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每种夸克又分红、绿、兰三色以及其反夸克,共6×3×2=36种。
物理学发现的61个基本粒子
物理学想通过把物质撞碎找到组成宇宙的不可再分基本粒子,这个想法最终发现了61个所谓的基本粒子:
一、费米子共48种
1、36个夸克
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每种夸克又分红、绿、兰三色以及其反夸克,共6×3×2=36种。
36个夸克都是带±1/3e或±2/3e分数电荷。
2、12个轻子
电子〔e〕〔一代〕、缪子〔μ〕〔二代〕、陶子〔τ〕〔三代〕都带一份负电荷以及相伴而生的中性中微子和各自反粒子,共(3+3)×2=12种。
两者合计费米子共36+12=48种。
二、玻色子13种
1、光子〔γ〕一种
2、W±、Z、H大质量玻色子〔100倍质子以上〕4种。
3、胶子〔g〕8种。
玻色子共1+4+8=13种。
现在物理学基本粒子全家福共48+13=61种。
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其内部结构未知,无法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组成部分。这些粒子包括费米子(如夸克和轻子)和玻色子(如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它们是构成所有物质和辐射的基本单元,且在标准模型中被分类为基本粒子。
若基本粒子已经宇宙中最小基本单元了,那么,宇宙在物质层面上就无法归一,而是归到61上去,显然这个宇宙太丑了,怎么能说大道至简呢?
若人类相信大道至简的话,这些对撞机撞出来的碎片一定可以再分。
洛书九宫八卦常态模型
宇宙中九个常态粒子与洛书九宫八卦一一对应:
一、动光子〔γ〕、引力子〔G〕和静光子〔Φ〕︱1-5-9︱
动光子示意图
动光子〔γ〕有极其丰富的内部结构:
1、中国上古传承的太极图实际上是一个动光子〔γ〕,动光子由四部分组成:正色荷︱反色荷︱正电荷︱反电荷。
引力子示意图
其中,动光子去掉一对正负电荷后的壳就是引力子〔G〕:正色荷+反色荷→引力子。
2、动光子中这四个部分真正是宇宙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叫宇宙基元,它们是构成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辐射的基本单元。
宇宙中能量和质量分布图
上图宇宙中能量和质量分布是:68.3%是暗能量,26.8%是暗物质,4.9%是重子物质,0.001%是辐射,0%是空间弯曲。
3、光子内部精细结构
光子内部精细结构
光只能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示意图
上图:真空由静光子〔∞〕填充。
静光子示意图
静光子〔Φ〕由两个引力子和一对正负电荷组成。
电偶极子示意图
动光子传播过程如下:
当电偶极子或磁偶极子振荡通过电磁感应将一份能量〔+h〕传递给真空中无处不在的静光子〔Φ〕后,静光子中正负电荷就开始上上下下振荡:即时电场→即时磁场→即时电场……以光速向前传递一份那份感应获得的能量〔+h〕,期间底层引力子原地不动。
动光子振荡示意图
二、宇宙旋转大爆炸︱3-5-7︱
河图表征宇宙旋转大爆炸
河图表征宇宙旋转大爆炸过程:
静光子→正中子核+反中子核
正中子核+静光子→正中子
反中子核+静光子→反中子
这里:
正色荷+负电荷→正中子核
反色荷+正电荷→反中子核
宇宙旋转大爆炸过程描述:
双原初黑洞互转系统宇宙创生核强大的旋转动能先将静光子撕裂,正反中子核从引力子势阱中逃逸出来,独立中子核吸附一小团静光子就形成正反中子。
三、中子β衰变︱4-3-8︱和︱2-7-6︱
中子β衰变
中子虽然是一个常态粒子,但独立中子或原子核中多余中子是不稳定的,中子经过β衰变生成质子和电子:
正中子→正质子+负电子
反中子→反质子+正电子
四、正反物质湮灭︱1-5-9︱、︱2-5-8︱、︱3-5-7︱和︱4-5-6︱
洛书九宫八卦常态粒子模型中外周四对粒子在空间相遇都会湮灭回归中央静光子。
物理学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物理学的梦想追求宇宙的统一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南辕北辙。
按洛书九宫八卦常态粒子模型整理出来物质内部本质联系如下:
1、引力子〔G〕
正色荷+反色荷→引力子
2、动光子〔γ〕
正电荷+引力子+负电荷→动光子
3、静光子〔Φ〕
引力子+动光子≡静光子
这个产生式是所有关系的核心,叫宇宙道恒等式。
4、中子
正色荷+负电荷→正中子核
反色荷+正电荷→反中子核
正中子核+静光子→正中子
反中子核+静光子→反中子
5、质子
正色荷+静光子→正质子
反色荷+静光子→反质子
6、电子
正电荷+静光子→正电荷
负电荷+静光子→负电子
可见,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辐射都由正反色荷和正负电荷四种基元组成。
来源:张湘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