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的幕布缓缓升起,一句地道的 “上海闲话” 在剧场里响起,台下瞬间响起细碎的惊叹 —— 暌违两年,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终于回来了!
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的幕布缓缓升起,一句地道的 “上海闲话” 在剧场里响起,台下瞬间响起细碎的惊叹 —— 暌违两年,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终于回来了!
8 月 29 日首演夜,这座城市的文艺爱好者们仿佛穿越时空,跟着 “王琦瑶” 的脚步,在弄堂的炊烟、老虎窗的光影里,重温了一段藏在石库门里的 “上海史诗”。
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早已是上海文化的 “代名词” 之一。27 万字的小说被浓缩成 3 个半小时的舞台故事,从 1940 年代的 “上海小姐”,到解放后的平凡百姓,再到 1980 年代的宿命纠葛,王琦瑶的一生牵动无数观众的心弦。而这一次,上海话的加持让这份 “上海味道” 直接拉满 —— 没有生硬的方言嫁接,而是从头到尾的 “纯粹沪语剧本”,连老上海人听了都忍不住点头:“这才是我们小时候的腔调!”
首演夜的剧场里,处处是 “爷叔阿姨” 带着小辈来的场景,也有年轻白领特意赶在下班后排着队取票。“早就听说 2023 年首演场场爆满,这次终于抢到票了!”95 后观众小林举着票根兴奋地说,“虽然我上海话不算流利,但字幕很清楚,反而觉得这种语言特别有韵味,像在听家里长辈讲老故事。”
能让新老观众都为之着迷,离不开主创团队对 “上海味” 的极致打磨。舞台上,波浪形的屋顶复刻了石库门的轮廓,多媒体投射的老虎窗一亮,瞬间把人拉回老上海的弄堂;核桃木欧式家具、煤球炉、缝纫机这些 “老物件” 摆上台,连热水瓶的图案都透着年代感。最妙的是三个转台,像钟表齿轮一样缓缓转动,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从 1940 年代到 1980 年代的跨越,时间的流逝感直接 “演” 了出来。
“这不是简单把普通话翻译成上海话,而是用上海话重新‘活’一遍这个故事。” 导演周小倩的话点出了关键。从 2003 年第一次参与《长恨歌》创作,二十多年来她看着这部剧不断成长,而上海话版让她有了 “重新排一部新戏” 的惊喜 —— 演员的语气、台词的节奏,甚至人物的性格都因为方言变得更鲜活。比如刘晓靓饰演的王琦瑶,一句软糯的 “侬好呀”,就把弄堂女儿的娇俏和温柔藏在了话里;钱程既是上海话语言指导,又客串了裁缝和中年男人,一口标准的 “上海闲话”,一开口就是老上海的市井气。
原著作者王安忆当年看完上海话版就赞不绝口:“演员用上海话表演,太生动了!” 而这次回归,编剧赵耀民也感慨:“王琦瑶早就不是书里的一个名字了,她是上海文化里的一个符号。” 确实,舞台上的王琦瑶,爱过、辉煌过、挣扎过,最后在时代的浪潮里归于平静,她的故事里藏着太多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 或许是外婆讲过的 “上海小姐” 传闻,或许是爷爷用过的老煤球炉,又或许是弄堂里飘来的饭菜香。
现在,这部 “现象级沪语剧” 已经开启连演模式,一直到 9 月 14 日,每天 19:30(周一休息,周日只有 14:00 下午场),在安福路 288 号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都能沉浸式感受这份 “上海味道”。票价从 180 元到 680 元不等,还专门为视障人士和导盲犬设置了专属坐席,不管是老上海人想寻回记忆,还是年轻人想读懂上海,这都是一次不能错过的剧场体验。
就像周小倩说的:“它带着石库门的气息、时间的齿轮和上海话的温度。” 这个秋天,不如走进剧场,听 “王琦瑶” 用上海话讲一讲,那些藏在弄堂深处的旧时光。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