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一个抄袭中国的证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02:24 2

摘要:西方传说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奴隶"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公元前300年左右,第一本伊索寓言集《埃索坡斯故事集成》用希腊文写成。这本书已经无从查考,但被当作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的书页作为证据如下。

西方传说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奴隶"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公元前300年左右,第一本伊索寓言集《埃索坡斯故事集成》用希腊文写成。这本书已经无从查考,但被当作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的书页作为证据如下。

希腊文伊索寓言

由于希腊文是近代的产物,1834-1976年之间才被希腊官方采用。其所用纸张也不是莎草纸,这个证据很难被接受。

戈宝权在《谈金尼阁口授、张赓笔传的伊索寓言《况义》——明代中译《伊索寓言》史话之三》(1986年)中提到,意大利的耶稣会士利玛窦,他在《畸人十篇》(1608)一书中介绍了厄琐伯的名字和言行,并引用过他的几则寓言。厄琐伯就是伊索。《况义》1625年于西安印出,仍未称“寓言”,现仅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图书馆在封面上写有「伊索寓言选集」字样。

董并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西方欧洲“古典历史”辨伪》第1章,曾经雄辩地指出,《况义》先于《伊索寓言》,其中不仅有出于佛经的故事(《南北风相争》),甚至还有出于唐代柳宗元的小说笔记(《罴说》、《蝜蝂传》)的内容。他认为“伊索寓言”并非出于虚构的古希腊,而是耶稣会士在中国布道时出于对抗中国传统文化而杜撰出来的“证道故事”的翻版。

1837年,广州教会出版了英汉对照的《意拾蒙引》,译者署名“蒙昩先生”,寓言增加到了81篇。这里的“意拾”可能是发音“伊索”的来源,被当作作者名字。1860年左右,香港再次翻译此书,命名为《汉译伊苏普谭》(英文为Aesop’s Fables)。1902年林纾译《伊索寓言》,故事增加到298则,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正式把作者定为“伊索”。

从历史流传考察,可以看到伊索寓言是从明人张賡综合传教士的故事及中文经典编撰的《况义》一书不断整合新的故事集成的寓言集。伊索本人不一定真实存在。

老陈这里补充一个董并生没有提到的伊索寓言的中文来源。

在中国最为人熟悉的伊索寓言是《蝙蝠、鸟和野兽》:

飞鸟和野兽之间宣战了。鸟对蝙蝠说:“加入我们吧。”蝙蝠回答说:“我是野兽。”后来,一些野兽对蝙蝠说:“加入我们吧。”但是蝙蝠回答说:“我是鸟。”当鸟和野兽宣告停战和平时,交战双方明白了蝙蝠的欺骗行为。蝙蝠来到鸟类当中,他们都敌视他,蝙蝠去野兽那里,也被赶走。寓意: 两面三刀的人,最终不会有好的下场。

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来源于成书于1603年的《天香楼外史志》。其跋文落款时间为:万历癸卯仲秋吉旦。

《天香楼外史志》记录鸟兽草木、歌舞吹弹的奇事。其卷一鸟部,第三页记载的故事如下:

昔有为蝙蝠说者曰:凤皇生日,群鸟悉贺,唯蝠不至。凤讯之,蝠曰:我有足,能走兽也,不为羽族寿。麒麟生日,群兽皆贺,蝠亦不至。麟讯之,蝠曰:我有翼,能飞禽也,不为毛虫寿。迨麟、凤会,问道及相与,叹曰:世上自有这等奸滑的禽兽。嘻!此亦善谑,足以警矣。

卷一鸟部,第3页

古代交通不便,书籍昂贵。一本书印刷出来,传播的范围很小。《天香楼外史志》在1603年印刷出来后,直到1625年张赓在西安可能都没有见到,这种情况并不稀奇。中国汉代以前就有百鸟朝凤的传说,这个《不鸟不兽》的故事,应该出现的时间比1603年更早。后来被编于冯梦龙的《笑府》,这才流传开来。

利玛窦和金尼阁,在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和皇帝及王公贵族交往颇多。他们深入皇家贵族的书库,看到的典籍很多。由于四处游走,也是见多识广。先看到《天香楼外史志》,后来在传教过程中,讲到这个故事被张赓记录的可能性比较大。

来源:老陈收藏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