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某一天,你在整理尘封已久的旧文件袋时,突然掉出一张皱巴巴的股票凭证——那是23年前,也就是2002年,你刚入股市时随手买的“玩玩儿”的标的。抱着“反正也记不清买了多少”的心态登录账户,屏幕上的数字却让你瞬间愣住:当初几万块的投入,如今市值已经翻了1
2025年的某一天,你在整理尘封已久的旧文件袋时,突然掉出一张皱巴巴的股票凭证——那是23年前,也就是2002年,你刚入股市时随手买的“玩玩儿”的标的。抱着“反正也记不清买了多少”的心态登录账户,屏幕上的数字却让你瞬间愣住:当初几万块的投入,如今市值已经翻了11倍,变成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最近,一位网友就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段“魔幻现实”的经历,瞬间引爆财经圈。评论区里,羡慕嫉妒恨的“柠檬”快把屏幕淹没:
“我连上周买的股票都记得死死的,每天盯盘到深夜,结果还亏了!”“突然想把家里所有旧存折、老账户都翻出来,万一也有这种‘意外之财’呢?”“我忘了的股票倒是有,但打开一看,全是‘绿油油’的……”这事儿看似是个概率极低的“幸运故事”,但在A股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股民都明白:它戳中了市场里最反人性、却也最核心的赚钱逻辑——长期主义,以及与“短期波动”和解的“钝感力”。而这,恰恰是90%的投资者始终跨不过去的坎。
第一章 “遗忘的财富”:一个极端案例背后的群体情绪
先把时间拉回23年前的2002年。彼时的A股,刚刚经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余波,上证指数在1300点上下徘徊,市场交投清淡,“价值投资”的理念还未像今天这般深入人心。那位网友大概率是在“试一试”的心态下,买入了某只当时看似平平无奇的股票。
然后,就是长达23年的“彻底遗忘”——没有盯盘、没有听消息、没有因为股价涨跌而失眠,甚至连“我买过这只股票”这件事都从记忆里消失了。直到2025年的这次“意外发现”,才让这笔投资的“复利魔法”彻底显现。
网友的反应,照出A股的集体焦虑
评论区的狂欢,本质是对“短期交易折磨”的集体吐槽。在A股,“频繁操作”是常态:
有人每天紧盯分时图,股价跌1%就慌得不行,涨2%就急着止盈;
有人跟着“小道消息”追涨杀跌,一年下来手续费交了上万,收益却亏了20%;
有人拿着优质标的,却因为大盘调整、板块轮动,在启动前最后一跌时割肉离场,眼睁睁看着后来股价翻倍。
这种“拿不住”的背后,是人性对“不确定性”的天然恐惧,也是A股“牛短熊长”、波动剧烈的市场特性所致。而“忘买股票23年赚11倍”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家对“轻松赚钱”的渴望,以及对“长期持有却不煎熬”的向往。
第二章 A股“长情者”的胜率:23年11倍,不是运气是时代红利?
有人会说:“这就是运气好,赶上了牛股而已。”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长,会发现“长期持有+选对标的”,本就是A股赚钱的核心逻辑之一。
23年时间轴里,A股发生了什么?
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城镇化加速、消费升级、科技崛起、制造业升级等多个关键阶段:
消费领域:白酒、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诞生了一批“长牛股”,比如贵州茅台,2002年股价(前复权)约为20元/股,2025年超2000元/股,涨幅超100倍;伊利股份2002年股价约3元/股,2025年超40元/股,涨幅超13倍;
科技领域:从互联网普及到移动互联网爆发,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半导体,浪潮中的优质公司(如腾讯控股,2004年上市后长期走牛;海康威视,2010年上市至今涨幅超30倍)股价持续攀升;
周期与制造: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部分高端制造、化工龙头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万华化学,2002年股价(前复权)约2元/股,2025年超100元/股,涨幅超50倍,分享行业增长红利。
假设这位网友买的是消费或科技领域的龙头公司,23年11倍的涨幅,其实是企业盈利增长+估值修复+行业周期红利的共同结果。同期,上证指数从2002年的约1300点,到2025年的约3500点,涨幅约1.7倍。对比之下,“选对标的+长期持有”的超额收益,一目了然。
但别误会:“长期持有”≠“闭着眼瞎买”
必须强调的是,“忘买股票赚11倍”是**“选对标的”+“极端长期持有”**的双重结果,而非鼓励大家“随便买了就忘”。如果2002年买的是后来退市的垃圾股(如2002年前后上市、后续因业绩连续亏损退市的*ST九州等),23年后可能只剩“一地鸡毛”。
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A股选出能“拿23年”的标的? 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1. 行业赛道“长坡厚雪”:行业需求长期存在且不断增长(如消费、医药、高端制造),而非依赖短期政策或概念炒作;
2. 公司具备“护城河”:要么是品牌垄断(如贵州茅台的品牌价值),要么是技术壁垒(如华为产业链中具备芯片设计能力的公司),要么是规模效应(如美的集团的全球化生产与渠道网络),能在长期竞争中持续赚钱;
3. 买入时估值合理:即使公司再好,若在泡沫顶点买入(比如2007年大牛市顶点,贵州茅台PE一度超70倍),也可能需要熬很多年才能解套(茅台直到2014年左右才回到2007年高点的估值水平)。
选对标的是基础,但“拿得住”才是决定最终收益的关键——而这恰恰是最反人性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指出:人对损失的厌恶,远大于对收益的渴望。实验证明,股价下跌10%带来的痛苦,需要股价上涨15%甚至更多才能弥补。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股票小幅亏损时,会因为“害怕继续亏”而割肉;而在股票小幅盈利时,又会因为“想落袋为安”而止盈,最终错过后续的大行情。
此外,**“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也在干扰投资:
过度自信:总觉得自己能预测短期涨跌,频繁操作,结果往往是“高买低卖”(据统计,A股个人投资者年均交易频率是机构的3倍,但收益却远低于机构);
羊群效应:看到市场恐慌(比如2015年股灾、2022年疫情冲击下的指数暴跌),就跟着抛售,忽略了公司的长期价值(如2022年被错杀的新能源龙头,后续又迎来了一波涨幅)。
巴菲特持有比亚迪超14年,期间股价也曾大幅波动(2009年买入后,2011年因行业调整跌超50%),但他最终收获了超30倍的收益;段永平买贵州茅台,从2012年“塑化剂事件”的低谷(股价一度跌破100元/股)持有至今,收益早已数倍;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长期重仓消费龙头,哪怕在2021年消费板块调整时也坚定持有,后续也迎来了修复。
这些案例都说明:真正的长期主义,是在看透公司价值后,对短期波动的“钝感”——不去在意每天的K线涨跌,而是相信企业的长期成长能熨平波动。
“忘买股票赚11倍”的故事很诱人,但普通人若想复制,必须想清楚三个前提。
前提一:选对标的,需要“认知力”
普通人没有机构的调研资源,怎么选标的?可以从这几个维度入手:
行业赛道:聚焦“中国有优势、未来有需求”的领域,比如:
消费升级:高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调味品(如海天味业)、免税(中国中免)、美妆(珀莱雅);
科技自立:半导体设备(中微公司)、芯片设计(韦尔股份)、人工智能(寒武纪)、工业软件(中控技术);
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光伏(隆基绿能)、风电(明阳智能)、军工(中航光电);
民生刚需:创新药(恒瑞医药)、医疗器械(迈瑞医疗)、养老服务(悦心健康)。
公司质地:看财报里的“硬指标”——连续5年净利润增长稳定(增速不低于10%)、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如白酒行业毛利率普遍超70%)、净资产收益率(ROE)常年在15%以上、有充足的现金流(经营现金流净额持续为正)。
估值安全:用市盈率(PE)、市净率(PB)结合行业历史估值水平判断,避免在“泡沫区”买入(比如当前PE超过行业历史90%分位值时要谨慎)。
前提二:长期持有,需要“资金属性”
“拿23年”的前提是,这笔钱是**“闲钱”**——即使被套几年,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比如买房、孩子教育、医疗支出)。如果用“生活费”“短期要用的钱”炒股,股价一跌就会被迫割肉,根本等不到复利爆发的那天。
前提三:心态建设,需要“钝感力训练”
普通人很难像案例中那样“彻底遗忘”,但可以通过这些方法降低“盯盘焦虑”:
减少看盘频率:把炒股软件从“实时刷新”改成“每天收盘后看一次”,甚至“每周日晚上看一次周K线”;
用定投分散压力:通过基金定投(比如沪深300ETF、消费ETF、科创50ETF),分散择时风险,也能培养“长期投”的习惯(定投的本质就是“用时间换空间”);
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无论是价值投资(买低估值、高分红的蓝筹)、成长投资(买高景气、高增速的赛道股)还是周期投资(买猪周期、化工周期等行业),找到一套自己相信的方法论,才能在波动时不慌。
第五章 A股未来的“长钱”机会:从这轮案例看长期投资的确定性
站在2025年的节点,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哪些方向可能诞生下一个“23年11倍”的标的?
中国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半导体、高端制造、工业母机等领域的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比如:
半导体:芯片设计(AI芯片、存储芯片领域的设计公司)、设备(光刻机核心部件、刻蚀机企业)、材料(光刻胶、靶材龙头);
高端制造: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企业)、数控机床(五轴机床龙头)、航空发动机零部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企业)。
这些领域的公司,一旦突破技术壁垒,将分享“进口替代+全球市场”的双重红利(参考当年华为产业链公司的崛起逻辑)。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链(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车)仍是长期主线。但机会从“赚行业β的钱”(比如过去的光伏组件、锂电),转向“赚公司α的钱”:
光伏:异质结(HJT)技术、钙钛矿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龙头;
储能:新型储能材料(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大型储能系统集成商;
新能源车:智能化部件(如自动驾驶芯片、域控制器、激光雷达)。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9%,且仍在快速增长。大健康领域的需求将持续爆发:
创新药:针对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病的靶点药(如ADC药物、单抗药物);
医疗器械:高端影像设备(如PET-CT)、康复器械(如外骨骼机器人);
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智能化解决方案、社区养老机构运营龙头。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算力网络等“数字新基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底层支撑”。比如:
大模型训练:具备大模型研发能力或为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的企业;
算力芯片:AI芯片、边缘计算芯片龙头;
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算力网络运营企业;
工业互联网:连接工厂、设备、软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龙头。
结语:“忘记”是偶然,“拿住”是本事——写给每一个在A股里挣扎的普通人
“忘买股票23年赚11倍”的故事,终究是个极端案例。但它传递的信号却很清晰:A股不缺机会,缺的是“拿得住”的耐心和“选得对”的眼光。
投资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走得远”。与其每天在短期波动里焦虑,不如花更多时间研究行业、公司,找到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好标的”,然后用“闲钱+耐心”陪伴它成长。
最后,想问问屏幕前的你:你持有最久的一只股票赚了多少?或者亏了多少?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投资时长”故事~ (悄悄说:分享故事的朋友,我会随机抽取3位,送一份“行业龙头股清单”哦~)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