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镜的铸造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衰,在隋唐时期进入了鼎盛阶段。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唐朝也在这种统一的局面下统治了二百八十九年,开创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时代。国家的统一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手工业
铜镜的铸造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衰,在隋唐时期进入了鼎盛阶段。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唐朝也在这种统一的局面下统治了二百八十九年,开创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时代。国家的统一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手工业也在这一阶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此时期的铜镜造型新颖、题材丰富,技术精湛,可以说,铜镜的铸造也进入了鼎盛阶段。
本期重点介绍秦皇岛博物馆所展出的菱花形双龙铜镜、宝相花铜镜这两枚唐代铜镜。
文物探源
菱花形双龙铜镜,唐代,整体呈菱花形,桥形钮,镜背主要纹饰为双龙纹,两龙作一团,将镜钮置于中心,双龙纹外分饰祥云纹,整体造型富有动态活力。直径长17.0厘米,重1.2千克。管维良在《中国铜镜史》一书中将龙纹镜分为五型,其中一型就是秦皇岛博物馆馆藏的这种双龙镜。
宝相花铜镜,唐代,整体呈葵花形,圆形镜钮,镜身主体纹饰为宝相花。直径长30.0厘米,重3.0千克。宝相花铜镜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铜镜,宝相花又称宝仙花,一般以牡丹、莲花等有美好寓意的花卉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齐东方在《唐代金银器研究》一书中对宝相花纹的描述是:“(宝相花纹)是一种多层次、表现花朵整体平面的花纹,外层多由对卷的忍冬叶或勾卷组成花瓣。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云朵、勾卷纹样,又汇入了西方传入的忍冬叶、莲花的部分造型。宝相花纹是唐代独具特色的纹样,已经图案模式化,是目前中国考古学界约定俗成、特指的一种纹样。” 《中国纹样史》一书中提到“宝相花纹在唐以后历代均有应用,大体已经成固定格式。不论牡丹、宝相、莲花、石榴,只以花心不同作区别。如宋明的缠枝花,花蕊为莲籽的为缠枝莲,花蕊呈石榴形的为海石榴,花瓣则千篇一律。”
宝相花铜镜
镜之鼎盛
唐代铜镜种类繁多,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花鸟镜、团花镜、人物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以及特种工艺镜。在铜镜的形制上,唐代以前的铜镜多为圆形,唐代铜镜突破以往圆形的传统,创造出葵花形、菱花形、方形、等不同的形制,并且还出现了少数带柄的铜镜。在纹饰上,唐代铜镜纹饰的题材丰富多彩,画面更加华丽活泼,包含珍禽瑞兽、奇花异草、神仙人物、山水风景等。在装饰技法上,唐代铜镜铸造技术高超,镜面光滑细腻,采用高浮雕、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工艺手段。扬州成为了当时铜镜的主要产地。
隋唐时期的铜镜集铸造艺术、艺术审美、社会风俗于一体,是盛世文化的缩影。透过一方铜镜,可以窥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可谓精工巧思、兼容并蓄。
参考文献:
[1]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9;
[2] 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128;
[3]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01;
[4]钟沛均.唐代宝相花纹样形制研究及应用[D].中国美术学院,2022;
[5] 徐殿魁.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J].考古学报,1994,(03):299-342.
信息自 秦皇岛博物馆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