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央视新闻频道 “寻找抗战老兵” 特别节目里,一位百岁老者的身影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镜头前的他,皱纹爬满脸颊,双手因岁月沧桑而微微颤抖,却能清晰回忆起 70 多年前缅甸战场上的硝烟 —— 他叫罗远跃,104 岁
202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央视新闻频道 “寻找抗战老兵” 特别节目里,一位百岁老者的身影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镜头前的他,皱纹爬满脸颊,双手因岁月沧桑而微微颤抖,却能清晰回忆起 70 多年前缅甸战场上的硝烟 —— 他叫罗远跃,104 岁,是仍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也是曾在戴安澜将军麾下浴血的英雄。
但央视的镜头,只定格了他抗战岁月的荣光,却未提及他战后近三十年的坎坷。当我们顺着历史的脉络往下探寻,才发现这位英雄的一生,一半是保家卫国的热血,一半是命运跌宕的唏嘘,每一段经历都藏着时代的重量。
1921 年,罗远跃出生在安徽庐江一个普通农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父母最大的心愿,是让他好好读书,将来能安稳度日。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华大地的安宁,也击碎了这个家庭的平凡期许。
彼时 16 岁的罗远跃,正在学堂里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听到前线战士浴血牺牲、百姓流离失所的消息时,这个少年再也坐不住了。“国家都要没了,读书还有什么用?” 他背着父母偷偷收拾行李,执意要去参军。父母得知后又急又劝,甚至以断绝关系相逼,可罗远跃铁了心:“我是中国人,不能看着国家被欺负!”
就这样,他告别家人,一路辗转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在西安王曲镇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每天天不亮,他就跟着队伍出操,爬铁丝网、练射击、学战术,汗水浸透了军装,手上磨出了血泡,却从没想过放弃。他知道,自己多练一分本领,前线就少一分危险,祖国就多一分希望。
1941 年,中国远征军组建,计划入缅作战,抵御日军对东南亚的侵略。罗远跃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 —— 他要去最危险的地方,用枪杆子保卫祖国。这一次,他被分配到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 200 师,担任 598 团 1 营 1 连上尉连长。
第 200 师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少有的机械化师,装备精良,战斗力强,而戴安澜将军更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名将。能在这样的部队服役,罗远跃既激动又倍感责任。同年年底,他跟着 200 师踏上缅甸的土地,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恶战 —— 炸毁皮尤河铁桥。
当时,日军正沿着公路向缅甸腹地推进,皮尤河铁桥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为了阻断日军的进攻,罗远跃奉命带着连队执行炸桥任务。深夜的缅甸丛林里,蚊虫嗡嗡作响,远处不时传来日军的岗哨声。罗远跃带着士兵们匍匐前进,避开敌人的视线,在铁桥的关键部位仔细安装炸药。
天快亮时,日军的先头部队渐渐逼近。罗远跃屏住呼吸,等敌人走到桥中央,猛地按下引爆器。“轰隆” 一声巨响,铁桥瞬间坍塌,日军的装甲车、士兵纷纷坠入河中,进攻计划彻底泡汤。这场战斗,罗远跃的连队歼敌 200 余人,还缴获了日军的军事地图和作战计划书 —— 这些情报,为后续的同古会战打下了关键基础。战后,罗远跃因战功卓著,被军部记二等功。
不久后,同古会战打响。200 师奉命驻守同古,面对数倍于己、装备更精良的日军,戴安澜将军立下誓言:“誓与同古共存亡!” 罗远跃和战友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阵地上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日军的飞机、坦克轮番轰炸,阵地上的战壕被炸平了,他们就用战友的尸体当掩体;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石头拼杀。
战斗持续了 12 天,200 师以伤亡八九百人的代价,歼敌 4000 余人,创造了缅甸战场的奇迹。可由于后续援军未能及时赶到,200 师陷入了日军的包围。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戴安澜将军不得不下令突围。
突围途中,部队遭遇日军伏击,戴安澜将军不幸中弹负伤。罗远跃和战友们轮流抬着将军,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跋涉,打算穿越野人山回国。野人山的环境恶劣到极致,瘴气弥漫,蚊虫肆虐,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毒蛇猛兽。一路上,不少士兵因为饥饿、疾病倒下,罗远跃自己也多次高烧昏迷,可他始终没放下将军。
戴安澜将军
遗憾的是,在穿越野人山的途中,戴安澜将军因伤势恶化,壮烈殉国。临终前,将军断断续续地说:“一定要把国旗带回祖国……” 将军的遗愿,200师残存的士兵,在原始丛林里走了整整两个月,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罗远跃没有停下抗日的脚步。他被调入第 39 军第 56 师 168 团,1943 年冬天,又参加了策应常德会战的作战。在战场上,他依旧冲锋在前,用一次次胜利,告慰牺牲的战友和将军。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罗远跃正在军营里。那一刻,整个营地沸腾了,士兵们相拥而泣,街上的百姓敲锣打鼓,有的甚至拿起家里的盆子、罐子敲击,用最朴素的方式庆祝胜利。“那一天,所有人都在笑,可笑着笑着就哭了。” 多年后,罗远跃在央视镜头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依旧哽咽,“我们知道,这场胜利是无数战友用命换来的。”
抗战胜利后,罗远跃编入中央训练团第 20 军官总队。经历了多年的战争,他早已厌倦了厮杀,只想早日退役,回到家乡陪伴父母,过平静的生活。不久后,他递交了退役申请,带着一身伤痕和荣誉,离开了军营。
可他没想到,命运的齿轮,在建国后悄然转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1954 年,因为曾在国民党军队担任军官的身份,33 岁的罗远跃被认定为 “历史问题人员”,随后被送往监狱服刑,不久又被转移到青海进行劳动改造。
青海的劳改农场,自然环境恶劣,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酷暑难耐。每天,罗远跃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开荒、种地、修铁路,从天亮忙到天黑。高强度的劳动让他本就受伤的身体雪上加霜,可更让他痛苦的,是旁人异样的眼光和内心的委屈。
他无数次在夜里辗转难眠:自己明明是为国家打鬼子的老兵,为什么会落到这般田地?他想起戴安澜将军的遗愿,想起野人山牺牲的战友,想起抗战胜利时百姓的欢呼,心里的不解和痛苦像潮水一样涌来。可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过希望 —— 他坚信,历史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一等,就是 29 年。
1983 年,62 岁的罗远跃终于等到了平反的消息。当工作人员把平反证明交到他手上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双手颤抖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那一刻,所有的委屈、苦难、等待,仿佛都有了归宿。
随后,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安徽泾县。此时的他,早已两鬓斑白,背也驼了,家乡的模样也变了 —— 父母早已离世,当年的老房子也没了踪影。他站在村口,看着陌生的景象,一时间竟不知该往哪里去。
回到家乡后,罗远跃的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当地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给予了他力所能及的帮助。2016 年,95 岁的罗远跃开始享受低保待遇,每月能领取 432 元的低保金;泾县政府考虑到他是抗战老兵,又额外按照每月 1000 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
更让他安心的是医疗保障 —— 当地医保部门将他纳入特殊人员(参考离休人员)医保政策范畴,无论是日常看病还是住院治疗,费用都由医保中心按政策支付。“以前总担心生病没钱治,现在不怕了。” 罗远跃曾对前来慰问的工作人员说。
这些年,随着社会对抗战老兵的关注越来越多,不少志愿者、媒体也常来看望他。有人给他送生活用品,有人陪他聊天,还有人专门来听他讲抗战故事。每当说起当年的经历,他总是格外认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说:“我讲这些,不是为了炫耀,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2025 年,抗战胜利 80 周年,央视 “寻找抗战老兵” 节目组找到了他。当镜头对准他时,他特意穿上了志愿者送的抗战老兵纪念服,胸前别着勋章。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清晰地回忆起缅甸战场的细节,回忆起戴安澜将军,回忆起胜利的时刻。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被他的故事打动,纷纷留言向他致敬。
如今,罗远跃已经 104 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每天清晨,他都会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散步;天气好的时候,就坐在门口晒晒太阳,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 那是他年轻时在黄埔军校的合影。照片上的少年意气风发,眼神坚定,一如当年那个执意要参军报国的 16 岁少年。
罗远跃的一生,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青春和热血捍卫民族尊严;战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历史原因遭遇不公,却始终没有抱怨,默默承受着命运的考验。
如今,时代变了,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从政策上的帮扶,到社会各界的关怀,这些老兵们正在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慰藉,更是对历史的敬畏 —— 因为每一位老兵,都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每一段经历,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104 岁的罗远跃,经历了战火纷飞的青春,熬过了坎坷不平的中年,如今终于能在晚年安享平静。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坚韧,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愿这位百岁老兵健康长寿,愿所有为国家付出的英雄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来源:大东北的小豆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