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英章先生作为当今中国书坛的风云人物,在对中国书法普及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围绕着他书法的质疑并没有伴随他的生命而共同终结,反而时常引发激烈讨论。
田英章先生作为当今中国书坛的风云人物,在对中国书法普及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围绕着他书法的质疑并没有伴随他的生命而共同终结,反而时常引发激烈讨论。
书法的审美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仅就个人书法风格而言,无论高低俗雅都不应该引发太大的质疑。
但是田英章先生书法的争议热度超越了当今很多书家,甚至超过了一些“丑书”争议,其原因就在于田英章先生书法理念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田英章先生的书法理念,那就是“馆阁”复辟,田英章先生自己沉迷于坚定的“馆阁”信仰,同时还在不断推行“馆阁”崇拜,误导很多民众将“馆阁体”视为书法的最高境界,甚至将欧楷也视为”馆阁体“,对古今个性书法都产生抵触情绪。
正是这种“馆阁”审美灌输,让田英章先生成功的被一些人捧为“楷圣”,受到了同行难以企及的尊崇。
然而即便是在”馆阁体“盛行的明清时代,也有很多开明的书家公开批评”馆阁“风,并且坚持个性化书法创造,才让明清两朝没有在书法史上完全衰落。
”馆阁“是对艺术的严重亵渎,这已经成为古今书坛的共识,当今书家具有引领时代审美的责任,指导民众养成独立的审美,认清”馆阁“审美的虚伪性,全面提升时代审美水平。
然而田英章先生迎合大众审美,赢得大众青睐,并借机对”馆阁“审美的大肆宣扬,让这一时代责任变得困难重重。
如果一种负面思想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本无伤大碍,但是不得不承认田粉确实体积庞大,足以影响时代审美取向,那么由此引发的争议也就必然不可缺少。
当今时代崇尚创新发展,在书法艺术上绝不可以被打上与时代特征背道而驰的“馆阁”标签,这是当今每一名书法家必需要赢得的尊严。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艺术创作更需要强调创新性和多样性。书法艺术要想保持生机活力,必须鼓励创新探索,包容不同的风格流派。如果将某一种特定风格树立为不可逾越的标杆,无疑会窒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因此,对田英章先生书法的质疑,绝非是针对其个人艺术选择的吹毛求疵,亦非源于文人相轻的狭隘心理。
这场持续不休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书法艺术本质的认知之争,是关于审美教育导向的道路之争,更是关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美"的价值之争。
需要质疑的,并非田英章先生依法习楷、传授技法的权利,而是他将"馆阁"美学奉为至高无上、排斥异己的垄断性营销。
需要警惕的,不是"田楷"本身的存在,而是它可能造成的审美单一化趋势,以及对书法艺术自由、创造精神的否定和诋毁。
当代书法的发展,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需要认识到,书法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多样性——既有工整严谨的楷书,也有奔放写意的草书;既有继承传统的功力之作,也有大胆探索的创新之作。
在这个意义上,对田英章先生书法现象的讨论和质疑,实际上是对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集体思考。书法创作不能满足于模仿重复,更应该鼓励个性表达和创新精神。
真正的书法艺术,从来不是在僵硬的框架内重复自己,而是在传统的沃土上生长出新的生命。它既需要严谨的法度作为根基,更需要澎湃的个性与不朽的灵魂作为引领。
对田英章先生书法的质疑和讨论,正是中国书法在现代社会寻求健康发展的一种表现。这种讨论不是要否定个人成就,而是希望通过思想的交流和争辩,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七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