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这事儿,搁咱中国人心里,分量向来不一般。今年冬天,一个消息炸锅——中国春节,终于被正式列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家里群里、单位茶水间,全跑出来议论;有人说终于扬眉吐气了,也有人说这玩意本来就该是中国的。不过,全球都在乐,隔壁韩
春节这事儿,搁咱中国人心里,分量向来不一般。今年冬天,一个消息炸锅——中国春节,终于被正式列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家里群里、单位茶水间,全跑出来议论;有人说终于扬眉吐气了,也有人说这玩意本来就该是中国的。不过,全球都在乐,隔壁韩国却是被气得不行,连夜炸锅,喊冤叫屈,愣是被一个“春节申遗”搅了个天翻地覆。
说起来也挺戏剧。前一天,韩国网友们还在社交媒体上兴致勃勃地盼着,盼个什么?盼着自己申遗成功,好让世界正式盖章“春节是咱韩半岛的传统”。毕竟这事儿,他们可是多年“深耕”,从上个世纪就开始各种材料、各种努力,差不多能拍部纪录片。可谁成想,一觉起来,中国人第一回递交申遗申请,就利索干净地过了。锅盖砰地一声落地,那边韩国网络顿时一片哀嚎。有人说,这天好像塌了一角,心思正好赶上了过年——只不过,不是自己的年味,更像一碗苦茶。
这情绪要说是委屈也不奇怪。一个韩国小哥在网上留言,“我们这么多年,尽心尽力,怎么就是轮不到我们?中国人怎么就能一来就领走荣誉?” 光看这字句,没什么恶意,但那心头的不服气,全写在脸上。不少韩国网友更疑神疑鬼,觉得这事肯定是有猫腻。“是不是联合国有啥中国引擎?要不干嘛一直卡我们,帮中国开绿灯?”真真假假,气话也好,牢骚也罢,其实都是“落败心态”作祟。
另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有人发帖说,申遗的资格应该“先来后到”,谁先提就该给谁优先。你说这倒像极了小孩抢糖,“我先喊‘我要’,你凭啥能吃?”但申遗到底不是买菜排队,玩意儿讲究根苗、讲究归属,不是谁抢先谁说了算。这一点,联合国那帮考据癖、历史“杠精”琢磨得比你我都清楚。
当然,也有理性的人。韩国一些学者其实自己清楚,春节这东西,虽然也流传在半岛,但要说起根儿、讲来历,那故事还是得从中原讲起。可民间不服的声音,总是有的。他们索性抬出个新名头,“农历新年”——既然你说“春节”不是我们的,那我们叫“Lunar New Year”总可以吧?谷歌都被游说成功,从大红“Chinese New Year”悄悄地换成了“Lunar New Year”。商场橱窗也贴,博物馆公告也用,“农历新年”成了个不伤和气的表达。只是这样一场语言“去中国化”,说白了是想把这节日从中国的老根上剥下些许枝叶,栽到自家地里头。
最有意思还得属去年,大英博物馆竟然发了个推,“庆祝韩国农历新年”。瞬间引爆国际网络,那留言区啊,比年底大甩卖还热闹。后来抵不过舆论压力,这条动态愣给悄悄删了。总归是没扎进地去。
你回头一想,“春节”这事,本身就不是个单纯的节日标签。那是一代又一代人饭桌上的团圆,是窗花里的吉祥,是孩子衣服里塞的压岁钱,是村口炮仗炸响的大门。韩国家家户户过春节没错,但骨子里那套年味仪式,也还是沿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做派走过来的。早在古朝鲜王朝,新罗、高丽这些老朝们,春节就是跟中国差不多的过法。只是风格微调罢了,比如他们爱用白色,白灯笼、白红包,配上清淡素雅的节奏——跟咱“热烈的大红大紫”比,显然不太一样。
讲到春节的由头,其实老远老远。谁没听过“腊月三十赶年兽”“除夕夜守岁讨吉利”这些老故事?最早那是古代大祭祀,春耕秋收的人,为自家新年祈福,盼着风调雨顺,粮满仓柜——后来加上鞭炮、春联、年夜饭。一代代传下来,“春节”成了咱中国人的命根子,根本拔不动。
名字倒是挺新的,咱们叫“春节”,其实也不过百来年,民国改的新说法罢了。可变的只是叫法,不变的是骨子里的团圆和年味儿。
再说说半岛。中国历史那么长,版图那么大,本来就曾把春节这些习俗一路带到了朝鲜半岛。半岛上新罗到高丽再到李氏朝鲜,过的也还是那套中国年。只是韩国慢慢改了点花样,说是自己独有——这倒也无可厚非,每个家都想在老菜谱上添个新菜色,不然怎么做人家的餐桌主人?可咱都明白,番茄炒蛋不叫玛格丽塔,没那么大本事割袍断义。
其实韩国还有一股劲儿,也挺让中国人哭笑不得。啥事儿都爱“本土化”。音乐里塞进洞箫、舞曲里弹弹伽倻琴,还偷偷跨界外来的算命塔罗牌、压跳板过年,整得花里胡哨的。但对咱来说,这跟老北京糖葫芦突然糊进了蜂蜜芥末一个道理——新是新,可不正宗。这是他们在时代洪流里的“自我表达”,也算给春节添了点不同的味道。
闲话一句,咱中国文化被借鉴不是一天两天。日本也常“大大方方”地用汉字做新衣,用宣纸变和纸。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你改再多,还是清楚地知道,“根儿”在哪,哪怕三千里风吹雨打,抬头不过一片东风。
所以韩国今年两回“中箭”,心气一落千丈。春节申遗没成,传统服饰又被北朝鲜率先申遗。有人揶揄他们,“这得气得做梦都惊醒吧!”可归根到底,这不是谁喊得大声,材料填得仔细,就能“抢”过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永远不是自己的”,确有几分残酷,但道理确然如此。
说到底,春节这东西,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团圆符号。你说这节日非得争出个“归谁”,终归有点小家子气。不如摊开手,请邻居们一起吃个饺子,喝口热酒,唱个歌,聊聊天,年味浓时,睹物思人,也想起那些年祖辈们守岁的光影儿。
这申遗成功,是中国的体面,也是文化的延续。可中国人最懂的,往往不是去抢去占,而是合该一家人,其乐融融。你呢?你家过年都有哪些老规矩,还记着吗?
来源:运筹帷幄微风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