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这话一点不假。今天是8月31日,公历8月最后一天,农历七月初九,出伏、处暑都过了好些天,可白天太阳一晒,地面还是烫得慌,风吹过来都带着热气,走在路上总恍惚:这到底是夏末还是没出三伏?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这话一点不假。今天是8月31日,公历8月最后一天,农历七月初九,出伏、处暑都过了好些天,可白天太阳一晒,地面还是烫得慌,风吹过来都带着热气,走在路上总恍惚:这到底是夏末还是没出三伏?
还好昨天傍晚来了场“透心凉”的雨。大概六点来钟,天忽然暗下来,雷声先轰隆隆滚过来,大风紧跟着刮起,没等反应过来,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转眼就成了倾盆大雨。
这场雨来得特痛快,把闷了好几天的热气全冲跑了,雨后出门,终于能感觉到秋凉的劲儿。今早天放晴,太阳虽在,热度也降了不少,让人忍不住盼:这雨是不是提醒咱,凉秋真要来了?
不过比起盼秋凉,种地的老辈更惦记另一件事——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初十,老话说“七月初十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天的天气,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秋汛预报”。
先看第一句农谚:“七月初十雨淋头,秋来雨水不用愁”。要是明天雨能淋到头上,说明雨势不小,那后面整个秋天的雨水基本不用担心。
这会田里的玉米、水稻正需要灌浆,就盼着水;后面要种的小麦、油菜,也得有墒情才能出苗。雨水够了,庄稼长得壮,秋播也省心,也就不愁干旱的事了?
再看第二句:“七月初十是晴天,干旱无雨到秋边”。要是明天晴空万里,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说明大气里水汽少,很难形成降雨,这种天气可能会一直拖到秋末,秋旱的风险就大了。土壤干得裂了缝,庄稼喝不上水,到时候就得提前拉水浇地,不然收成可就悬了。
这些说法可不是瞎编的,是古人种了一辈子地,看天看地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前没天气预报,全靠“看天吃饭”,凭着这些农谚提前做准备:雨多就挖沟防涝,天旱就修渠蓄水,为的就是让地里能多收点粮食。
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未来半个月的天气,卫星、雷达比老辈的眼睛“看得远”,可明天七月初十,你会不会也想抬头看看天,对照着老说法琢磨琢磨?
这些传了几百年的农谚,放到现在还有用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菩提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