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梦的追梦历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17:10 2

摘要: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前身。钱学森任院长,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航天"一词,最早由钱学森提出,他认为从毛泽东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

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前身。钱学森任院长,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航天"一词,最早由钱学森提出,他认为从毛泽东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

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这是中国组建的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

1960年2月,中国迈出了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3颗科学实验卫星(三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轰动。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月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月14日,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1998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解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从此,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代号"921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10月16日6点,在轨运行近一天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人首次飞天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翟志刚穿着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迈出中国人在浩瀚太空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中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经过两天的追逐和五次变轨,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2年6月16日18点37分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22日,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对接口误差不超1毫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3年6月11日,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航天员的"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在轨飞行期间,先后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中国青少年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的月球探索之旅。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中国实现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带回1731克月壤。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其返回器安全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创造中国航天新的世界纪录。

2020年4月24日,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22年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截至2025年,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已在轨实施180余项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中国探月工程按"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实施:

第一步(绕):实现月球环绕探测第二步(落):实现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第三步(回):实现月球样品采样返回

未来,探月工程四期将稳步推进,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

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工程:

天问一号: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天问二号: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任务,2025年5月28日发射,将对近地小行星2016 HO3进行采样返回,并探测主带彗星311P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天问四号:木星系统探测任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国内提供服务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全球服务

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大众出行、智慧物流、精准农业等领域,特别是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

在长期的航天实践中,中国航天人铸就了独特的精神体系,包括: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探月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新时代北斗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

2021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均在其中。

2016年,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以传承航天精神、激发创新热情。

瞄准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目标,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主要飞行产品处于初样研制阶段。

中国计划在2025年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2030年前后实施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和天问四号木星系统探测任务。

中国正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目前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该计划,目标是在2028年前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

2025年,中国将有多型可重复使用火箭陆续亮相、实施首飞,包括长征十号的可重复使用构型、朱雀三号等商业可重复使用火箭,以大幅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并提高发射频率。

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牵引、技术突破与市场驱动下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超600家,广义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投入使用,逐渐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

中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经过60余年创新发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积淀传承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显著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来源:中意电影院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