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想起9月3日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我的思绪就回到了16年前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阅兵。那一年,我们铁甲洪流驶过天安门……
□任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想起9月3日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我的思绪就回到了16年前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阅兵。那一年,我们铁甲洪流驶过天安门……
2009年,秋阳暖照,把天安门广场的红墙金瓦镀得格外明亮。当晨光还未完全驱散长安街的薄雾时,我们早已身着笔挺的特战服,在北京饭店前集结列阵完毕;隔着防暴手套触到装甲车冰凉的装甲板,掌心却攥出了汗。这不是寻常的训练,而是要带着钢枪铁甲,走过那座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城楼,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受阅方队给我们每名参阅队员准备了一个暖心包,里面有面包、火腿肠、红牛等。记得那天,为了精神更加高亢、斗志更加昂扬,我一连喝了两罐红牛。拧开瓶盖时的清脆声响,成了紧张情绪里的插曲,几口下去,咖啡因开始在血脉里奔腾,原本紧绷的神经更像拉满的弓弦,连呼吸都要刻意调整节奏,生怕乱了阵容。身旁的战友们眼神同样锐利如鹰,没人多说一句话,却能从彼此挺直的脊背、攥紧的拳头上,读懂那份共同的信念——我们是雪豹突击队的阵营,是武警部队首次带装受阅,每一步都要踩出中国武警的底气。
思绪又忍不住飘回在通州阅兵村的日子,那里没有长安街的繁华,只有日复一日的外练形象、内练素质,练作风、练协同。装甲车轮子碾过训练场的尘土,与队员们的训练声汇成不变的节拍。烈日下,汗水浸透作训服,在后背洇出深色的印子;暴雨中,我们依然保持着标准姿势,任凭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有人脚磨起了血泡,挑破了继续练;有人嗓子喊哑了,含着润喉糖仍坚持喊出队列口号。没人叫苦,也没人退缩,“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不是挂在场上的标语,是我们用每一次训练、每一滴汗水刻进骨子里的信念。
“敬礼——!”如林的手臂瞬间斩破长空。“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吼声震得装甲板都在颤动。
通过敬礼线的刹那,整个世界突然安静了下来。我只听见几十吨重的战车压过长安街的铿锵声,像母亲数孩子心跳那样精准。阳光从观察孔漏进来,在枪械上跳舞。
老班长突然嘶着嗓子低吼:“值了!十几个月吃土值了!”他的虎口还结着训练时烫出的水泡痂。整个车队以每分钟一百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整齐得像是用钢尺划出来的直线。
忽然有白鸽掠过炮塔,羽翼扫过国徽。观众席上爆出欢呼的浪涛,有个小男孩骑在父亲肩上,举着的国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为人民服务”的号令在天安门上空激荡,我握紧了胸前的徽章,目光越过前方的装甲车,望向城楼的方向。引擎轰鸣如雷,却丝毫不乱,每一辆装甲车的间距分毫不差,每一个方阵的步伐整齐划一,那是千锤百炼才磨出的默契,是武警部队向祖国交出的答卷。车轮碾过长安街的路面,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从烽火岁月里的浴血奋战,到和平年代的守护安宁,强国强军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我们这些军人用青春、用坚守筑起的屏障,守护着身后亿万人民的安稳。
多年后,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我总会想起那个早晨。当我们披着朝霞驶过金水桥,当人民的欢呼声浪拍打装甲钢板,当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目光落在我们肩头——忽然就懂了什么叫“中国军人”。
如今再想起那个秋天,红牛的酸甜不再重要,唯有天安门上空的号令、装甲车整齐的轰鸣,还有战友们并肩而立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昨。那一年,我们带着钢枪铁甲走过天安门,走过的不仅是一段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牢记历史,守护和平,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前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贡献属于中国军人的力量。这份记忆,早已成了我生命里最珍贵的勋章,提醒着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一名随时接受检阅的军人姿态,守护脚下的土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来源: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