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唐昌镇柏木河畔传来无人机的嗡鸣。63岁的杜尧踩着田埂上的薄霜,望向正在喷洒叶面肥的“钢铁蜻蜓”,“3年前这里还堆着挖掉的桂花树桩,现在全是绿油油的麦田。”他的手上沾着露水,身后是连片的优质小麦“济麦22”高标准农田——这片土地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苗木
清晨五点,唐昌镇柏木河畔传来无人机的嗡鸣。63岁的杜尧踩着田埂上的薄霜,望向正在喷洒叶面肥的“钢铁蜻蜓”,“3年前这里还堆着挖掉的桂花树桩,现在全是绿油油的麦田。”他的手上沾着露水,身后是连片的优质小麦“济麦22”高标准农田——这片土地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苗木困局”到“吨粮田”的蝶变,折射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这个曾因苗木产业陷入发展困局的村落,如今正上演着“黄土变金”的乡村振兴故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唐昌镇柏木村以土地整治为突破口,下出“破局、筑基、赋能、融合”四步妙棋,在巴蜀大地上书写出粮食安全新篇章。
从“苗木困局”到“米粮川”的蜕变之路
土地整治激活沉睡资源 智慧农业重塑产业格局
2021年的柏木村如同困局中的棋手。全村70%耕地被低效苗木占据,留守老人守着撂荒的200亩耕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那时候开党员会,村党委书记敲着桌子说‘再不改,饭碗都要端不稳了’。”村党委书记曾正将回忆起改革初期,村民大会上,反对声此起彼伏:“种粮能比卖树挣钱?种粮又该谁来种?没人愿意在家种粮。”
“当时很多村民想不通,说种了十几年的桂花树怎么能砍?”曾正将翻开工作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大大小小的近70场坝坝会的讨论记录。最终,党员干部带头腾退自家苗木地,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群众顾虑。此外,柏木村打出土地整治“组合拳”,创新“阶梯补偿+职业培训”机制,对腾退低效苗木的农户按种植年限分级补偿,同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更令人称道的是“土壤银行”模式,将清退苗木地30厘米厚的表层沃土集中保育,为后续复耕储备了3.2万立方米优质资源。
3年间,400余亩低效苗木地重归粮田,通过科学规划腾退空间,柏木村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120亩,形成集约化农业生产种植片,并实施“田水路林电技管”七位一体配套工程,至此,柏木村的农业生产发生质变:2.5米宽的机耕道如毛细血管延伸,大型收割机畅通无阻;1736米生态沟渠既保灌溉又护生态;智慧农业深度应用,建成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墒情虫情,水肥利用率提高45%、节水覆盖率达95%,村集体购置的12台智能农机创造服务收入28万元,综合机械化率跃升至85%。有了智慧农业的加持,2024年,柏木村水稻亩产达1100余斤、油菜亩产达380余斤、小麦亩产达800余斤,较整治前增长37%。
此外,柏木村还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种植小院”,推广优质“济麦22”小麦、“中双11号”油菜、架菜等新品种5个,良种覆盖率达90%。村民王建国掰着指头算账:“油菜籽每斤多卖5毛钱,加上菜苔收入,每亩增收800元。”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融合”的增值密码
新型经营主体撬动三产融合 品牌战略打开市场蓝海
当柏木河的晨雾还未散尽,蔬菜分拣中心已是一派繁忙。53岁的张慧动作麻利地将儿菜分级装盒,冷链物流车整装待发。“现在种菜不愁销路,公司订单保底收购,我家6亩地年收入有4万多元。”这位曾经的留守妇女,如今已是职业经理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
面对“谁来种地”的现实考题,柏木村探索出“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模式。“村集体将整治后的土地统一流转,引入4家新型经营主体,农户通过‘保底租金+二次分红’获得双重收益。”曾正将介绍,职业经理人带着团队入驻后,采用“稻菜轮作”模式,使土地亩均收益增加上千元。
沿着柏木河畔新建的产业大道,蔬菜分拣加工基地与冷链物流中心比邻而立。在稳粮基础上,柏木村构建“粮头食尾”全产业链,联动留驾村、平康村、平乐村、金沙社区成立成都柏木河兴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建成柏木河蔬菜分拣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每天可将30吨新鲜蔬菜送上全国餐桌。“过去客商压价,现在咱们自己分级包装,‘柏木河架菜’品牌溢价达到20%。”兴盛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原本论斤卖的儿菜经清洗、分拣、包装后,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各地,有效解决本地蔬菜销售难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订单种植700余亩,打造“柏木河架菜”区域蔬菜品牌,实现优质优价。
现在的柏木村,智能农机在阡陌间勾勒出现代农业新图景,月光下的麦田泛着银辉,智能灌溉系统喷洒的水雾折射出七彩光晕。这片土地用3年时间书写出“沃野生金”的答案:村集体收入突破45.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当最后一辆冷链车驶出村口,柏木河的涛声里,正回荡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续写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答卷。
记者 郭芯屹
来源:天府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