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宦海浮沉与诗酒谪仙的一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22:26 1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诗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他的性格如狂放不羁的风,自由自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忧郁。他既是盛唐气象的象征,也是无数文人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诗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他的性格如狂放不羁的风,自由自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忧郁。他既是盛唐气象的象征,也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化身。

绵阳市江油李白故居

公元 701 年,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那时的碎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驼铃声里混着中原的礼乐与西域的胡笳。五岁时,他随家人迁回蜀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这片孕育了三星堆文明的土地,给了他最初的灵性滋养。

在青莲乡的老宅里,少年李白并不安分。他曾逃学去溪边看磨铁的老妪,见铁棒被磨成细针,突然悟透 “功成在久” 的道理;又常溜到戴天山的道观里,跟着道士学炼丹、读老庄,看云气在山涧聚散,听松涛与鹤鸣相和。十五岁时,他已写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的诗句,当地文人都说这孩子 “有仙风道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但蜀地太小,装不下他的雄心。二十岁那年,李白带着一把剑、一卷诗,告别家人,顺长江东下。船过荆门时,他回头望了一眼西去的蜀江,写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一去,便再也没回头。

二十岁那年,李白带着一把剑、一卷诗,告别家人,顺长江东下

出蜀后的李白,像一阵不羁的风。他在洞庭湖畔凭吊屈原,在庐山瀑布前惊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在金陵酒肆里与落魄公子们击节唱和。二十五岁那年,他在安陆(今湖北孝感)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从此在桃花岩筑庐而居,过了十年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的日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段时光里,他并非只知饮酒作乐。春天,他带着书童去随州拜访茶圣陆羽,两人在茶山煮茶论诗;秋日,他策马北上,在洛阳城里与书法家张旭共饮,看对方醉后以发濡墨,写下惊鬼神的草书。他曾自比管仲、乐毅,上书地方官毛遂自荐,却只换来 “此人太过狂傲” 的评语。

失意时,他便纵酒放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他写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秋浦河畔见白发丛生,又叹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些诗句像撒在江湖里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已传遍天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四十二岁这年,李白的命运迎来转折。因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入京。接到诏书时,他正在酒楼酣睡,惊醒后甩着袖子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安的繁华远超想象。大明宫的金銮殿上,唐玄宗亲手为他调羹;沉香亭畔,杨贵妃捧着砚台侍立,高力士弯腰为他脱靴。他写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把牡丹与贵妃的美写得惊心动魄。

大明宫的金銮殿上,杨贵妃捧着砚台侍立,高力士弯腰为他脱靴。

但宫廷的束缚很快让他窒息。权臣们嫉妒他的才华,常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他看不惯官场的虚伪,喝醉了竟让玄宗的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最终,唐玄宗赐给他一笔黄金,委婉地让他离开长安。

离开那天,李白没有回头。他在长安城外的酒肆里买醉,写下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座困住无数人的黄金牢笼,终究锁不住他这只野鹤。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璘率大军东下,派人请他入幕。抱着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理想,李白加入了永王阵营,写下《永王东巡歌》抒发豪情。

他没料到,这场选择会让他身陷囹圄。不久后,永王与唐肃宗争夺帝位失败,李白被定为 “附逆” 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公元 759 年,李白拖着病体踏上流放之路。长江三峡的猿声凄厉,两岸的山岩如刀削斧劈。就在他以为余生将困在蛮荒之地时,朝廷大赦的消息传来。他欣喜若狂,调转船头东下,写下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 759 年,李白踏上流放之路。这时,朝廷大赦的消息传来。他欣喜若狂,写下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

晚年的李白,漂泊在江南的山水间。他的头发全白了,手脚也不如从前灵便,但只要拿起酒杯,眼里依然有少年般的光彩。在宣城谢朓楼,他与诗人范伦共饮,写下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采石矶,他对着江心的明月喃喃自语,说那是天上的白玉盘。

公元 762 年深秋,六十二岁的李白在当涂(今安徽马鞍山)病重。他躺在病榻上,看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让家人取来笔墨。颤抖的手握着笔,在纸上写下最后的诗句。写完后,他把笔一掷,溘然长逝。

公元 762 年深秋,六十二岁的李白病重。他用颤抖的手握着笔,在纸上写下最后的诗句

千百年过去,长安的宫殿早已化作尘土,当年的恩怨情仇也成了过眼云烟。但李白的诗,却像长江的流水,永远奔流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每当有人在月下独酌,或是在旅途上思乡,总会想起那个仗剑天涯的诗仙,想起他笔下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豪迈,想起他 “人生得意须尽欢” 的洒脱。

他从未真正离开。他活在每一句 “床前明月光” 里,活在每一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活在所有不甘平庸、向往自由的灵魂深处。

来源:科幻迷小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