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晚婚晚育的家长,家里女儿刚上五年级,儿子还在幼儿园,每次参加同学聚会都挺有感触——同龄人里,有人的孩子已经上了初高中,甚至大学,还有早婚的同学都当了爷爷奶奶。
作为一个晚婚晚育的家长,家里女儿刚上五年级,儿子还在幼儿园,每次参加同学聚会都挺有感触——同龄人里,有人的孩子已经上了初高中,甚至大学,还有早婚的同学都当了爷爷奶奶。
不管孩子多大,聚会话题永远绕不开育儿焦虑:小娃家长愁早教、愁学习习惯,大娃家长愁升学、愁工作婚姻。
但见多了不同阶段的养育困境,我反倒越来越清晰一个道理:比起纠结“陪不陪孩子”,先把“挣钱和提升自己”这件事做到位,才是对孩子更实在的负责。
总有人把“家庭陪伴”和国外的“快乐教育”奉为圭臬,可在我看来,这两样坑了不少家长——多少人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成长,一门心思守着孩子,最后却发现给不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撑。
我敢直白说:挣钱的优先级,必须排在前面!
别迷信“陪伴能给孩子完美人格和幸福童年”,等将来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处处碰壁,谈婚论嫁时拿不出彩礼嫁妆,事业遇挫你却一点帮衬的办法都没有,就会懂:年轻时拼命挣钱、提升自己,才是“陪伴”最硬核的意义。
今天就结合我的观察,跟大家聊透这几个扎心真相:
第一,从古到今,“拼家庭”从来都是现实
别被“公平平等”的说法骗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家庭底子”从来都是孩子的隐形台阶。
早年间唐朝以前,官员升迁靠“推举制”,爹是大官才能推荐儿子做官,农民家的孩子连衙门门都摸不到,只能代代务农;
后来有了科举,看着好像公平了,可清朝以前,能请得起私塾、天天读书写字的,全是有钱人家的孩子,穷人的娃从小就得跟着爹妈干活,哪有时间和钱读书?
国外更不用说,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学生里,穷人孩子能占几个?单是那些“社会活动经历”——马术、帆船、海外公益项目,就把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挡在了门外。
这不是“拼爹”是什么?
第二,家庭层次,决定孩子的“下限”
有句话很实在: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家庭的层次,是孩子的下限,至于能走多高,才看孩子自己的努力。
你看,父母是博士的,孩子耳濡目染,考个211大多顺理成章;父母是体制内官员的,孩子想进单位,总能比别人少走些弯路;父母开公司的,就算孩子没那么拼,至少能安稳过上小康日子。
反过来也一样:对农村家庭来说,孩子能考上211,已经是“祖坟冒青烟”的上限;对普通城市家庭,孩子能考上公务员、进体制,能让父母炫耀半辈子;对做小生意的家庭,孩子能有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家长就心满意足了。
想通这点,你还能找理由不努力吗?
第三,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陪伴”
总有人说“多陪伴能养出好人格”,但我观察下来,陪伴只是锦上添花,环境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核心,重要性能差出几百倍。
要是你有条件,让孩子住在大城市的优质社区,每年带他去国内外游学,买最好的学区房——你想想,他身边的朋友是不是大多有教养、爱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自然会跟着优秀。
反观那些天天守着孩子,却没能力给孩子好环境的家庭:住在老旧小区,孩子身边的同伴整天只顾着玩闹,父母自己也浑浑噩噩,就算陪得再久,孩子能养成好性格、好习惯吗?
真正影响孩子人格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他每天接触的人和事。
第四,养孩子,本质是“烧钱”的事
古代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听着风雅,背后全是钱堆出来的——请先生、买器具、日复一日的练习,普通人家根本扛不住。
现在养孩子更不用说:女儿学个舞蹈,一年学费加服装道具小几万;儿子想报编程班,一节课就要几百块;还有学区房、课外辅导、游学旅行……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
没有经济基础,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只能被埋没,更别说跟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第五,家长最好的“管”,是做孩子的榜样
最后这点最关键:家长的价值从不是“陪着”,而是“示范”。
你天天早出晚归为家庭打拼,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明白“长大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可要是你天天陪着孩子,却要么刷手机要么抱怨生活,孩子能有动力上进吗?
“管孩子”的核心,是给孩子做榜样。
你是专家学者,你每天写书做实验,那么你的孩子也就知道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了;你是公司管理者、官员,那他的孩子从小也就希望能够成为领导者,天天想着怎么样才能领导别人了。
加油吧,家长们!从现在起,鸡自己,好好工作,努力挣钱,给孩子好的榜样,不要把你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来源:蘇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