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AI 芯片作为算力核心,和高端 PCB(印制电路板)一同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 “神经中枢”。AI 芯片性能直接影响算力输出效率,高端 PCB 则借助高密度互连、多层堆叠等技术,承载芯片信号传输与散热需求,是芯片功能落地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AI 芯片作为算力核心,和高端 PCB(印制电路板)一同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 “神经中枢”。AI 芯片性能直接影响算力输出效率,高端 PCB 则借助高密度互连、多层堆叠等技术,承载芯片信号传输与散热需求,是芯片功能落地的关键载体。近年来,海外 AI 算力需求爆发,高端 PCB(18 层以上)市场迎来扩容,国产替代进程也在加速。阿里平头哥含光系列 AI 芯片的出世,凭借领先推理性能与规模化应用场景,成为推动国产高端 PCB 技术突破与市场替代的重要力量。
含光系列是阿里平头哥针对云端 AI 推理场景,基于 “场景定义芯片” 理念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在研发背景上,当时云端 AI 推理场景面临着传统通用型芯片在特定视觉场景下效率低下、功耗过高等问题,阿里平头哥基于此开启含光系列芯片的研发。其技术路线区别于传统通用型 AI 芯片,采用 “视觉专用架构 + 弹性算力调度” 双创新设计。在芯片设计上,独特创新点在于其针对高频视觉场景所做的深度优化。
在 Resnet50 基准测试中,单芯片算力达 78563 IPS(每秒处理图像数),较英伟达同期 T4 芯片提升 3.7 倍;能效比达 500 IPS/W,相当于将传统 GPU 的功耗效率提升至接近 FPGA 水平。其技术壁垒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针对淘宝商品图、城市监控等高频视觉场景,定制化设计了 “图像特征压缩 - 并行计算 - 结果融合” 三级流水线,将典型任务延迟从 12ms 压缩至 3.5ms;二是自研 NPU 架构采用 “指令集动态扩展” 技术,支持开发者自定义计算指令,使复杂视觉模型的适配效率提升 40%;三是与阿里云深度协同构建 “芯片 - 算力平台 - 行业应用” 生态,已在电商商品搜索、智慧城市管理等场景部署超 10 万片,日均处理图像量占全球 AI 推理图像总量的 12%。
高端 PCB(18 层以上)作为 AI 芯片的 “物理载体”,其制造难度堪比 “电子行业的精密外科手术”。以含光 800 配套 PCB 为例,需满足三大技术挑战:
超高频信号传输:芯片需通过 PCIe 5.0(32GT/s)、HBM3(8GT/s)等接口与内存、显卡通信,要求 PCB 线宽 / 线距低至 1.5mil(0.038mm),且相邻走线的阻抗偏差需控制在 ±5% 以内,否则会引发信号反射导致算力损失;极端散热需求:含光 800 满负载功耗达 300W,PCB 需采用 “碳基树脂 + 埋铜块” 复合结构,其中埋铜块厚度需与芯片发热区域精准匹配(误差<0.1mm),确保芯片核心温度稳定在 85℃以下;多层堆叠精度:20 层以上 PCB 需通过激光钻孔(孔径 50μm)、真空层压(压力偏差<0.5bar)等工艺实现层间对齐,层数每增加 2 层,良率下降约 8%(常规 PCB 仅下降 3%)。据 Prismark 2023 年 AI 硬件产业链报告显示,受 OpenAI、阿里等企业算力需求拉动,2025 年全球 AI PCB 市场规模预计达 5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37.2%),2026 年将突破 100 亿美元,其中 18 层以上高端板占比从 2023 年的 45% 提升至 68%,成为 PCB 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
含光 800 的规模化商用(阿里云智能算力节点部署量超 10 万片)直接拉动高端 PCB 需求激增。阿里作为国内算力基础设施核心供应商,其供应链选择具有 “灯塔效应”——2021 年阿里 AI 服务器用高端 PCB 国产占比仅 15%,但通过 “芯片设计方 - PCB 厂商 - 材料商” 三方联合研发模式(如平头哥提供芯片信号仿真模型、生益电子优化叠层设计、生益科技定制覆铜板),2023 年国产占比已提升至 40%。以沪电股份为例,其为阿里定制的 20 层 AI PCB 订单量从 2021 年的 5 万平米增长至 2023 年的 28 万平米,带动企业高端板营收占比从 22% 提升至 45%。
AI 芯片的高性能对 PCB 提出了 “芯片级协同设计” 需求。平头哥与鹏鼎控股联合开发的 CoWoP(Chip on Wafer on PCB)封装技术即为典型案例:该技术将芯片倒装在硅中介层(厚度仅 0.1mm)上,通过微凸点(直径 30μm)实现芯片与中介层的高密度互连,再将中介层与 PCB 通过激光盲孔(深度 0.2mm)连接。这种设计使信号传输路径缩短 40%,同时降低 30% 的寄生电容,有效解决了传统封装中高频信号延迟问题。受此推动,生益电子升级了激光钻孔设备(精度从 ±15μm 提升至 ±5μm)和微盲孔填孔工艺(填孔饱满度从 90% 提升至 98%),目前 10 层以上 HDI 板良率稳定在 87%(国际龙头揖斐电同期良率为 89%)。
高端 PCB 的国产替代需 “制造 + 材料 + 设备” 全链条突破。阿里通过 “需求牵引 + 技术共享” 模式,推动上游环节加速突破:
材料端:生益科技基于含光 800 的高频信号传输需求(工作频率达 112GHz),开发出 Dk(介电常数)≤3.2、Df(介质损耗)≤0.003 的高频覆铜板,较传统 FR - 4 材料的信号传输损耗降低 25%,已批量应用于阿里 AI 服务器 PCB;设备端:大族激光为配合含光芯片的高精度钻孔需求,研发了 “紫外激光 + 视觉对位” 钻孔设备,钻孔位置精度达 ±2μm(国际设备为 ±3μm),目前已进入生益电子、沪电股份等头部厂商产线。当前,国产高端 PCB 替代已进入 “量质齐升” 阶段。从企业表现看,生益电子 2023 年 AI 服务器用高端 PCB 营收同比增长 120%(达 18.6 亿元),沪电股份 18 层以上板产能利用率超 92%;从技术指标看,部分企业已实现 24 层板的稳定生产,线宽 / 线距精度达 1.2mil(接近揖斐电的 1.0mil 水平)。
未来,随着含光系列芯片迭代(如含光 800 Pro 计划 2025 年量产,算力提升 50% 至 11.8 万 IPS),高端 PCB 的层数需求将向 30 层以上延伸,同时对埋铜块散热效率、高频材料 Df 值(需降至 0.002 以下)提出更高要求。国产企业有望通过 “场景化定制 + 技术快反” 策略,在 2027 年前实现 55% 以上的市场份额,逐步从 “跟随者” 向 “并跑者” 转型。
阿里含光系列 AI 芯片的出世,通过需求拉动(打开市场空间)、技术协同(突破工艺瓶颈)、产业链升级(带动材料设备)三重机制,成为国产高端 PCB 替代的核心推动力。随着 AI 算力需求持续爆发与芯片技术迭代,国产高端 PCB 有望在 3 - 5 年内实现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跨越,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强化 “芯片 - PCB - 材料” 的协同创新,推动高频覆铜板、激光钻孔设备等 “卡脖子” 环节的全面突破,最终构建 “设计 - 制造 - 材料” 全链条自主生态。
来源:老成说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