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至春节,给晚辈压岁钱是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鼓鼓的红包,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期许。可若将时光倒回古代,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会是多少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部跨越千年的民俗变迁史。
每至春节,给晚辈压岁钱是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鼓鼓的红包,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期许。可若将时光倒回古代,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会是多少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部跨越千年的民俗变迁史。
压岁钱的雏形,可追溯至汉代的“压胜钱”。那时的压胜钱并非流通货币,而是一种特制的、用于佩戴的装饰品。其正面常铸有“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用语,背面则刻着龙凤、龟蛇等瑞兽图案,意在驱邪避灾。严格来说,这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钱”,自然也就没有固定数额,更多是作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护身符,由长辈赠予晚辈,护佑孩子平安长大。
唐朝时,宫廷中出现了与压岁钱相关的“散钱”习俗。据《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生子后,唐玄宗赐给她洗儿钱。虽说这洗儿钱主要用于新生儿庆祝仪式,与春节的压岁钱不尽相同,但已具备长辈给晚辈钱物、护其平安的寓意。不过,此时民间春节给压岁钱的风俗尚未普及,且宫廷赏赐的洗儿钱数额,多依皇室心情与孩子身份而定,并无定规。
真正让压岁钱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与春节紧密相连的,是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间过年氛围愈发浓厚,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成为春节固定节目。在宋代,普通家庭多以几文至几十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如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宫廷除夕会给王公贵戚“随年金钱”,将一百二十文金币串在一起,十分奢华;但民间百姓显然无法如此阔绰,多是依据自家经济状况,给孩子少量铜钱,以图个吉利,数额虽小,却也饱含长辈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
到了明清,压岁钱习俗更为盛行,形式和金额也更加多样。明代时,压岁钱多以红绳串起铜钱赐给孩子。至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此时,普通人家给孩子的压岁钱,多为几十文到上百文铜钱。家境稍好的,会选一百文新铸铜钱,取“长命百岁”之意;而大户人家则可能拿出金银锞子作为压岁钱,其价值远超普通铜钱。清人吴曼云曾作诗描述:“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可见,一百文铜钱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压岁钱数额。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数额,压岁钱的寓意也十分关键。清末至民国时期,若送铜板,常以百数为限,寓意“长命百岁”;若给银元,一枚则代表“一本万利”;送连号新钞票,则有“连连高升”“连连发财”之意。这些数字背后,满是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古人压岁钱的数额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是经济发展,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我们给孩子压岁钱的形式虽有变化,但那份祝福与关爱,却如千年前一般真挚。当我们递出红包时,不妨想想古人压岁钱里的奥秘,或许能让这份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温暖的光芒。
来源:灾难空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