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区 多维举措浇灌各族青少年“三交”开花结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22:30 1

摘要:在第九届京津冀校园足球夏令营邀请赛中,青海U13青少年女子足球队战胜京津冀多支男足队伍,成功夺冠。这支由汉、藏、回、蒙古等多个民族青少年组成的球队,已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参加各类赛事30场,他们在赛场上默契配合、赛绩瞩目,离不开学习生活中深度交融奠定的

在第九届京津冀校园足球夏令营邀请赛中,青海U13青少年女子足球队战胜京津冀多支男足队伍,成功夺冠。这支由汉、藏、回、蒙古等多个民族青少年组成的球队,已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参加各类赛事30场,他们在赛场上默契配合、赛绩瞩目,离不开学习生活中深度交融奠定的情感基础,这正是城北区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

自青海U13女子足球队曲麻莱队员在城北区学习训练以来,城北区便将其作为青少年“三交”工作的重要载体,深入实施“足球联谊·文化润心·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行动,构建“训练+文化+生活”多元交流场景,举办“石榴花开籽同心 民族团结共奋进”主题班会、“绿茵竞技石榴籽 湟水逐梦筑同心”研学活动、“非遗‘雕’出团结花”文化体验等活动13场次文化交流活动,并组织辖区商会民营企业代表向曲麻莱队员捐赠价值1万元的爱心物资,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心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青春实践。

事实上,这样的“三交”成效并非偶然,而是城北区青少年交流计划长期推进的成果。近年来,城北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践路径,通过搭建平台、活动设计、多元实践三大举措,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了具有北区特色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模式。

搭建交流平台。城北区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教育实际,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进”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区委、部门、学校”三级联动机制,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落实落细凝聚工作合力、提供强大支撑。充分运用城北区山川学校青少年“铸牢”主题教育基地、柴达木路“铸牢”主题公园等教育载体,整合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浦宁之珠”西宁城市馆,以及城北区“三线建设”党群教育基地等多个少先队校外实践点,并将落实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及创新“幸福里”建设作为完善各族青少年交流平台的有力举措,通过辖区128处“幸福里”青少年活动场所,不断拓宽各族青少年交流平台,着力构建“文化筑基、实践塑性、机制固本”的三位一体交流体系。

丰富“三交”形式。以主题宣传为牵引,将每年3月、9月定为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以此为载体教育系统组织开展“铸牢中华魂 共圆中国梦”“红色教育”等研学活动10次;以体育赛事为纽带,举办2025年“奔跑吧少年”活动、第十七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石榴籽杯”校园足球春季联赛等覆盖19所学校1000名各族青少年;开设青绣、剪纸、京剧、舞狮4类学生社团,以特色社团为依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以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红领巾寻访”“党的故事我来讲”等实践活动20次,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更有广度、力度和深度。社区活动丰富多彩,各镇(街道)结合“我们的节日”活动,实施“共乐·文化润心”行动,开展“墨香迎新春·共绘吉祥年”“共绘民族团结画卷”“民族手工艺工坊”等各类活动40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2300人。依托豹街“共富街区”及青唐城“共富平台”建设,打造“民族团结青春舞台”,引导各族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和演出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锻炼、文化熏陶中增强“五个认同”。

拓展多元实践。充分挖掘保护城北区河湟特色文化,依托河湟剪纸、河湟堆绣等4个非遗传承基地,将河湟非遗项目引入辖区中小学校及各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课程460课时,以非遗文化促进各族青少年深入交流交往交融。打造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交流新模式,引入社会组织和商会企业积极参与各族青少年关怀项目。鼓励优秀企业家向40名各族困难青少年提供帮扶金4万元,通过情感沟通与精神激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社会力量。

如今在城北区,各族青少年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友爱互助的场景随处可见。城北区将继续以青海U13女子足球队曲麻莱队员“三交”成效为示范,持续拓宽各族青少年交流渠道,进一步丰富交流形式,引导各族青少年在频繁互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切实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心中。

来源:夏都西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