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在抚州③丨光照临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6:58 2

摘要:“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笔下的“临川”,意在告诉人们物华天宝的江西沃土,成就了在临川内史谢灵运的文学才华。谢灵运也以其文学才华,为“临川”增添了金色光环,影响着一代代抚州人。同样,抚州也是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的福地,而他也以其高尚品节和书学成就,泽润抚州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笔下的“临川”,意在告诉人们物华天宝的江西沃土,成就了在临川内史谢灵运的文学才华。谢灵运也以其文学才华,为“临川”增添了金色光环,影响着一代代抚州人。同样,抚州也是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的福地,而他也以其高尚品节和书学成就,泽润抚州大地。

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四月,63岁的颜真卿将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家学以及盛唐气象熔铸于笔端,创造出雄秀古雅、正大宽博的楷体书法作品《麻姑仙坛记》。刻石立碑,见碑如面,庄严挺拔的碑石,映射出颜真卿忠心正义、凛然正气的人品志节。南宋资政殿大学士刘珙慕其品节,将他列为千古光明正大的“五君子”之一。毛主席多次引用“颜鲁公忠义大节,照映千古”,把他和岳飞、文天祥一起作为“气节教育”的典范,为世人所尊慕,被后世奉为圭臬。

古人云“书,心画也。”《麻姑仙坛记》是颜体书法的典范之作,也是颜真卿正人君子品节性情的综合呈现。正如元代吴澄所言:“昔人心画之传于世者不少,而颜鲁公之字,至今为天下宝,岂独以其字画之劲而已?志节如其字也。”认为颜真卿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令人敬重,可贵的志节品质,才是其书法被世人视为珍宝的真正原因。即人品与书品的完美统一是评判书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德艺双馨也就成了后世书画家艺术追求的精神境界。

颜真卿志节高尚的君子品质主要来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祖上追溯几代都是官宦名儒,从北齐至隋唐,家学渊博,家风优良。远祖颜回以德行著称,列孔门七十二贤人之首,受到历代君王推崇,唐太宗尊他为“先师”,后又被称为“复圣”。五世祖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训,被誉为“家教规范”,对颜氏后人影响深远。祖父颜昭甫工书法,擅长篆、隶、草书,对金文、古鼎之籀文有较深的造诣,有“硕儒”之称。

父亲颜惟贞在他三岁时不幸病逝,家道开始中落,生活非常艰难,母亲殷氏带着他兄妹十人投靠舅父殷践猷。十三岁时,舅父去世,众兄妹又随母亲南下,投奔时任吴县县令外祖父殷子敬。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五月,颜真卿在抚州为舅父殷践猷及表兄殷摄撰书碣铭,颂述舅父的孝悌、文学及对自己的悉心训奖之恩,舅母萧氏的学识及教子之德,并在抚州采石刻碑,遣人送至河南新安县墓田。

伯父颜元孙精通诂训,工书法。进士及第,官至州刺史,著有《干禄字书》一卷,该书是研究科举考试的楷书字法重要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因此,颜元孙被称为“正字学”的始祖。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因政故罢官归里,主要精力放在家族子侄的教育方面,后来颜真卿在《颜元孙神道碑铭》中说:“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饱含深情地记述了这段胜似父子的受教经历。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颜真卿出任湖州史时将《干禄字书》书写刻石,立于当时湖州馆舍庭院之中,至今此碑刻有多种版本存世。伯父的教育让他受益良多,尤其是对其颜体书法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颜真卿刚烈品质更多的是源于姑母颜真定。颜真定早年以“精究国史,博通礼经”选任武则天的女史。曾割耳为叔父颜敬仲申冤,孝烈之举,对颜真卿产生着深刻影响,还曾给侄儿们讲授音韵学知识和古诗文等,颜真卿回忆说:“真卿童孺时特蒙君教言辞、音韵学,李延寿《王孙赋》、崔氏《飞龙篇》、江淹《造化篇》及《无都赋》。”

二哥颜允南在他小时候,不仅陪伴他读书,还传授给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一次颜真卿捕获了一只受伤的白鹤,顺手拿起笔就在鹤的背上练习书法,这一幕恰巧被二哥撞见。允南严肃地制止了他,指出白鹤虽无法飞翔,却保持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聪明的颜真卿当时就意识到二哥是告诫他任何时候都不能欺凌弱小的道理,并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自此以后,他便铭记哥哥的教诲,时刻谨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四月,时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在二哥墓志铭文中记述此事,并言“真卿终身志之”,表达对兄长的深情追思以及家族教化的深远影响。可见,颜真卿志节品质是颜、殷两家长期言传身教的结果,从其二哥对他幼时以禽鸟启德性,少年以文章立根基,壮岁以气节喻家国的教导亦可窥其一斑。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72岁的颜真卿为父亲颜惟贞所立《颜家庙碑》中,将其家族500余年的家族文化,总结提炼成“德行、书翰、文章、学识”的八字家风家训。这一家风传到颜真卿时,方得以融汇一体,发扬光大。幸运的是颜真卿在抚期间,他作为最高长官先后亲自为近10位至亲撰书铭文、刻石立碑的孝悌行为,对当时抚州民众家风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将早年家境贫寒,仍坚持“余力务学,甘味道艺,五经微言及百氏精理,无所不究”的学习经历,创作《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激励着历代抚州无数学子读书向学,宋代的抚州已出现了“地无城乡,家无贫富,诗书之声,尽室皆然”“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可谓读书兴盛之风。

颜真卿在自己的勤奋学习和颜殷两家的良好教育下,以坚实的文学和书法功底,先后诸经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和吏部铨选,正式步入仕途。颜真卿在地方为官时,主持正义,造福百姓。任醴泉县尉时,他主管当地的治安和防卫,勤勉尽职,深受百姓爱戴,有“清白”之誉﹔饶州刺史任上,了解到当地朝政不修,盗匪横行,他整顿吏治,简省徭役,严抓治安,缉捕盗贼。德兴县妇女程小娘父兄被强盗杀害,自己也曾被劫掳,颜真卿得悉后,详查案情,马上差遣捕役擒获盗首,严惩不贷,自此“四境肃然”。主政抚州时,审判儒生杨志坚离婚案,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淳朴婚俗;修建“土塍陂”,解决旧陂坝年久失修、雨季洪水淹没农田、旱季庄稼缺水灌溉的问题。抚州建鲁公祠、忠孝堂,四时致祭。留下良好口碑,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怀和责任感。

他在朝为官,因刚正不阿性情,屡次弹劾数任奸臣宰相,所以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到偏远的地方,被贬官时落魄到向朋友乞米、求药,维持生计。尽管如此困窘,依旧清正廉洁,不与贪官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独立人格。

两次面对叛军时,皆能挺身而出,坚守正道,舍身应对。安史之乱时,他积极抵抗叛军,家族30多人死于战火,直到两年后,战乱平定下来,颜真卿才终于得以抽身,去寻找族人的下落。而当他仅找到堂兄的一只脚,侄子颜季明的头骨。怀着满腔悲愤,提笔写下了承载着忠烈之门浩然正气的《祭侄文稿》。77岁时,他面对叛军李希烈的威胁,毫不畏惧,最终被缢杀,展现了忠诚与勇敢,三军呜咽,德宗废朝五日,举国悼念。朝廷颁诏追念他:“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把忠诚和热血,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宋代黄庭坚看到他就义前在墙壁上的题字,不禁潸然流涕,感叹道“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

宋代欧阳修亦言:“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南宋宰相周必大说:“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明代海瑞曾称:“颜鲁公为有唐一代伟人,忠烈之气,争光日月。”其忠义正直的品节得到后世高度称赞。颜真卿忠义正气的品性在忠国爱民的仕宦实践中得到升华。

北宋王安石因慕其品节,常习练颜体书法,珍藏其书法拓本。一次,友人吴长文新不知从何处,刚得一块破损不堪的颜鲁公碑。他知道王安石喜爱颜真卿书法,就迫不及待地与王安石一同观赏。于是邀请王安石为此碑作题跋,其中有诗句:“鲁公之书既绝伦,岁久更为时所珍。……堂堂鲁公勇且仁,出遇世难亲经纶。……时危忠谊常恨少,宝此勿复令埋堙。”赞其书法为时人所珍爱,其人品为世人所景仰。后来,王安石为宰相时,将颜真卿的《东方朔画像赞碑》书法拓本挂到书房的墙壁上。老师杜子野进京城时,王安石将他请到家中,临别时金帛相赠,杜师谢而不收,指要壁间《东方朔画像赞碑》拓本“欲得之”,安石说“此何足贵,顾石碑在德州可致也。于是辇至临川,并以金遗之,公受碑而返其金。”派人将德州石碑送到宜黄,供杜师临习。而后,此碑石便被保存在宜黄鹿冈书院。

当代东乡籍“红军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书法也是从颜体入手,并在颜体的基础上,独创雍容大方的舒体,被视为当代书法史上的里程碑。足见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高尚品质在抚州得到广泛传播传承。

博学多才的颜真卿,生前就将其正己修德的品节融汇成表情达意的书法作品呈现于世,作品中“中正之笔”体现出坚韧不拔的力量感,与其人格修为高度契合。当我们观临一幅幅端正遒劲、磊落不群的颜体书法作品,犹如在与正气凛然的鲁公对话,仿佛告诉人们“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千百年过去了,颜真卿的高尚品质,依然在时光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这也是颜体书法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今天我们学习景仰的深层理由。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