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0日晚,维多利亚港的夜空被点亮,一场以“铭记·传承”为主题的无人机光影秀在湾仔海滨震撼上演。1200架无人机如星辰般升空,以科技为笔、以天空为纸,勾勒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像,向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这场表演不仅是视觉的盛宴
2025年8月30日晚,维多利亚港的夜空被点亮,一场以“铭记·传承”为主题的无人机光影秀在湾仔海滨震撼上演。1200架无人机如星辰般升空,以科技为笔、以天空为纸,勾勒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像,向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这场表演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夜幕降临,无人机首先组成一尊摆动的巨钟,象征“九一八勿忘国耻”;随后画面切换至“卢沟桥事变”,战火硝烟仿佛扑面而来;东江纵队的英勇战士持枪而立,再现华南敌后抗战的坚韧不屈;最终,1945年《大公报》头版那震撼人心的五个字“日本投降矣”缓缓浮现,令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表演时长约15分钟,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尊重历史,又融合现代科技艺术。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以动态形式演绎历史,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延续。
表演选址维多利亚港,不仅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也象征着国家与香港命运与共、血脉相连。而时间选在9月3日大阅兵前夕,更是呼应全国抗战纪念活动的节奏,形成一种“历史—现实—未来”的立体叙事。
此外,表演正值暑假尾声,吸引了大量青少年亲临现场或通过社交媒体观看。这种“科技+历史”的传播方式,无疑对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
此次无人机表演由《大公报》联合科技企业策划执行。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爱国媒体,《大公报》曾以笔锋为刃,记录抗战烽火,如今又以科技为媒,再现历史瞬间,展现出媒体在新时代下的责任与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观众自发拍摄并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的画面迅速传播,形成了“全民共忆”的传播效应。这种“个体参与+集体共鸣”的传播模式,既打破了传统纪念活动的时空限制,也赋予了历史教育新的生命力。
这场光影秀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回忆”层面,而是通过艺术化、科技化的表达,唤起观众对抗战精神的再认知。它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正义与和平。正如表演结尾处绽放的紫荆花与《歌唱祖国》旋律,象征着团结、希望与未来。
在当今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样的纪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文化自信的有力展示。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历史不再遥远,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这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段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深刻思考。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