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暑期档,豆瓣8分成了电影票房生命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1:46 2

摘要:凭借七夕节两部爱情新片的带动,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终于超越了2024年。虽然与2023年创下的影史纪录(206.2亿人民币)相去甚远,但最终近120亿元成绩的鼓舞意义和提振效果非常之大。

凭借七夕节两部爱情新片的带动,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终于超越了2024年。虽然与2023年创下的影史纪录(206.2亿人民币)相去甚远,但最终近120亿元成绩的鼓舞意义和提振效果非常之大。

一方面,在今年暑期档开始前,业内外普遍不看好它能超越去年,甚至不看好能有新片票房过10亿。当时人们担忧两件事:一个是片荒;一个是微短剧火起来后,老百姓不再看电影。

结果呢,今年暑期档不仅新片供给充足,没有闹片荒,而且还出现了总票房预计能突破30亿的《南京照相馆》、16亿的《浪浪山小妖怪》。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老百姓并没有抛弃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也没有透支内地电影市场。院线电影的观众基本盘还在。

另一方面,对比往年的暑期档,我们会发现今年暑期档是较为健康、合理的一次。票房榜前三名,豆瓣评分分别达到了8.7、8.5、8.2。

口碑高则票房高,这是我们盼望了多久的事啊!如果中国电影市场能以此次暑期档为里程碑,进入到真正由品质来决定票房命运的时代,那以后观众可就有福了。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研究今年暑期档影片的豆瓣分和票房走势,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豆瓣8分成了电影票房的一条生命线。

豆瓣高于8分(下表中加灰片目),说明观众看完觉得有收获,口碑很容易继续发酵,从而带动票房持续上扬;豆瓣低于8分,说明观众看完觉得无甚收获,口碑很难继续发酵,票房要么维持在一个圈子内,要么就一路走低,跌破预期。

01

很多人看到今年暑期档票房前三都是豆瓣高分,就总结今年暑期档佳片多、好片多。其实,往年暑期档里能在豆瓣拿高分,口碑上佳的片子也是有的。只是它们的票房难以像今年这样冲到前列。

也就是说,今年票房前三都是豆瓣高分,揭示的是观众选择购票的推动力,以及购票习惯发生的巨大变化。

以前票房前列会有豆瓣低分作品,是因为它们虽然品质欠佳,却常常带有很多品质外因素来促使人们购票,比如题材和类型上的噱头、涉及到热门社媒话题,以及导演、演员的个人票房号召力等。

今年以来,随着人们娱乐选择的增多,购票习惯受这些品质外因素的影响在渐渐变小。

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名导、明星的号召力在急速下降。无论是冯小刚、陈可辛、姜文这样的老牌名导,还是管虎、大鹏、饶晓志这样的中生代名导,都不再具备让影迷冲票房的号召力。

现在的观众,不像以前的影迷。他们不再痴迷于所谓的个人风格、作者属性。无论你是取得过怎样成就的导演,都必须用当下的这一部作品来征服观众。观众就看这部作品,不看往日光环。而且不少人还特别喜欢看光环破灭的笑话。

现在的观众,还特别能区分演员与作品。他们可以喜欢某位演员,但不看该演员出演的某部作品。他们分得可清了。作品如果口碑不好,他们就在社媒上刷刷该演员跑路演时的互动就好啦。

其次是题材和类型上的噱头,已经变成“狼来了”。现在的观众不会再相信类似“中国首部XXX电影”的宣传语。所有因为题材和类型上的创新而收获票房的,大都是不经意间实现的。

那些在题材和类型上跟风的作品,很容易被辨识出来。“这不就是《XXX》+《XXX》吗?”已经成了很多网友惯用的差评话术。这种玩梗型差评,还特别容易在社媒上传播开来,对口碑影响非常大。

最后,能够出圈传播的社媒话题,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永远是拉动基本盘外观众的有效手段。只不过,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大部分电影都还是能守住基本盘就胜利,突破基本盘算惊喜。

因此说,今年暑期档体现出的最大特征,就是观众选择观影的时机延后了。他们的购票选择,越来越取决于电影映后的口碑。他们越来越在乎电影本体能给到自己怎样的体验与收获。

02

说到影片的映后口碑,目前市面上最值得做参考的,还就是豆瓣评分。微博、猫眼、淘票票等平台的评分,片与片之间的分差太小,很难作为普通观众的参考。

虽然豆瓣评分一直饱受质疑,也一直有片方企图去控制它,但是至少豆瓣官方一直有做出维护评分公平公正的努力,且对于热门影片而言,当普通网友的打分数足够多时,片方的可控幅度也就十分有限了。

可以说,除了那些惹了众怒,或惹到某个庞大群体来恶意黑的影片,大部分影片的豆瓣分即便不体现绝对口碑,也客观地体现出了值得信赖的相对口碑,尤其是同档期作品的口碑分级。

比如,同样在8分以上,你很难讲8.7的《南京照相馆》的大众口碑就绝对比8.5的《浪浪山小妖怪》更高。同样在7分以下,你也很难讲6.2分的《恶意》的大众口碑就绝对比6.7分的《你行!你上!》更差。

但是,《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在大众口碑里的分级,绝对是要比《恶意》和《你行!你上!》高上两档的。

大众口碑传播,观众在线下向朋友询问观影建议时,往往是“推荐”与“不推荐”的二元分法。豆瓣8分,正是相对口碑里划分“推荐”与“不推荐”的一个关键点。

豆瓣8分以上的作品,在人们的口耳相传时大概率会被“推荐”;而豆瓣8分以下的作品,在人们的口耳相传时大概率会被“不推荐”,或被说成是“可看可不看”。

因此,尽管不是所有人购票之前都会去看豆瓣分,但是豆瓣8分作为相对口碑的分界,在观众越来越重视映后口碑的环境里,必然地成为了电影票房的生命线。虽然“推荐”不见得是参考豆瓣评分发生的,但两者在今年是高度相合的。

03

映后口碑对票房的最大影响,还不在总票房上,而是映后的票房走势。

通过研究暑期档影片在灯塔专业版的“总票房AI预测历史”可以看出,今年豆瓣超过8分的几部影片,最终的票房都超过了最初的AI预测。

《南京照相馆》因为有题材红利,还有申奥导演前作《孤注一掷》票房大爆的加成,映前的票房预测本就已经非常之高,达到了13.9亿。要知道,当时今年的暑期档还处于一片死气沉沉之中。《酱园弄·悬案》票房失利,《长安的荔枝》也未达预期。

可是《南京照相馆》上映后,乘着豆瓣开分超8分的东风,瞬间火遍全国。AI的预测总票房一夜间从十几亿上调到了三十几亿。

更夸张的是《浪浪山小妖怪》。它的映前预测总票房只有3.9亿,豆瓣开分超8分后,无论是单日票房还是预测票房,都是连日看涨。目前它已取得超过14亿的票房,而其预测总票房则上调到了16.6亿,比映前预测高出三倍多。

同样的故事,在之前的《新·驯龙高手》《F1:狂飙飞车》《罗小黑战记2》身上都有发生,在之后的《捕风追影》身上也再次应验。

相对应地,如果映后豆瓣开分低于8分,那影片的AI预测总票房就很有可能会持续走低,最终票房也大多低于映前预测。

《酱园弄·悬案》的映前预测总票房为5.7亿,已经算是相当保守了。可是映后豆瓣分稳定到5.7后,票房表现明显越发乏力,最终只收得3.75亿。

目前落差最大的是《你行!你上!》(豆瓣分6.7),映前AI预测总票房2.3亿,最终止步于1亿前。而落差更大的《东极岛》(映前预测11.9亿,目前累计3.8亿),至今豆瓣未开分。

04

再来找找有没有“违反”规律的作品。

确实,既存在豆瓣超过了8分,但累计票房并未比映前预测高出多少的《哆啦A梦:大雄的绘画奇遇记》;也存在豆瓣分低于8分,但累计票房反而比映前预测高的《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

这些动画剧场版,属于典型的圈层产品。庞大的、稳定的粉丝群体,使得它们票房与口碑的关联黏性远低于非系列化的真人影片。

真人影片能够在豆瓣低分的情况下,取得比映前预测更好的票房,实属少之又少,且多为体量较小的影片。这些影片因为导演、明星、体量上没那么耀眼,映前预测票房会出现过低的情况。

目前被口碑影响票房走势最致命的,是那些大制作、重宣发的作品。目前的情况是,即便宣发触达观众,被吊起了胃口的他们也很不情愿第一时间购票观影。而且,现在大众普遍对映前“口碑”失去了信任,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和金钱,宁愿等到映后口碑出炉,才去做决定。

《F1:狂飙飞车》

豆瓣8分与票房走势,不是因果关系。我们在这个节点提出它,不是提醒宣传方想办法把豆瓣开分搞到8分以上去,而是要提醒片方,以后也许只有把作品品质做到豆瓣8分,才能说服观众买票。

豆瓣8分,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创作目标。请为之努力吧!

【文/满囤儿】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