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晅曜亭】建极绥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6:08 2

摘要:故宫,这座古老的宫殿,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居住地,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又是一年开学季,笔者与三五好友走进这座宏伟的建筑,清晨的阳光飘泻在故宫的金色屋顶上闪闪发光,漫步在故宫的殿宇之间,我们不由地会被那些精雕细琢的匾额所吸引。它们不仅作为装饰

故宫,这座古老的宫殿,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居住地,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又是一年开学季,笔者与三五好友走进这座宏伟的建筑,清晨的阳光飘泻在故宫的金色屋顶上闪闪发光,漫步在故宫的殿宇之间,我们不由地会被那些精雕细琢的匾额所吸引。它们不仅作为装饰,美化了宫殿的环境,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宫殿,太和殿上的“建极绥猷”匾额,在朱红宫墙与鎏金脊兽的映衬下,凝结着中华文明对政治伦理的终极思考。这四个字,为清朝乾隆皇帝御笔,现存牌匾为复品,源自《书经》中的经典篇章,蕴含着古代贤君治理天下的智慧与理念。

“建极”二字源自《书经·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的古老政治寓言。当周武王在汜水之滨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时,这位商朝元老以“九畴”构建起天人关系的认知框架。其中“皇极”作为第五畴的核心,要求君主以中正之道为天下立极,犹如北极星君临天穹,为万民确立不可动摇的价值坐标。这种“建极”思想在汉代演变为“天人感应”的宇宙论政治学,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构建的“三纲五常”体系,正是试图将道德法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政治秩序。清朝乾隆帝将此悬于太和殿,实质是在宣告:皇权合法性既源于对天道的承袭,更需通过建构公正的政治体系来实现。

与“建极”形成哲学呼应的“绥猷”,则在《书经·商书·汤诰》中展现出更富人文色彩的维度。商汤在鸣条之战后发布的诰文,将“克绥厥猷惟后”的命题抛向历史长空。这里的“猷”既是天道,更是民心,要求统治者必须像大禹治水般疏导民意,如后稷教稼般服务民生。这种思想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中得到升华,形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政治隐喻。当清朝乾隆帝将“绥猷”与“建极”并置时,实际上在构建一个动态平衡的政治模型:皇权既要是天道的执行者,又要做民意的倾听者,这种双重属性在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中亦有体现——太和殿前宽阔的丹陛象征天命,而三级台阶则暗合“三才”之道,将天、地、人纳入政治实践的场域。

在信息文明重塑世界新格局的今天,“建极绥猷”的智慧依然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其“建极”精神提醒现代领导者,制度建设需立足根本、着眼长远,如同故宫的柱础必须深埋地下才能支撑千年殿宇;“绥猷”理念则警示为政者,政策制定必须倾听民声、顺应民意,恰似太和殿前的铜缸需要蓄水防火才能护佑平安。当代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恰似对“建极”理念的现代转译,通过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社会确立行为之极;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与“绥猷”精神一脉相承,强调治理必须顺应民心、改善民生。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政治观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当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各国协同合作时,“绥猷”所蕴含的“天下情怀”正可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当数字经济要求制度创新时,“建极”所强调的“中正之道”恰能为技术治理提供价值坐标。

站在太和殿前仰望“建极绥猷”匾额,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响。从周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紫禁城屋脊的鸱吻,从《洪范》的竹简到《宪法》的典册,中华文明始终在寻找天人关系的平衡点。这四个鎏金大字不仅记录着古代帝王的政治理想,更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精神升华,镌刻着一个民族对良善治理的永恒追求。当现代人重新解读这四个字时,或许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破解治理难题的东方智慧——权力既来自天命的授受,更源于民心的向背,唯有将二者熔铸为治国方略,方能实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盛景。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星连文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