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在2025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产J‑10C战机发射中国PL‑15空空导弹,成功击落至少一架印度“阵风”战斗机,这被认为是法国制造该机型首次在实战中被击落。
军迷们看阅兵,其实心里都绕不过一个问题:这些装备要真摆到战场上,能不能打得出效果?
今年在2025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产J‑10C战机发射中国PL‑15空空导弹,成功击落至少一架印度“阵风”战斗机,这被认为是法国制造该机型首次在实战中被击落。
造成飞机被击落的重要原因,是印度方面低估了PL‑15导弹的射程,误判导弹只能在约150公里范围内发射,结果被约200公里之外的锁定击中,成为有纪录以来最长射程的空战击落之一。
而这次9·3阅兵,歼-20S双座机第一次抛头露面,蜂群无人机大规模编组亮相,还有定向能反无人装备进入队列。它们象征的是中国军工的新突破。
在懂行的人眼里,又是另一番意味了:双座歼-20S是不是在给未来的“人机协同”探路?蜂群无人机如何在实战中突破防区拦截?定向能装备能否真正成为反制利器,而不只是展示品?
这些问题,普通观众很难一眼看穿。但有那么几位会把参数、战术、应用场景一一拆开,告诉你这些装备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
如果想真正理解阅兵背后的战场逻辑,不妨先听下这些人的解说。
要想看入门,先要找对人
咱们看军事相关的解说,思路要清楚,节奏要稳。先把能把话讲明白的人找对了,再去谈参数、战术、应用,就不会迷失在热闹的画面里。我最近看的这三都非常值得推荐:
首先是席亚洲,军事自媒体博主,胜在把硬核器材讲成人能懂的作战逻辑。席亚洲讲装备的时候,不会光报一堆性能数据,而是先说清楚它在任务里到底干什么。比如歼-20S双座机,为什么要多一个座位?不是为了看着气派,而是为了分担活。前面那位飞行员专注飞行和态势感知,后面那位就管各种传感器、目标分配,还能做电子对抗和协同指挥。
这样一来,双座机就不只是战斗机,更像是空中的指挥台。它能当有人机编队的节奏器,也能通过数据链带动“忠诚僚机”,甚至把小型无人机调度起来,再和地面、海上的力量连成一张网。听他解释,你就会明白,多出来的那个座舱,不是摆设,而是为了把复杂的协同和控制都装进去,让飞机在未来战场上能撑起更大的局面。
接着是超侧卫,这位是专门做航空摄影的,航拍、飞行体验、全球航空展纪录。他的内容和军迷、航空爱好者的兴趣点高度契合。平时就有大量的C919、C130、运输机、直升机等航拍视频,这次更是被媒体邀请,直接去拍了空军的阅兵彩排。对咱们普通观众来说,对观众来说,他最大的价值不是“讲解参数”,而是“第一视角的真实画面”。就像你在现场亲眼看飞机掠过一样,他用镜头带你补上电视转播看不到的细节,比如编队飞行的节奏、机群掠过时的震撼。尤其对于喜欢空军和航空装备的观众来说,他的视频能让你更沉浸式地感受到阅兵背后的飞行训练和空军实力。
还有一位,叫沙盘上的战争,他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他总能把历史或现实里的复杂战局,用沙盘模型和三维推演讲得清清楚楚。看他的视频,不是听一堆概念,而是能直观看到兵力部署、地形变化、攻防节奏。比如讲蜂群无人机,他不会只说“数量优势”,而是会直接在沙盘里把角色分出来:哪一批做侦察,哪一批去当诱饵,哪一批负责突击,还有专门维持通信链路的单元。
更重要的是,他会把红蓝双方的条件都摆出来,探测距离、防空火力密度、反应速度、弹药消耗上限,然后一轮轮模拟不同批次的出动和航迹安排。观众能看见防空体系是怎么在干扰下失误,怎么被诱饵拖住火力,最后主攻单元趁机突防,再由定向能武器或近程火力收尾。
这种演示特别直观,复杂的战术逻辑被拆成画面,哪是强项,哪是短板,一目了然。甚至他还会顺着往下说,比如空中预警机如何和地面天线阵列配合,如何在战场上形成稳定的目标指示链。看完之后,你不光知道“蜂群无人机厉害”,还会明白它为什么厉害,在哪些条件下能用,在哪些条件下要改战法。
这三位的长处正好互补:席亚洲擅长把装备放进体系,把人机协同和信息融合讲透;老兵二棒更贴地气,把一线士兵的风险和保障说得明明白白;沙盘上的战争则用可视化的方式,把蜂群作战、网电攻防这些难懂的内容讲得有画面。
看完他们的内容,你再去看阅兵,不会只记住某款装备的外观,而是知道它该放在哪个环节,怎么协同、怎么用。这样一来,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震撼背后也多了清晰的方向感。
装备背后,其实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这次阅兵看下来,最抢眼的其实不是整齐划一的方阵,而是系统化的作战能力。
先说歼-20S双座机。很多人一看到双座,第一反应是:战斗机还要副驾驶吗?难道是飞行员太忙,需要帮手开车?这就有点小看它了。双座设计的真正价值,不是让两个飞行员一起抡操作杆,而是把“开飞机”和“打信息战”分开。
前舱飞行员盯着态势和机动,后舱就相当于“战场操作员”,负责传感器管理、电子干扰、目标分配、无人机协同等等。换句话说,一架歼-20S,不光能当战斗机,还能当空中指挥所。未来你可能看到这样一幕:前面一架歼-20S带着几架忠诚僚机冲锋,再遥控几十架小型无人机在前方“放风”,同时把目标信息共享给地面和海上的火力平台,搞成一个三域联动的作战链。多一个座舱,等于多了一个作战大脑。美军的F-35喜欢单座,把所有活塞给飞行员+AI处理;咱们搞双座,是另一种思路——把人机协同的灵活性留出来。这就是不同的战略哲学。
再看蜂群无人机。这是今年阅兵最大的看点之一。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一堆小飞机?但问题就在于它的“堆”。单架无人机也许不起眼,可当成百上千架一起扑过来,防空系统再厉害也会被“淹没”。敌人每打一架要花掉一发昂贵的防空导弹,而无人机造价可能只是零头,这就是所谓“质价比碾压”。
这套逻辑在俄乌战场已经有影子了,大量低成本无人机拖住了高端防空,逼得对方疲于奔命。未来的蜂群更进一步,不只是数量大,而是有分工:有的做侦察,有的当诱饵,有的执行突击,有的充当通信中继。沙盘上的战争这类UP主经常模拟演示,红蓝双方对抗时,雷达被干扰得乱七八糟,诱饵消耗了大半火力,真正的打击单元趁着空档突入核心目标,最后再配合定向能武器收尾。这不是科幻,而是战场上可预见的未来。
最后聊聊网电作战和反无人力量。过去看战争,就是坦克、飞机、导弹火力轰。现在更凶的往往是“看不见的手”。信息作战群和无人作战群的亮相,就是在提醒大家:未来的战场,你的装备可能根本不是被导弹打坏,而是先被“黑掉”。
伊朗核设施当年被“震网”病毒拖到瘫痪,就是经典案例。控制系统被黑,离心机自己加速减速,最后全线报废,这比扔炸弹还狠。反无人力量也是同样道理,电子干扰让无人机变“瞎子”,再配合导弹和定向能武器,形成远中近多层防御。以前讲“防空导弹网”,以后要讲“反无人复合网”。
把这三样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一个趋势:阅兵不再是单纯的装备秀,而是一种体系预演。智能化、无人化、体系化,这是三个关键词。中国军队已经不满足于“亮肌肉”,而是要用编组化、模块化的展示告诉对手:咱们的现代化部队不仅有硬件,还有体系。
你要是只记住了某个型号外观,那顶多是看个热闹;但如果顺着这些装备往下想,能想到人机协同、蜂群作战、网电对抗这些背后的门道,就会明白阅兵其实是一堂大国战略的公开课。
阅兵这种场合,很多人习惯把它当成秀肌肉。但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就太遗憾了。阅兵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更像一份未来战术的预演蓝图。你能从队列里看到军工成果,但你更该从编组和亮相的逻辑里,嗅到下一场战争形态的走向。
就像一场足球比赛,观众可能只盯着进球,可真正懂行的人更看中的是站位、跑动、传球的体系。阅兵也是这样:坦克、导弹、无人机走过去的那一刻固然震撼,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它们如何组合,如何在战场上形成体系优势。
所以,队列里的设备很重要,但能把门道讲明白的人更重要,他们能帮我们把那些复杂信号拆开、讲透。
最终要说的就是:热闹过后别急着散场。阅兵的真正价值,是在提醒我们未来的战争不只是硬件对硬件,而是体系对体系、认知对认知。谁能把这一点讲清楚,谁就是真正值得关注的解说者。
来源:纵横观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