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后的闹钟其实可以扔掉,但他还留着,那是儿子上初中时送的生日礼物。闹钟表面已经有道裂纹,分针走得比时针慢半拍,像个上了年纪的老伙计。
老杨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就像过去四十年在砖厂上班那样准时。
退休后的闹钟其实可以扔掉,但他还留着,那是儿子上初中时送的生日礼物。闹钟表面已经有道裂纹,分针走得比时针慢半拍,像个上了年纪的老伙计。
“吱呀”一声,床板发出熟悉的抱怨。老杨穿上那件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裤,上衣口袋里还揣着去年过节村里发的香烟,皱巴巴的,他舍不得抽,也舍不得扔。
厨房水龙头滴答着,接了半盆水洗脸。冷水激得他打了个激灵,老杨抹了把脸,看见镜子里布满沟壑的脸。他笑了笑,露出左侧缺了一颗的牙齿。那是八九年前,帮邻居扛水泥时磕的。
窗外,鸡还没叫,天边泛起鱼肚白。
老伴在被窝里咕哝了一声:“又去扫那条破路啊?”
“嗯,睡吧。”老杨轻声应着,摸黑穿过堂屋,从墙角拿起那把用了十几年的扫帚。
扫帚是自己攒的,柄是砍的竹子,刷子是绑的狗尾草。草扫头早就磨秃了一半,每回扫完,草末都沾满灰土,像染了霜的头发。
村道三里长,从村口到村尾,再绕到后山脚下。水泥路修了有七八年了,边上许多地方已经裂了缝,长出了倔强的小草。
老杨先绕到村后的小坡上,看了眼自己的”工具仓库”——一个废弃的猪圈,里面堆着他捡来的破水桶、旧铁锹和几个废弃的编织袋。冬天漏雨,夏天漏风,但足够放这些宝贝了。
今天是周三,正好要处理村中心那几个垃圾桶周围的烟头。每周三,村委大院有例会,人来得多,烟头就格外多。
第一遍扫是粗扫,把落叶、纸屑扫到一起。这活儿老杨驾轻就熟,像是跳舞一样,沙沙的声音在清晨特别好听。
村东头的李大婶家亮起了灯,不一会儿,门开了。
“老杨又来啦?喝碗热汤不?”
老杨摆摆手:“不了不了,你忙你的。”
李大婶摇摇头,转身回屋,过一会儿又出来,手里拿着个冒着热气的白瓷碗:“骨头汤,喝了暖身子。”
老杨放下扫帚,接过碗,热气模糊了眼镜:“客气啥,不用费心。”
他小口啜着,褪了色的毛巾把碗裹得严严实实,像是在保护一件珍宝。碗底还泡着两粒枸杞,漂在清汤上,像两颗迷你的小灯笼。
汤喝完,继续干活。村道到了邮局那段,有几棵老槐树,落叶特别多。地上还有前天下雨留下的泥点子,干了之后变成了硬块,得用铁锹铲。
这时,村里的早市开始热闹起来。卖馒头的王师傅三轮车上架着蒸笼,热气腾腾。
“老杨,你这么拼干啥?也没人给你工资。”王师傅嘴上这么说,手里已经递过来一个刚出笼的白馒头。
老杨笑笑,接过馒头撕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我这叫’光荣退休不褪色’!”
馒头还热着,他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准备回去给老伴带一半。
快到七点,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出门上班了。三五成群的年轻人骑着电动车呼啸而过,有人冲老杨喊:“老杨,你管这闲事干啥?村里有保洁的!”
老杨头也不抬,继续扫着落叶,只是笑了笑,露出那缺了一颗的牙齿。
其中一个年轻小伙子停下车,是村西头李家的小子,刚从城里技校毕业,在县城电子厂上班。
“老杨,你看这路,你今天扫了,明天不还是这样?何必呢?”小伙子叼着烟,说完随手把烟头弹到路边。
老杨慢悠悠地走过去,弯腰捡起那个还冒着烟的烟头,放进随身带的塑料袋里。
“小李啊,你爸小时候尿床,都是我背着他去医院看的。”老杨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句,继续扫地。
小伙子愣了一下,脸一红,骑车走了。
太阳升起来了,村道上的露水被晒干,浮起一层薄薄的灰。老杨的工装背后已经湿了一片,额头上的汗珠滚落,在布满皱纹的脸上划出一道亮痕。
村道扫到一半,老杨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歇了会儿。从兜里掏出半块馒头,慢慢咀嚼着。树下长着一茬野蒲公英,黄色的小花倔强地开着。老杨摘了一朵,对着阳光看了看,又小心地插在工装口袋上。
“好看吗?”
老杨一抬头,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张老师,抱着教案经过。
“挺好看。你说这蒲公英,咋长哪都能活?”老杨咧嘴笑了。
张老师在他身边坐下:“老杨,我跟学生说了你的事,明天想带他们来看看你扫村道。行吗?”
老杨挠挠头:“看我干啥?我就扫个地。”
“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责任感。”张老师认真地说。
老杨有些不好意思,站起身来:“那我把路扫干净点。”
中午回家吃饭,老伴做了白菜豆腐汤,还炒了昨天剩下的萝卜干。饭桌上,电视里放着午间新闻,播报员说着什么”美丽乡村”计划。
老杨吃着饭,忽然说:“咱村应该申请那个,叫啥来着,美丽乡村。”
老伴咂咂嘴:“就咱这破村?连个像样的文化广场都没有。”
“慢慢来嘛。”老杨眼睛亮了亮,“村里的路干净了,花草绿了,人心也就顺了。”
老伴白他一眼:“就你想得美。吃你的饭吧。”
饭后,老杨没有像往常一样午休。他拿出一个旧笔记本,皮已经起了毛边,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村里的”问题点”:东头排水沟堵了,村委会后墙皮脱落,小学门口的井盖松动……
每一项后面都标着日期,有的已经打了勾,有的还空着。老杨提笔,在”村中心垃圾箱太少”这一项后面,加上了日期。
这个笔记本是五年前村里评”文明户”发的奖品,本来应该记家庭收支,老杨却拿来记这个。
下午两点,老杨又出门了,这次是去村委会。
村主任正在办公室看文件,抬头看见老杨,笑了:“又来报’情况’啊?”
老杨不好意思地递上笔记本:“主任,我发现村中心那几个垃圾箱不够用了,能不能再加两个?”
主任翻了翻笔记本,眉头皱起又舒展:“行,我记下了。不过这事得等上级拨款才行。”
老杨点点头,欲言又止。
“还有啥事?”主任问。
“那个……后山脚的垃圾,我想找几个人一起清理一下。”
主任摇头:“这哪行啊,那不是咱村的责任区,是林场的地。”
老杨不说话了,低头把笔记本收进兜里,转身准备走。
“诶,等等。”主任叫住他,“下周村里有个卫生评比,上级要来检查,你能不能组织几个老同志,把村道再仔细打扫一遍?”
老杨眼睛一亮:“行!保证完成任务!”
傍晚,老杨拄着扫帚在村口站了一会儿。夕阳给村道镀上一层金色,清扫过的路面显得格外整洁。
回家的路上,碰见了几个放学的小学生,叽叽喳喳从身边跑过。
“杨爷爷好!”一个小女孩停下脚步,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
老杨愣了一下,笑着摸摸小女孩的头:“好,好。”
“张老师说,您是我们村的’道路守护神’。”小女孩一本正经地说。
老杨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别听你们老师瞎说。快回家吧,该吃饭了。”
小女孩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跑了。老杨看着她的背影,笑容在脸上荡漾开来。
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明天还是四点半起床,老杨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处理村西头的那片杂草。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老杨的扫村道行动已经持续了三年多。
村里人对他的看法不一。有人说他是清闲得发慌,找事做;有人说他是想在村干部面前表现,好拿福利;也有人说他是真心实意为村里做贡献。老杨从来不解释,只是每天按时出现在村道上。
直到今年春节前的那场大雪。
那天雪下得很大,从凌晨开始,一直下到中午。村道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有些地方能没过脚踝。
老杨还是四点半起床,套上厚棉袄,戴上旧毛线帽,拿着铁锹出了门。
雪太厚了,扫帚没用,得用铁锹铲。从家门口开始,一铲一铲,老杨慢慢地清理着通向村中心的小路。
天还黑着,风呼呼地刮,雪花打在脸上,刺痛刺痛的。老杨的手很快就冻红了,他往手心哈了口气,继续铲雪。
“老杨,回去吧,这天气谁出门啊?”对面的王大爷探出头喊了一声。
老杨摇摇头:“万一有急事呢?总得有条路能走。”
铲了两个多小时,才清理出一条窄窄的小路,勉强能通行。老杨的后背已经湿透了,汗水和融化的雪混在一起,冷得直打哆嗦。
正准备回家换件干衣服,忽然听见村口传来急促的喊声:“有人吗?有人吗?求求了,帮帮忙!”
老杨顾不上休息,提着铁锹就往村口跑。
村口停着一辆小轿车,车轮陷在雪里,动弹不得。车旁站着一个年轻女人,怀里抱着个小孩,焦急地四处张望。
“怎么了?”老杨气喘吁吁地问。
“我儿子发高烧,得赶紧去县医院,可车子动不了了!”女人眼中满是泪水。
老杨二话不说,放下铁锹,蹲下身子开始用手刨车轮周围的雪。
“别用手,冻坏了。”女人急道,“有没有别的办法?”
老杨站起身:“你等着,我去叫人。”
雪地里,老杨一瘸一拐地跑向村中心。十分钟后,他带着村里的李大伯和几个年轻人回来了。
大家合力推车,终于把车子推出了雪坑。
“谢谢,真的太谢谢了!”女人抱着孩子上了车,不住地道谢。
老杨摆摆手:“快走吧,别耽误了。”
车子开走了,老杨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冻得没了知觉,裤子湿透了,贴在腿上。
“老杨,你这身子骨,可别冻出毛病来。”李大伯说。
老杨笑笑:“没事,回家换身衣服就好。”
“你这几年扫村道,还真派上用场了。”一个年轻人说,正是那个曾经嘲笑他的小李,“要不是你铲的这条路,车子根本开不出去。”
老杨没说话,只是笑。转身往家走,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原来那个女人是村里老张家的儿媳,孩子高烧到39度多,多亏及时送到医院,现在已经没事了。
一周后的早晨,老杨照常出门扫村道,发现村委会门口贴了张告示:关于表彰”村道守护者”杨守德同志的决定。
老杨揉揉眼睛,确定自己没看错,告示上确实写着他的名字。
“真的假的?”老杨嘀咕着,继续扫他的地。
又过了几天,镇上来了辆黑色轿车,停在村委会门口。车上下来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向村里人打听杨守德的家在哪里。
当天下午,镇长亲自登门,带着一面锦旗和一块奖牌,还有一沓现金。
“杨大爷,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需要大力弘扬的!”镇长握着老杨的手,语气诚恳。
老杨有些不知所措,手足无措地站在自家门口,老伴慌忙倒了几杯茶,手抖得茶水都洒了。
“这,这不值当的……我就是闲着没事,扫扫地……”老杨结结巴巴地说。
“杨大爷太谦虚了!”镇长说,“上级来检查美丽乡村建设,特意点名要看咱们村,就是因为听说了您的事迹。您这是为村里争了光啊!”
老杨红着脸,接过镇长递来的奖牌。奖牌不大,铜质的,上面刻着”爱心奉献模范”几个字。
“这钱我不能要。”老杨把钱推了回去,“我扫地是自愿的,不为钱。”
镇长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那这样,这笔钱就作为村里的环境整治基金,您看怎么样?”
老杨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村中心正缺几个垃圾箱呢!”
第二天一早,老杨还是四点半起床,像往常一样拿着扫帚出门。
不同的是,今天村道上多了几个人影。是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小学生,都拿着工具,等在那里。
“杨爷爷,我们来帮忙!”小学生们齐声喊道。
老杨愣住了,眼眶有些湿润。
“老杨,你教教我们,咋扫得这么干净?”小李不好意思地问。
老杨笑了,露出那缺了一颗的牙齿:“很简单啊,就是把这条路,当成自家的路一样去扫。”
阳光洒在村道上,洒在老杨和村民们的身上。那块”爱心奉献模范”的奖牌,就静静地挂在老杨家的堂屋正中,旁边是一张全家福,老杨、老伴和远在城里工作的儿子一家的合影。
照片里,老杨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五年后的今天,我路过这个村子,发现村道格外干净,路边种满了花草。村口立着一个牌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点”。
我好奇地问路人:“这村子为什么这么干净?”
路人笑着指了指村中心的一座小铜像:“都是因为那个老人啊。”
铜像不大,是个弯腰扫地的老人形象。底座上刻着”杨守德同志纪念像”,还有一行小字:“把每一寸土地,都当作自己的家。”
我走近铜像,发现底座周围放满了鲜花,有的已经干枯,有的刚刚摆上,显然是不同时间来的人放的。
“老人已经去世三年了。”路人说,“但他的精神一直在,每天早上,村里不同的人都会来扫村道,老少爷们轮流来。”
“为什么?”我问。
路人笑了笑:“因为老杨说过,把路当成自家的路一样去扫。我们这些人啊,都是看着他的背影长大的。”
我点点头,在铜像前默默站了一会儿。
离开前,我注意到铜像的口袋上,别着一朵小花,是蒲公英。不知是谁插上去的,在阳光下,那一点黄色格外耀眼。
就像老杨的精神,在这个普通的村庄里,默默地发着光。
来源:橙子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