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煦杀疯了!自制综艺《这里没信号》爆火,19 分钟掉线旅行戳中年轻人痛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8:04 1

摘要:“内娱终于有不撕逼、不炒作的良心综艺了!” 在综艺市场满是 “剧本套路”“流量堆砌” 的当下,胡先煦自制的《这里没信号》一开播就杀出重围,收获满屏好评,热度一路飙升 —— 没有刻意制造的冲突,没有冗长的广告植入,只用一场 “无信号、无预设” 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之

“内娱终于有不撕逼、不炒作的良心综艺了!” 在综艺市场满是 “剧本套路”“流量堆砌” 的当下,胡先煦自制的《这里没信号》一开播就杀出重围,收获满屏好评,热度一路飙升 —— 没有刻意制造的冲突,没有冗长的广告植入,只用一场 “无信号、无预设” 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之旅,就让观众直呼 “治愈到想立刻辞职去旅行”,网友更是调侃 “胡先煦这是把年轻人的精神需求摸得透透的!”#胡先煦#

先说说这档综艺有多 “反套路”:作为一档旅行 + 谈话类节目,它没有跟风搞 “明星成团互撕”,也没有走 “打卡网红景点” 的老路,反而把镜头对准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野生动物 —— 慵懒晒着太阳的海狮、为求偶鼓起红色气囊的雄性军舰鸟、爪子鲜艳如蓝宝石的蓝脚鲣鸟,每一个画面都像 BBC 自然纪录片,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 “地球演化活化石” 的神奇。更绝的是时长设计,每集只有 19 分钟,不长不短刚好契合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需求 —— 通勤路上刷一集,午休时看一段,不用费心追更,也不会因时长太长而疲惫,这种 “轻量化” 体验,在动辄两小时的综艺市场里,简直是 “清流中的清流”。

而真正让这档节目戳中年轻人痛点的,是它提出的 “掉线旅行” 概念。当下年轻人被工作 KPI、学业压力、社交焦虑压得喘不过气,一边渴望逃离纷扰,一边又被手机里的消息绑架,“想断网又不敢断网” 成了常态。《这里没信号》恰好给了大家一个 “精神出口”—— 胡先煦和同伴们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岛上,白天跟着向导观察野生动物,晚上围坐在篝火旁分享彼此的迷茫与思考,没有精心设计的台词,只有最真实的聊天:有人说 “之前总怕错过工作消息,现在才发现,没信号的日子也挺好”,有人聊 “看着海狮慢悠悠晒太阳,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太急了”。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配上片尾曲《先出发再说》里 “丢掉烦恼,丢掉枯燥” 的歌词,瞬间击中了无数人的心,有观众留言 “看完感觉紧绷的神经都放松了,好像自己也去岛上‘掉线’了一次”。

从全球综艺趋势来看,“慢综艺 + 自然治愈” 早已成为主流。比如韩国的《三时三餐》,靠明星在农村自给自足的日常圈粉;英国的《地球脉动》衍生综艺,让嘉宾深入自然探索,传递环保理念。这些综艺的共同点,都是 “反快节奏、重情感共鸣”,而《这里没信号》不仅跟上了这种全球趋势,还加入了 “年轻化表达”——19 分钟的碎片化时长、“掉线” 这种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概念,让 “自然治愈” 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反而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新风尚。有海外观众在社交平台刷到节目片段,留言 “求字幕版!太想跟着看加拉帕戈斯的动物了”,足以见得这档节目的国际吸引力。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觉得 “19 分钟太短,根本没看够,内容太浅”;也有人反驳 “短而精总比长而水好,至少每一分钟都有干货”。其实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没信号》找到了综艺市场的 “空白点”—— 它不追求 “大而全”,而是专注于 “小而美”,用精准的定位抓住了 “需要治愈却没时间追长综艺” 的年轻人。就像胡先煦在采访里说的 “我做这档节目,就是想给大家一个‘短暂逃离’的地方,不用太长,能让大家放松一会儿就够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档综艺还让大家看到了年轻艺人在内容创作上的潜力。以往提到 “明星做综艺”,大家想到的都是 “拿通告费、走流程”,但胡先煦从策划到拍摄都亲自参与,还特意选择加拉帕戈斯群岛这种 “非网红景点”,只为呈现最真实的自然之美。这种不迎合流量、用心做内容的态度,比任何宣传都更圈粉。有业内人士评价 “《这里没信号》的成功,给年轻艺人提了个醒:与其靠综艺炒热度,不如沉下心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如今《这里没信号》才播出几集,就已经成了不少人的 “每周治愈固定项”,大家都在期待后续会去哪些自然之地,会遇到哪些有趣的动物。相信随着节目继续播出,它不仅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还能为同质化严重的综艺市场,提供一个 “小而美” 的新范本。你看完《这里没信号》,有没有想放下手机去 “掉线” 一次的冲动?

来源:小娱星探手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