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年历史的炳记茶档突然挂出“暂停营业”告示,陈奕迅最爱的猪扒面吃不到了;首创冰皮月饼的大班面包西饼全线消失,海皇粥店连夜拆走招牌…
香港街头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换血战”。
70年历史的炳记茶档突然挂出“暂停营业”告示,陈奕迅最爱的猪扒面吃不到了;首创冰皮月饼的大班面包西饼全线消失,海皇粥店连夜拆走招牌…
短短半年,超20家香港老字号集体退场,近300间餐饮铺关门。
与此同时,蜜雪冰城8元柠檬水横扫旺角,瑞幸咖啡挤满中环写字楼,整条豉油街被内地茶饮店“攻陷”,港人自嘲:“转角遇到‘雪王’,还以为到了深圳! ”
老字号真被内地网红店逼死了吗? 真相藏在猪扒面冷却的油花里,藏在茶档老板“人手不够放大假”的苦笑里。
铜锣湾罗素街的“铺王”地段,42家店铺玻璃门上齐刷刷贴着“吉铺招租”黄纸。
经营28年的金英化妆药房搬空货架,百年茶行锦春堂的锡罐茶香彻底消散。
转角新开的蜜雪冰城门口,学生举着8港元的柠檬水自拍,荧光绿的招牌刺得路人眯起眼。
名都酒楼最后一次推车点心开卖时,78岁张伯带着孙子排队两小时。 虾饺皇的热气熏红他眼眶:“35年前我上班第一天就在这喝早茶。 ”
而同一栋楼里,内地顺德菜馆“大榕树下”正调试霓虹灯牌,服务员用普通话练习:“欢迎光临,扫码点单! ”
深圳山姆超市的周末停车场,粤港两地车牌占七成。 香港主妇阿玲的购物车堆满59元人民币的烤鸡和20元菠萝油:“在香港吃同等套餐要花三倍钱! ”
2024年港人北上消费8191万人次,相当于每个香港人一年跑深圳12次。
茶餐厅老板阿强翻着空荡荡的订座本苦笑:“周末生意跌三成,熟客全去深圳吃海底捞了。 ”
炳记茶档的绿铁皮屋锁着铁链。 老板娘在Instagram写“人手够就开工”,可招工启事贴了三个月无人问津。
洗碗工月薪涨到1.5万港元,年轻人都嫌“又热又累”。
三公里外,太二酸菜鱼店里飘来藤椒香,中央厨房配送的酸菜包让这家店只需8个员工,比传统茶餐厅少请4个人。
陆羽茶室的雕花吊扇缓缓转动,茶客用现金支付188港元的虾饺账单。 服务员递回零钱时嘟囔:“美团外卖? 我们只接电话订餐啦。 ”
而隔壁商场负一层的瑞幸咖啡,白领扫二维码下单9.9港元拿铁,店员手机叮咚响:“您有新的美团订单待处理。 ”
添好运点心店的蒸笼冒出白烟。 这里推出“15分钟即点即蒸”套餐,叉烧包价格砍到19港元。
老师傅用秒表掐蒸制时间:“老客人骂我们丢传统,但年轻人就爱快节奏。 ”
另一边,百年酱园李锦记的展柜里,挤挤装蚝油和预制菜调料取代了笨重玻璃瓶,年轻主妇捏了捏包装:“这个能倒着放,不脏手! ”
海皇粥店结业那天,老师傅把熬粥勺交给女儿:“榴莲粥、燕窝粥的配方都在这儿,可惜没机会做了。 ”
而深圳海岸城的“香港美食节”摊位前,00后港青阿杰吆喝着现烤冰皮月饼,抹茶流心馅吸引网红直播:“老字号? 换个样子活下去呗! ”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