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乐 | 福寿沟千年水利智慧,竟然源自潭头二刘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21:12 1

摘要:刘彝自幼家境贫寒,却在逆境中培养了济困扶危、正直仗义的美好品德。成年后,他师从北宋教育家、大学者胡瑗,研习礼义道德及实用技术,并深受胡瑗“明体达学”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宽容厚道、学以致用的处世哲学。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从政实践。

大家好,这里是《听长乐》,我是本期主播鹿鸣,今天跟您分享的是北宋著名的水利专家刘彝的故事。

刘彝(1017—1086),字执中,长乐潭头二刘村人,北宋著名的水利专家。他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享年七十岁。

刘彝自幼家境贫寒,却在逆境中培养了济困扶危、正直仗义的美好品德。成年后,他师从北宋教育家、大学者胡瑗,研习礼义道德及实用技术,并深受胡瑗“明体达学”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宽容厚道、学以致用的处世哲学。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从政实践。

刘彝于庆历六年(1046)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历任邵武县尉、高邮主簿、朐山县令等职,至宋神宗时期担任都水监丞,展现出卓越的治水能力。其毕生最显著的功绩,当属担任虔州(今赣州)知州期间主持修建的福寿沟水利工程。

史料记载

在宋朝之前,虔州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在此任知州,面对城内水患频发的困境,他规划修建福寿沟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巧妙利用,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福寿沟是福沟与寿沟的合称,两沟因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其中寿沟的历史早于福沟,因此福寿沟是刘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用心营建的一项杰出创造。

据记载:“寿沟受北城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刘彝在设计福寿沟时,充分考虑了虔州城的西北部稍高、东南部稍低的地势特点,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将城内各处积水自然引导到章、贡二江出水口。在当时没有机械动力提排的情况下,无疑是一大创新举措。

清同治《赣州府志》“福寿二沟图”

解决了城市积水向外排出的困扰,那如何有效防止江水倒灌入城内呢?刘彝在福寿沟12个出水口设置的水窗让难题迎刃而解。

根据文献记载,这种木质水窗可“视水消长而启闭之”,具体说来,当江水水位低于下水道水位时,水窗借下水道水力自动开启,将水排入章、贡二江;当江水水位高于下水道水位时,水窗借江水之力自外紧闭,以防止江水倒灌入城内。此外,福寿沟在水窗附近坡度陡增,如此可增加水流速度,减少泥沙在沟口的蓄积。

建成后的福寿沟长约12.6千米,其中寿沟主沟长约1千米,福沟主沟长约11.6千米,集水面积约2.7平方千米,占虔州城面积的九成。这样精妙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内涝的问题,更保障了城市的生态平衡。至今,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水窗/福寿沟内壁图▲

除了水利工程,刘彝还十分关注当地的风俗与社会风气。当时虔州的百姓迷信巫医,患病不求医问药,导致疾病横行。刚刚出任虔州知州不久的刘彝发现这一陋习后,立即对此进行了整治。他将郡内有影响的巫医召集过来,让他们现场为患者治病,结果装神弄鬼的巫医们当场出丑。刘彝趁机将他们或锁入囚牢、或发放边地、或驱逐虔境,强有力地打击了盛行一时的巫医,这便是史书上说的“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为此,刘彝专门编著了《正俗方》,破除巫医迷信,传播医药知识,倡导科学理性的治病观念。《赣州府志》中记载,“刘彝,福建人,熙宁间为虔州知州,著有《周礼中义》十卷,《七经中义》一百七十卷,《正俗方》一卷。”刘彝通过著书立说与强力改革,改善了社会风气,提升了民众生活质量。

此外,刘彝还致力于解决饥荒和弃婴的问题,展现了他作为地方官的仁爱之心和对民众的关注。刘彝颁布政令,鼓励百姓收养弃儿,并以每日补助收养家庭两升粮食的政策吸引百姓参与。政策推行后,深受老百姓欢迎,不仅缓解了饥荒问题,还大幅减少了弃婴现象,当地甚至流传起“瑞莲绽放,瑞粟丰登”的祥瑞之说。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刘彝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使他成为深受爱戴的地方长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今的赣州古城墙边的宋城公园四贤坊上矗立着的铜像,就是他履职尽责、庇佑百姓最生动的注脚。福寿沟中水潺潺,东海之滨浪涛涛!水声和着潮汐,将他的故事传颂了千年。

❖图片 赣州社科、赣州广播电视台、赣州文化、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太空看地球

来源:小帆玩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