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 2025年8月31日 /美通社/ -- BaxHTN III期试验的阳性完整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难控制(未控制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标准降压疗法基础上接受baxdrostat两种剂量(2毫克和1毫克)治疗12周时,患者平均坐位收缩压(SBP)均出现具
2毫克剂量的baxdrostat可使收缩压较基线降低15.7 mmHg(安慰剂校正后为9.8 mmHg),总体耐受性良好,无非预期的安全性发现
完整试验结果已在2025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公布,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上海 2025年8月31日 /美通社/ -- BaxHTN III期试验的阳性完整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难控制(未控制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标准降压疗法基础上接受baxdrostat两种剂量(2毫克和1毫克)治疗12周时,患者平均坐位收缩压(SBP)均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显著降低。
相关数据已于8月30日在2025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的热点研究(Hot Line)专场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Baxdrostat在BaxHTN III期试验中达到了主要和全部次要终点,在难控制高血压患者中实现了显著且持久的血压降低。在治疗第12周时,Baxdrostat 2毫克剂量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较基线的绝对降幅为15.7mmHg(95%置信区间[CI],-17.6至-13.7),经安慰剂校正后的降幅为9.8mmHg(95% CI,-12.6至-7.0,p
Baxdrostat整体耐受性良好,未发现非预期的安全性事件。与安慰剂组(0.0%)相比,Baxdrostat两个剂量组的明确诊断的高钾血症发生率较低(血钾>6 mmol/L,两组均为1.1%)。其安全性特征与作用机制一致,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
本试验中,Baxdrostat也达到了所有确认性次要终点。其中,Baxdrostat 2毫克剂量组展现出了持久的长期降压效果。2毫克和1毫克剂量组均实现了更显著的舒张压降低,且患者收缩压<130mmHg的达标率较安慰剂组提升近三倍。
在一项预设的探索性亚组分析中,baxdrostat相比安慰剂显著降低了患者24小时和夜间动态收缩压,这些均为持续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指标。2毫克剂量组可使24小时收缩压降低16.9mmHg(95% CI,–25.6至–8.3),合并分析2毫克和1毫克剂量组后夜间收缩压降幅为11.7mmHg(95% CI,–19.5至–3.8)。评估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效果的Bax24 III期试验结果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
伦敦大学学院医学系主任、首席研究者Bryan Williams博士表示:"BaxHTN 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经安慰剂校正后,baxdrostat实现了近10mmHg的收缩压降低,这一降幅有望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卒中、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风险。这些研究数据表明,醛固酮在难控制高血压中的作用比过去所认知的更为重要,凸显了baxdrostat创新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及其潜在影响力,有望惠及数百万虽已接受多种治疗、但血压仍然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全球生物制药研发负责人Sharon Barr表示:"BaxHTN III期试验结果展示了baxdrostat在应对经多种治疗后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方面的潜力,这是心血管治疗领域最棘手的挑战之一。我们期待在未来数月内推动baxdrostat在多国的注册申报,并在慢性肾脏病、心衰预防等醛固酮发挥关键作用的适应症领域快速推进临床开发项目。"
全球有13亿高血压患者[1]。在美国,约50%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仍无法控制血压[2]。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醛固酮失调是高血压的关键生物学驱动因素之一,可导致患者心血管和肾脏风险升高[3],[4]。一项大型荟萃分析发现,收缩压每降低10mmHg可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降低约20%[5],进一步凸显对以高血压病因为靶点的创新治疗手段的迫切需求。
Baxdrostat 是一种有望成为首创新药的高选择性的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ASI),靶向作用于导致血压升高及心血管和肾脏风险增加的激素之一。目前,该药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试验,累计入组患者超过20,000人,试验包括作为单药疗法治疗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与达格列净联用治疗慢性肾脏病和高血压,以及高血压患者预防心力衰竭。
关于难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影响全球约13亿人[1],[6],[7]。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及重要器官,增加心脏病发作、卒中、心衰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6],[7]。
难控制(未控制和难治性)高血压仍然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1]。即便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及多药联合治疗,美国约50%经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仍未能实现血压控制[1],[2]。未控制高血压指接受两种及以上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持续升高,而更严重的难治性高血压则指接受三种及以上药物治疗后血压仍无法控制[2],[6]。
醛固酮作为调控血压的关键激素,通过促进钠水潴留机制升高血压,是难控制高血压的重要致病因素[3],[4]。醛固酮水平升高,以及合并有肥胖、高盐摄入量以及各种遗传和继发性疾病等因素[8],与血压控制不佳密切相关。若不及时治疗,高血压会显著增加心血管及肾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6],[7]。
关于BaxHTN试验
BaxHTN III期试验[9]分为三个阶段,支持以下终点设定:在 12 周的双盲安慰剂对照期内评估主要终点。796位患者按 1:1:1 的比例被分为三组,接受baxdrostat 2 毫克、1 毫克或安慰剂治疗,每日一次。主要疗效终点定义为第12周时,baxdrostat治疗组(分别接受2毫克或1毫克治疗)与安慰剂组患者坐位收缩压较基线变化的均值差异。在第 24 周至第 32 周的随机停药期间,对疗效的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约300名原先接受 Baxdrostat 2毫克的患者再次按2:1比例再次随机分组,继续接受baxdrostat 2毫克或转为安慰剂治疗8周。比较 8 周结束时badrostat 2mg剂量组和安慰剂组坐位收缩压差异。在52周研究结束时,与标准治疗组进行长期安全性对比评估。
其他确认性次要终点包括:在难治性高血压亚组中,相比于安慰剂,baxdrostat在第 12 周时对坐位收缩压的影响 ;相比于安慰剂,baxdrostat在第 12 周时对坐位舒张压的影响;第12周实现坐位收缩压
关于baxdrostat
Baxdrostat 是一种有望成为首创新药的高选择性、强效口服小分子药物,可抑制醛固酮合酶[10],该酶由 CYP11B2 基因编码,负责肾上腺中醛固酮的合成[3]。临床研究表明,baxdrostat 可在较大剂量范围内显著降低醛固酮水平且不影响皮质醇水平[11],[12]。目前,该药正在作为单药疗法针对高血压[9],[13],[14]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5]开展临床试验评估,以及与达格列净联合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16],[17],及用于高血压患者心力衰竭的预防[18]。
阿斯利康于2023年2月通过收购 CinCor Pharma 公司获得 baxdrostat [19]。若在美国或欧洲提交新药申请,原CinCor股东将获得每股10美元现金(合计5亿美元)或有价值的付款[19]。
关于阿斯利康在心血管、肾脏及代谢治疗领域
心血管、肾脏及代谢始终是阿斯利康从全球到中国深耕的重要治疗领域和增长引擎。阿斯利康通过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心脏、肾脏和胰腺之间的潜在联系,积极投身于创新药物的研发,来有效保护器官,减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最终让再生疗法成为可能。阿斯利康致力于通过更好地理解心血管、肾脏及代谢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疾病的驱动机制着手,为患者提供更早、更有效地检测、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改善和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关于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LSE/STO/Nasdaq: AZN)是一家科学至上的全球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及营销处方类药品,重点关注肿瘤、罕见病以及包括心血管肾脏及代谢、呼吸及免疫在内的生物制药等领域。阿斯利康全球总部位于英国剑桥,业务遍布超过125个国家,创新药物惠及全球数百万患者。
声明:本文涉及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的适应症,阿斯利康不推荐任何未被批准的药品使用。
参考文献:
[1].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progres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from 1990 to 2019: a pooled analysis of 1201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104 million participants. Lancet. 2021;398(10304):957-980.
[2]. Carey RM, et al. Prevalence of apparent 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ison of the 2008 and 201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s o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cluding online supplement]. Hypertension. 2019;73(2):424-431.
[3]. Cannavo A, et al. Aldosterone and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system in cardiovascular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xid Med Cell Longev. 2018;2018:1204598.
[4]. Inoue K, et al. Serum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 blood pressure,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including online supplement]. Hypertension. 2020;76(1):113-120.
[5]. Ettehad, D. et al.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for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2016;387:957–67.
[6]. McEvoy JW,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EurHeart J. 2024;45(38):3912-4018.
[7]. Whelton PK, et al.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Hypertension. 2018;71(6):1269-1324.
[8]. van Oort S, et al.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lifestyle behaviors with hypertension: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Hypertension. 2020;76(6):1971-1979.
.
[10]. Bogman K, et al. Preclinical and early clinical profile of a highly selective and potent oral inhibitor of aldosterone synthase (CYP11B2). Hypertension. 2017;69:189-96.
[11]. Freeman, MW et al. Results from a phase 1, randomized, double-blind, multiple ascending dose study characteriz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demonstrating the safe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aldosterone synthase inhibitor baxdrostat in healthy volunteers. Hypertens Res. 2023;(46)108–118.
[12]. Freeman MW, et al. Phase 2 Trial of Baxdrostat for 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 NEJM. 2023;388:395-405.
.
.
.
.
.
.
.
来源:美通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