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了几十年粮食,头一次遇到玉米不长苞叶,光秃秃的棒子结不出粒!”站在自己承包的玉米地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丰乐村农户王先生攥着空瘪的玉米棒,声音里满是气愤与无助。距离秋收不足一月,他和同村农户边先生共95亩玉米地,却因种下的“V909玉米种子”陷入绝收危机,
“种了几十年粮食,头一次遇到玉米不长苞叶,光秃秃的棒子结不出粒!”站在自己承包的玉米地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丰乐村农户王先生攥着空瘪的玉米棒,声音里满是气愤与无助。距离秋收不足一月,他和同村农户边先生共95亩玉米地,却因种下的“V909玉米种子”陷入绝收危机,初步估算损失达8.6万元。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危机?
从“亩产1700斤”的期待,到“55%超短裙”的绝望
时间回到2025年5月13日,济南市历城区利民种子经营部的于女士主动找到王先生,力荐河南德圣种业有限公司的V909玉米种子。“她承诺在山东亩产1700斤很稳,去年就有农户丰收,还抗倒伏、抗高温,种了准没错。”王先生回忆,起初他有顾虑,但于女士次日又通过微信反复游说、承诺保障,最终他不仅为自己的65亩地采购了78袋种子,还帮边先生代购了30亩地所需的40袋种子,以40元/袋的价格微信转账成交。
有着几十年种粮经验的两人,严格按照种子包装上的说明书,分别在6月7日、6月11日完成机械化播种。今夏雨水丰沛,本是丰收的好兆头,可8月13日的一次下地查看,彻底击碎了他们的期待——玉米棒普遍没有苞叶,裸露的穗轴上玉米粒少得可怜,农户们俗称的“超短裙”现象大面积出现。
“我当时心里一沉,赶紧喊边师傅去他的地里看,结果和我地里的情况一模一样!”王先生第一时间联系售种商家于女士,对方起初承诺向厂家汇报并协商赔偿,可后续无论是电话、微信还是语音通话,都联系不上。无奈之下,王先生向济南、淄博两地农业农村部门投诉,周村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于8月22日出具的调查情况及原因分析显示:玉米在拔节期至抽雄期遇高温,影响雌穗发育导致苞叶生长受限,但核心问题在于V909种子存在品种特性差异,该品种对环境变化更敏感,导致“超短裙”现象占比高达55%。
记者用自己的手机多次拨打于女士的电话,截至发稿前均无人接听,添加其微信也未通过。
投诉过程中,更让王先生崩溃的消息接连传来。济南农业农村部门告知,需淄博出具鉴定结果才能推进处理,可当他辗转拿到鉴定报告后,却发现于女士早已失联,其经营的“济南市历城区利民种子经营部”通过企查查、爱企查等APP查询显示,早在2019年就已注销——也就是说,于女士是以“已注销商家”的名义向他销售种子。
在记者与王先生一起联系种子生产方河南德圣种业时,工作人员起初表示会处理,可8月31日对方却答复:“于女士的经营部已注销,不是我们的合作对象;而且2025年我们根本不通过线下渠道销售V909种子。维权建议走法律途径。”
一边是注销后仍违规售种、如今失联的商家,一边是表示与自己无关的生产企业,王先生和边先生陷入维权困境。按照于女士承诺农户的亩产1700斤、上年淄博市场玉米价1.1元/斤计算,两人95亩地的损失达8.6万元,这对以种地为生的农户而言,几乎是一年的全部收入。
律师支招:三招守住维权关键
“这起纠纷的核心责任方在于女士,她以注销主体违法售种,河南德圣种业若无法证明种子来源非官方,也需承担连带责任。”淄博开发光华律师事务所律师邱杨军建议农户固定证据,包括微信转账记录、种子包装袋、播种记录、农业部门的鉴定报告、与商家及企业的沟通记录等,随后可向种子销售地(济南)法院起诉于女士及河南德圣种业,通过法律途径追偿。
针对广大农户可能面临的种子纠纷,邱杨军律师特别提醒三大“避坑”要点。
查资质:采购前务必要求商家出示营业执照、种子经营许可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核实企业是否存续,坚决不与无资质、已注销的主体交易;
要票据:无论金额大小,必须索要正式发票或盖有商家公章的收据,注明种子品种、数量、价格等信息,避免微信转账后只留聊天记录,缺失关键凭证;
选近购:优先选择本地有固定门店、口碑良好的农资店,一旦出现问题便于现场沟通、及时维权,减少跨区域交易带来的投诉、取证难度。
目前,王先生已在整理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在淄博周村丰乐村的玉米地旁,那些“穿短裙”的玉米棒仍在风中摇晃。
来源: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