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深化结构调整中稳步前行。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对自身发展节奏与定位总是有清晰认识。
• 文|生一 编|顾柠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深化结构调整中稳步前行。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对自身发展节奏与定位总是有清晰认识。
8月29日下午召开的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工行行长刘珺坦言:“作为一家超级规模的银行,我们跟市场永远同频共振,并且准确、精确地反映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状况。工商银行发挥的就是主力军银行的作用,就是主力军、压舱石、稳定器。”
业绩表现上看,工行与国民经济同频共振的同时,主力军银行定位不断夯实:在“量”上,上半年该行总资产规模超过52万亿元、客户存款36.90万亿元、各项贷款30.19万亿元,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在“效”上,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90.82亿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1688.03亿元。在“质”上,工行六月末不良率1.33%,下降1个BP;拨备覆盖率达217.71%,集团全口径的拨备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
《论语》有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工行始终坚持踏踏实实进步的发展思路,该行近年所坚持的智能化风控、现代化布局、数字化动能、多元化结构、生态化基础五化转型路径正是通过严控风险、把握时代脉搏、借助数字力量、打造多点支撑、加强客户服务等触手,多维发力夯实核心竞争力,让工行行得更稳、更远。换言之,工行正以长期主义思维打造一家能够真正“穿越周期”的价值银行……
量增质提:贷款余额30.2万亿、存款余额36.9万亿,不良率1.33%,风险抵补能力行业领先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整体持续让利实体经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使得净息差继续承压成为行业共性挑战。尽管如此,工行稳健依旧。
报告期内,工行资产负债端的合理增长既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也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充足资金“弹药”。截至2025年上半年,工行总资产规模5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继续稳居全球商业银行首位。其中,各项贷款余额30.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万亿元,同比增长6.4%,重点投向制造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客户存款余额36.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同比增长5.9%。
从盈利表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工行实现营业收入4090.82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净利润1688.03亿元。其中,非利息收入955亿元,占比提升1.45个百分点;其他非息收入285亿元,增长38%。
在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行长刘珺表示:“工行上半年同比增速扭负转正,为近三年同期的最好表现。如果再适当拉长时间轴,过去4个季度,我们有3个季度单季同比录得营收的正增长,说明工商银行营收增长迎来企稳并转向的信号。”
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刘珺进一步介绍称,一方面得益于工行的“平衡量价”。另一方面,在LPR下调之后,工行同步调降存款挂牌利率,有效熨平了对净息差的影响,从而保证了息差和利息收入的稳定。同时他也表示,国际化和综合化是工行新的增长曲线,是新的“二次能源”,目前这两项合计占集团营收和税前利润的比重分别达到9.8%和13%,较去年全年均有所提升。
从净息差表现来看,工行2025年上半年较上年同期少降6个基点,为1.3%,这组数据同样显示出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工行的经营韧性。工行副行长姚明德在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表示,预计下半年净息差下行仍然是行业共性,但降幅将会进一步收窄。
截至2025年6月末,工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33%,下降了0.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9.54%,拨备覆盖率217.71%,分别较上年末上升0.15和2.8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工行集团全口径拨备余额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风险抵补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结构更优:“老三篇”根基夯实、“新赛道”火力全开,AIC试点基金签约意向规模超1500亿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根本宗旨,当前政策导向要求银行业不仅要做大“量”,更要优化“结构”。作为中国金融业的“压舱石”,工行以工商、零售、科技等“老三篇”业务夯实发展根基,同时全力开拓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新型业务、新质生产力等“新赛道”,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上半年,工行始终锚定实体经济“主战场”,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贷款余额均为市场第一。具体来看,工行上半年科技贷款余额6万亿元,增速20%;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速达16.4%,规模稳居同业第一;普惠贷款余额3.4万亿元,增速达17.3%,普惠客户超243万户,增加34.7万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突破1万亿元,增速达19.3%。截至6月末,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超过5.2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超过2.4万亿元,设备更新贷款投放额超过10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近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超6000亿元;首批“两重”项目清单对接全部覆盖,中长期公司贷款比年初增长超过8000亿元,占比超过60%。
为积极响应国家促消费政策,工行在上半年还集中发力消费贷业务,聚焦重点消费场景。截至6月末,工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0.2%,个人经营贷款增长超过11%。
2025年上半年,工行科技赋能同样成效显著。其中,“领航AI+行动”新增落地超100个场景,金融市场智能询价交易智能化比率达96%,AI助力信贷前中后台,累计服务超2万名信贷从业人员,AI财富助理用户满意度达91%;手机银行移动端月活客户超2.65亿户,工银e生活月活客户达2115万户,开放银行“数字金融伙伴”交易额达249万亿元。柜面通平台网点投产覆盖率达86.5%,上线对公营销智能体,打造个人营销PAD“行商”新模式,依托智慧大脑精准营销触达客户1.67亿户,促成客户金融资产提升1.18万亿元。
在新赛道的全面发力方面,工行则加快布局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新型金融业务以及服务新质生产力。
在健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工行积极布局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等新型业务。具体来看,工行人民币跨境清算业务量超29亿笔,CIPS直参行增至37家,三方支付绑卡带动消费额8.4万亿元,新开对公结算账户149万户,工银司库客户超1.3万户,托管业务规模29.9万亿元,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24万亿元。
同时,工行国际化经营网络通达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00多家境外机构,在12个国家担任人民币清算行,重点布局“一核三线”。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还将与商务部联合主办东盟+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工行副行长张伟武介绍道:“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对工商银行而言既是标配,也是应对低息差环境、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必选项;是我们打造现代金融服务新模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市场选择,也是工商银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现代银行的必由之路。”
在服务新质生产力领域,工行则在股贷债三端发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从相关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工行科技型企业有贷户11万户,比年初增长1.5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有贷户分别比年初增长1.05万户、6700户、2300户;“小巨人”企业的有贷户覆盖率较年初大幅提升16个百分点,目前达到44%左右。
具体来看,在股权端,工行成立总规模800亿元的科创基金,实现全国18个AIC股权投资试点地区业务全覆盖;在贷款端,科技贷款余额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7000亿元;在债券端,工行率先落地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单笔最大发行规模200亿元。
除此之外,工行还把AIC股权投资业务作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抓手,发挥基金撬动作用,联动产业资本、地方国资、社会资本,推动耐心资本精准直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截至6月末,工行AIC试点基金签约意向规模超1500亿元、设立基金28只、认缴规模超33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重视新赛道并非意味要“另起炉灶”,而是在传统业务基础上的延伸与升级。对于工行而言,无论是支持新质生产力,还是布局金融基础设施,最终目的都是让金融服务更精准、更高效地对接实体经济需求。
价值凸显:“四级动能”根植城市发展,低估值高股息有待重估
中国目前正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银行业务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可谓休戚与共。工行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城市金融服务好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以城市行起家的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工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且深度融入城市建设进程。工行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部署,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的区域信贷政策支持。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工行还主动对接、服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需求。工行副行长张守川表示,工行充分发挥总行、分行级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支行、科技网点四级动能,同时开展“工银科创伙伴行”专项活动,今年一季度在苏州发布了“科技金融助力智能制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方案不仅创新专属产品,推进积分贷、研发贷、知识产权融资等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适配性,同时还强化专门风控,推出科技企业专属评级模型、授信模型和评审体系,出台科技金融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提升精准风控能力。
在资本市场,工行十分重视与投资者共同分享经营成果,长期以来,坚持30%以上的分红率,按上半年平均股价计算,H股股息率达6.16%,在港股大行中位居首位。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工行H股市净率约0.51倍,不仅远低于国内银行业1.0倍的平均中枢,也低于国际大型银行0.8倍的平均水平,与工行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相比,估值折价明显。工行H股市盈率约5.24倍,低于全球主要上市银行7.5倍的平均水平。随着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市场对银行股估值体系重塑,工行估值修复空间可谓广阔。
从分红情况来看,2024年工行首次推出中期分红,实现一年两次分红。其中,中期分红511亿元,年度末期分红587亿元,全年每股现金分红0.308元,现金分红总额1098亿元。2025年工行将继续实施中期分红,预计现金派息504亿元。
与此同时,多家机构也发布研报称看好工行投资价值。例如摩根士丹利维持工行“增持”评级,认为其盈利稳健性与风险控制能力领先行业,目标价较当前股价存在20%上行空间;申万宏源则指出,工行近五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CAGR)达3.2%,ROE稳定在11%左右,是“低波红利”投资策略的核心标的。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以“工”为主责主业、“商”为专业特色的大行,工行在发挥大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对重点领域、城市建设方面始终富有天然的使命感。在做好金融主责主业的同时,该行又能通过五化转型“强化本领”,从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如此“自我造血、向外输血”的循环系统正相辅相成地平稳运行。展望未来,依托巨大业务体量和与国民经济同频共振的天然势能,以及在科技、风控方面的比较优势和经营转型释放出的全新动能,工行无疑仍是长期投资的重要方向,其恒久价值将持续凸显。
来源:行长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