不仅仅是一枚普通的玉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一份永不磨灭的精神传承,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来源:辛梓育儿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