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流转玉米香!潍坊昌乐“90后”宝妈让玉米皮“变身”精致手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8:49 4

摘要:当“90后”的鲜活朝气、“美术生”的审美巧思、“宝妈”的细腻温情,与带着泥土气息的玉米皮编织手艺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惊喜?潍坊昌乐的李红用一捧捧玉米皮,交出了最生动的答案。那些曾被视作“废弃物”的玉米皮,在她指尖历经挑选、软化、裁剪、缠绕,摇身变成了竹篮、花瓶

当“90后”的鲜活朝气、“美术生”的审美巧思、“宝妈”的细腻温情,与带着泥土气息的玉米皮编织手艺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惊喜?潍坊昌乐的李红用一捧捧玉米皮,交出了最生动的答案。那些曾被视作“废弃物”的玉米皮,在她指尖历经挑选、软化、裁剪、缠绕,摇身变成了竹篮、花瓶、灵动的金鱼摆件、雅致的花束等数十种精致手工艺品。这份手艺,不仅为她撑起了“带娃创业两不误”的生活,更让这项传统编织技艺在数字传播的助力下焕发出生命力。

美术生妈妈的“带娃灵感”,老手艺成了哄娃新招

李红是土生土长的昌乐人,自幼在姥姥的悉心照料下长大。“姥姥和妈妈都会编筐子、编篓子,农闲时姥姥就坐在院子里,用玉米皮、柳条编些家用的物件,我小时候就爱蹲在旁边看。”谈及与玉米皮编织的缘分,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那时总觉得姥姥的手有魔力,粗糙的玉米皮在她指尖绕几圈,就从‘废弃物’变成了能家用的物件。我吵着要学,姥姥就撕一小块玉米皮教我编小方块,哪怕编得歪歪扭扭,我也攥在手里乐半天。”

这份对“指尖创作”的热爱,悄悄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大学时,李红主修美术专业,色彩、构图的专业积累,为她后来的玉米皮编织创新埋下了伏笔。孩子出生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她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妈妈。“每天忙于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虽然充实,但内心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李红坦言。

直到有一次,她带着孩子回到农村老家。在院子的一角,秋收后留下的玉米皮堆成了一小摞。“在农村,这东西并不值钱,大多数时候要么被烧掉,要么被扔掉。”眼望着这些金黄的玉米皮,童年时姥姥编织的场景瞬间涌上心头。“那时,闺女正吵着要新玩具,我就琢磨着试试看,用玉米皮给她编个小筐子,再做个蜻蜓当摆件。”

当带着乡土温度的小筐和蜻蜓递到女儿手里时,孩子惊喜的笑声,让李红重新触摸到了手工创作的快乐。姥姥传下的老手艺,就这样成了她哄娃的“新招”,也悄悄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免费分享教程,用短视频记录手作的“温度”

“当时觉得好玩,就把编好的小筐子、小蜻蜓拍了照片,随手发在了社交平台上。”李红没指望有多少人关注,可没想到,这条随手发的动态,竟引来不少网友点赞评论。有人问“这个怎么编的,能教教程吗?”,还有人说“小时候见过奶奶编这个,好多年没见了。”

网友的热情让李红有些意外:“原来这么多人喜欢传统手工艺,甚至想学习。”从那以后,她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编织过程,把玉米皮的挑选、软化、裁剪、缠绕等步骤拍成短视频,分享在网上。“一开始就是简单拍,没有脚本,也没有精致的剪辑,就是一边看着娃,一边做做手工。”李红说道。

随着时间推移,她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从简单的杯垫、小葫芦,到复杂的花瓶、首饰盒,再到灵动的金鱼、蜻蜓、刺绣花束……金黄的玉米皮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能变成装得下日常的竹篮,也能变成点缀生活的摆件。

指尖经济撑起心中热爱,小手艺里的大梦想

随着手艺越来越成熟,李红的作品渐渐有了名气,身边不少宝妈都来问她能不能教编织。“有个邻居大姐跟我说,在家带娃没收入,想学着编点东西补贴家用。”这句话触动了李红,她萌生了“教学传艺”的想法,“一门手艺只有让更多人学会,才能真正‘活’起来。”在县里的组织下,她还走上了手工DIY体验课的讲台,通过教学让参与者沉浸于动手实践的乐趣,深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随着作品知名度的提升,李红的玉米皮编织作品也逐渐打开了销路。一开始,她只是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作品,没想到很快就有人问。“以前总觉得‘宝妈’的价值只能在家庭里,每天围着孩子、家务转,心里会有点失落。”现在,靠着一双手、一捧玉米皮,李红慢慢把这份“小爱好”做成了能带来收入的“小事业”。

从随手哄娃的创意,到点燃网络的热爱,李红的玉米皮编织之旅,远不止于一场巧手的展示。它证明了深植于生活的传统智慧永不褪色,总能焕发新的生机;也让一门老手艺,透过孩子的笑声、网友的互动和姐妹们的共创,真正地“活”了起来,继续温暖流淌。

新黄河客户端:贾秀媛

来源:热点情报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