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掉”的免密支付,不法分子最爱的功能,到底肥了谁的钱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2:20 2

摘要:经常玩手机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在支付的时候,手机会冷不丁跳出一个弹窗。但凡你手快点了个“同意”,立马就开通某某免密支付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经常玩手机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在支付的时候,手机会冷不丁跳出一个弹窗。但凡你手快点了个“同意”,立马就开通某某免密支付了。

最关键的是,这种免密支付开通容易关闭难。尤其是对懒人来说,因为懒得找地方关,干脆就一直被“锁住”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免密支付为啥开通如此迅捷?它所带来的隐患又有哪些?

废话不多说,平台之所以这么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冲动消费。

有平台曾做过一项统计,自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以后,平台的客单价瞬间提高了18%。虽然退货率也随之上涨,但总体来讲平台依旧是稳赚不赔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偏偏开通免密支付以后,顾客就会冲动消费了呢?

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它降低了消费者的行为门槛。

开通免密支付以后,手机省去了输入密码、验证指纹、人脸识别等操作。从顾客想买一件东西,到支付完成,直接一气呵成。

有心理学家就曾做过一项分析,当人们面对即时诱惑时,复杂操作本可以让人冷静下来。

但一旦接触到免密操作,跳过了复杂的缓冲期,那么消费者的行为就不可控了,眨眼一晃就能“买买买”。

其次,开通免密支付以后,消费者的心里痛感也会减弱。

众所周知,现金支付往往会让人直观感受到钱的减少,这种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免密支付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数字划转,没有物理层面的失去感。

这种无痛支付,往往会降低人对消费的克制力。尤其是进行小额消费的时候,顾客会更加高频,且放松警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就不知不觉的冲动消费了。

当然了,也不光是免密支付,像微信、支付宝的付款码,也有类似免密支付的功能。毕竟你只要把码打开,对准扫描仪就行了。因此它的消金能力,并不比免密支付弱。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不就是个免密支付吗?我开通又咋滴?它能有啥风险?

其实关于免密支付的风险,那可大了去了。比如当你的手机一旦丢失的话,那么不法分子无需密码,就能轻松刷走你的钱。

2023年,上海就发生了一起具体案例。当时上海一市民丢失了自己的手机,很快,小偷便通过技术手段,破解了失主的锁屏密码。

解锁以后,在短短1小时时间里,这位小偷就光顾了4家便利店。他利用失主的微信付款码,强行盗刷了17笔交易,并购买了数十条高档香烟。

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失主虽然微信电脑端多次收到消费信息,但却是无能为力。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偷,清空了自己的近万元积蓄。

当然了,这还不算啥,倘若是其他app皆采取免密支付的话,那不法分子的操作空间可就大了。

比如他可以直接打开已登录的电商app,紧接着再疯狂加购物车,每次只选1000以内的商品。待这些商品一笔一笔支付完后,失主的钱也就花的差不多了。

你可能会觉得,不法分子购这么多物有啥用?其实吧,他们还真有用。有些不法分子,会在电商app上购买大量的1000元电子礼品卡,以及游戏点券等虚拟产品。

紧接着再挂到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以低于原价50%的价格套现。在这种情况下,不法分子就能彻底将失主的钱给套出来了。

假如外卖和打车app也是免密支付,那就更绝了。此时的不法分子,完全可以利用这些app,进行吃喝玩乐,消费覆盖衣食住行。

至于金钱成本,几乎全部从失主的手机里扣。直到失主的卡被刷爆,或通过另一手机找回账号,不法分子这才善罢甘休。

可以说,开通免密支付的手机,只要落到不法分子手中,基本上就难逃被劫掠的命运了。

当然了,除了失窃以外,像孩子和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着了免密支付的道。比如浙江某10岁男孩,就曾用爷爷的手机,购买了大量的虚拟产品。

当时这名小孩正在玩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玩着玩着,游戏弹窗就冒出提示:“首充6元送绝版皮肤”。由于手机早已开通了免密支付,因此孩子直接点击虚拟产品就能购买了。

你以为这就没了?显然,在一键购买的诱惑下,孩子的购物欲会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通过频繁的购买点券和皮肤,导致这部手机的单日消费达到了数千元。

可以说,免密支付一旦落到玩游戏的孩子手中,那钱包就自身难保了。

当然了,也不光是游戏,还有直播打赏,社交互动发红包、转账,甚至购物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冲动消费的重灾区。

毕竟孩子大多没啥判断力,以为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目标。当孩子们纷纷沉浸这些领域的时候,免密支付的诅咒就随之而来了。

坑老人的自动续费

除了孩子以外,像许多老人,其实也逃不过免密支付的陷阱。

众所周知,老人在利用手机听戏曲、追短剧的时候,app上往往会弹出“0.1元试看7天会员”的广告。

虽然在广告下面,会标注“到期后自动续费,每月38元”。但这右下角的一行小字,着实小到离谱。

许多老人在追剧的时候,压根没想那么多,或没有关注到那些小字,只想着先用0.1元试试水。于是便在平台的引导下,直接点击了同意。

到了支付环节,由于首笔交易是小额支付,因此免密功能直接自动生效。在这种情况下,一场精准收割就慢慢拉开序幕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许多老人完全忘记了这回事。每每到月底,手机就会自动扣掉38元。等老人真正察觉到扣款以后,甚至还不知道该如何取消。

更有甚者,某些老人是因为误触订阅,这才导致订单莫名生效,主打的就是一个无可奈何。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就38块钱嘛,又不是啥大钱?但问题是,一个app不算什么,那十个呢?万一还有附加服务呢?这滚雪球下来,老人的那些微薄收入哪扛得住?

所以说,免密支付这种功能,虽说便捷性强,但隐患也很大。

但凡孩子在玩游戏,或者老人在点链接的时候,误触了界面上的诱导,支付立马就完成了。白花花的钱瞬间消失,一点情面都不讲。

最关键的是,它还投诉无门。你想维权、退款?平台会说:你已授权,之前的协议书也同意,凭啥给你退?

你想举证,甚至想打官司,平台也不怕。因为这个流程极其复杂,成本也极高。平台直接请一个更加精英的律师团队,分分钟就能把你给怼回去了。

所以说,免密支付这项操作,确实是弊大于利。但凡着了它的道,基本上就得瘪一下钱包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免密支付的隐患如此之大,那咱们作为普通人该如何应对呢?

很简单,直接关掉免密支付功能就行了。公安部、中国消协早就提醒过:“尽量别用免密支付”。既然官方都发话了,那这种功能就能不碰则不碰了。

至于怎么关?这个也很好弄。就拿微信来说,直接按照步骤一一打开“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当这些步骤都点击确认的时候,免密支付基本上就被取消了。

其他像支付宝、京东、美团等app,大抵皆是如此。只有多费些心思,总能将其关闭殆尽。

此外,谨慎授权每个新弹窗也很重要。在支付的时候,咱们得及时看清弹窗的内容,熟悉条款的细节,一切以稳健为主。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恶意扣费的侵袭。否则一旦乱点同意或开通的话,那接下来的扣款就有你好受了。

当然了,如果你喜欢用免密支付,不关也没事。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时刻保持定期检查的习惯。

比如每月检查一次自动扣款项目,及时关闭不用的服务等。通过这种检阅式操作,来规模免密支付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像那些大额银行卡等,尽量别开通免密支付,这样就能避免大额资金被划拨。

实在要绑卡的话,可以只拿一张余额不多的卡,专门绑定一些小额免密支付。如此一来,就能防患于未然了。

退一万步讲,倘若手机真的丢了,且开通了免密支付,也不要太过惊慌。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打95188挂失支付宝,或者登录110.qq.com冻结微信支付功能,这样就能尽可能的挽回不必要的损失。

如果有条件的话,再打打电话给银行客服,申请冻结已绑定的银行卡。当这些操作一一完成的时候,你的钱包大概率就能安让无恙了。

总之,免密支付好是好,但防患意识少不了。唯有将风险控制在预定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自身资金的平稳运行。不然的话,稍有不慎就可能让便捷变成资金安全的漏洞。

参考资料:

凤凰网财经【“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人民网【人民财评: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这个提醒很及时】

央视新闻【快自查!凌晨被盗刷162笔超8万 手把手教你关闭“免密支付”】

来源:说宇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