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的情况相对简单,都是安史部下。李怀仙在最北边,任幽州(卢龙)军区司令,占据七州;依次往南,是李宝臣(原名张忠志)的成德军区,占据六州;薛嵩的相卫军区(后改名昭义),占据五州;田承嗣的魏博军区,占据五州。
介绍第四个地点:叛军大本营,河北。
河北的情况相对简单,都是安史部下。李怀仙在最北边,任幽州(卢龙)军区司令,占据七州;依次往南,是李宝臣(原名张忠志)的成德军区,占据六州;薛嵩的相卫军区(后改名昭义),占据五州;田承嗣的魏博军区,占据五州。
接下来十几年,相对稳定是成德、幽州二镇。
成德是地盘和领导都没什么变化;幽州是地盘变化不大,领导换了三任。
先是大历三年(768),李怀仙被兵马使朱希彩所杀,这也是首例河北将领杀主帅的事,到大历七年,朱希彩也被手下干掉,副司令(副使)朱泚被推举做了司令。
这两次变乱,朝廷并没有过多干涉,第一次还象征性派个司令去看看,后面一次干脆直接追认,原因有三:一是动他费劲,二人家态度挺好;三是没啥油水,其中第三点最不起眼,但最重要,因为里面隐含着一项巨大的开支。
关于态度好,前面曾经讲过元载的故事,一封空白信,从幽州敲了三百万竹杠,当时的节度使就是朱希彩。对宰相都这么尊重,对皇上可想而知。为什么尊重?因为这些人靠兵乱上台,资历低、根基浅,再不跟朝廷搞好关系,更没人听他的,这就造成长期以来,幽州对朝廷态度比较恭顺。
关于节省开支,主要因为幽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唐朝几个厉害的对手,东北‘两蕃’算一个。安禄山为什么兵多,玄宗又为什么不愿意换掉他?“东北二虏,借其镇遏”,因为契丹和奚让朝廷头痛,为了挡住这俩,必须投入大量资源,甚至不惜冒边帅造反的风险。
安史之乱,唐朝搞得乱七八糟,这两家能老老实实看戏?肯定要趁机搞事。
相关记载虽然不多,因为注意力都在平定叛乱,但是也有。比如安禄山造反之初,契丹和奚就进攻幽州,把留守部队打得大败;又比如平卢军区为什么全军南下?奚部落的压迫是主要原因。
假设朝廷把幽州收回来,马上面临两个问题:能不能守得住,花多少钱能守住?
西北已经有个吐蕃,直接威胁朝廷生存,在国家人口、财政大大缩水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再跑到东北去背个包袱?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动,让朱希彩、朱泚他们去面对这个边防压力,打赢了守住疆土,打输了自然削藩。
打个比方,朝廷是央企,幽州是地方亏损工厂,藩镇是承包人。为了自身利益,承包人拼了命干也要扭亏,只要承认朝廷的所有权,暂时让他承包经营,把负债变成利润,又有什么不行呢?
大历十年,带兵来关中防秋的朱泚被弟弟朱滔算计,回不去了,只好请示留在长安,对皇上来说,无非换个承包人的事,再次批准追认,任命朱滔为代理司令。
成德、幽州二镇比较稳定,昭义和魏博,却是十分的不稳定。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不稳定的原因是领导。
昭义司令薛嵩大历八年去世,没有得力的接班人,造成军区解体;而魏博司令田承嗣特别能折腾,造成不但本军区,甚至河南河北都不得安宁。
田承嗣这个人,用一句话形容:特别能使坏,特别能战斗。
有个故事,安禄山下大雪检查部队,走到他那里,整个营区静悄悄的,跟没人一样,集合一点名,全部人都在,大为震惊,从此开始重用。另外这个人又特别狡猾无情,就是他把史朝义骗出莫州,转过身把人家一家老小送进唐军大营。
投降了唐朝他也不安分。
最早一个举动叫立四圣庙。
大历八年,他建了个庙,把安禄山、史思明父子四人供在里面,称作‘四圣’,唐朝把皇帝叫作圣人,他这个等于‘四先帝庙’。
他做这个事,是个挺奇怪的行为。
第一,这四个人名义上一个集团,实际一个杀一个,等于相互之间是仇人,硬放到一起,显得不伦不类;第二,把这几个人供起来,等于明着和朝廷作对,为什么?
一般史家的说法,是田承嗣狂妄,想出头,说他建这个庙,目的是想当安史继承人,继续扛起河北独立的大旗。
这个说法完全不对。
第一,他是安史集团最后的掘墓人,背叛主子最严重,谁来挑头也轮不到他,这叫作没资格;第二,他那块地盘离河北集团幽州老巢最远,手下部队安史骨干也最少,这叫作没实力。
那为什么干这个事?
恰恰相反,不是狂妄,是谨慎、是小心、是害怕。
来源:一分钟神思漫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