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命题的当下,“如何分好蛋糕”与“如何做大蛋糕”同样重要。当前,我国虽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但资本与劳动收益差距、养老金差距过大、区域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仍客观存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仅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更是筑牢社会
历史经验已经无数次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全社会面临的最大矛盾与问题一定是贫富不均、阶层固化,在此基础上必然引发社会对立乃至社会动荡。
在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命题的当下,“如何分好蛋糕”与“如何做大蛋糕”同样重要。当前,我国虽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但资本与劳动收益差距、养老金差距过大、区域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仍客观存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仅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更是筑牢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基石,其紧迫性已愈发凸显。
壹
筑牢三次分配体系:让分配更显公平底色
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层层递进缩小差距。
初次分配作为基础环节,需要守住“市场公平”与“劳动权益”两条底线。近年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推行,让一线工人薪资增速逐步跟上企业利润增长;最低工资标准的动态调整,也让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更有保障。但要真正实现分配公平,还需要在激发资本活力与保护市场公平、维护劳工权力之间更好的寻求平衡。
再分配的“调节之手”需要更有力。税收制度改革需要朝着“扩直接税、调高收入”的方向坚定迈进,整体应当是:更多向食利阶层征税,而非生产阶层。要适时降低增值税整体税率,抓紧开征房产税、遗产税、弃籍税、娱乐业消费税等财产性和高消费性税收,着重加强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逐步缓解税收负担与税收水平不匹配、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等核心问题。
第三次分配则需要激发社会公益的“温情力量”。当前我国慈善事业仍面临“捐赠意愿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可以借鉴美国慈善税收抵扣与英国“社会价值投资”荣誉体系的经验,通过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慈善行为记录制度,鼓励高收入群体与企业回馈社会。
贰
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推进普惠式养老
当前我国养老金体系存在显著的群体差距:行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普遍在5000元以上,部分发达地区超过8000元,一些地区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人员月养老金超过2万元;而普通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在2000-3000元左右,最高差距超过10倍。而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更是长期偏低,全国多数地区每月仅100-200元。
养老金的差距既源于历史形成的“双轨制”遗留问题,也与城乡社保缴费能力、财政投入倾斜度差异密切相关。改革需坚持“控高调低、渐进平衡”原则:
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养老金增长设置合理上限,避免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持续扩大,对于养老金收入已经大幅超过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应当“冻结增长”。同时规范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缴纳范围,防止特殊群体过度享受福利。
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城镇普通职工与农村基础养老金与财政收入、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中央财政已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同比增加12%,未来还需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将农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升至每月500元以上。同时,继续通过普通城镇职工养老金的逐年普调,逐渐缩小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的差距。
此外,应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允许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根据收入变化灵活转换参保类型,逐步消除“身份差异”带来的养老金鸿沟。
叁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平触手可及
公共服务的差距,往往是分配不公的“直观体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还需从多维度补位教育公平短板,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一是要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破解“城乡校际差距”。持续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城镇名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直播+录播”双师课堂,如四川凉山州依托成都七中直播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要聚焦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教育保障,确保不要让任何孩子掉队。三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收费与内容。四是衔接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将目前高收费的民办职业技术高校全部收归公办和国有,拓宽低收入群体上升通道,减少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成本。
进一步优化医疗与住房保障,需聚焦“精准覆盖”与“多元供给”双向发力。医疗保障上,一方面要深化药品与耗材集采改革,将慢性病用药、儿童药等纳入集采范围;另一方面要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全科医生岗位津贴与职称晋升倾斜力度。
住房保障上,需要丰富保障房类型以适配不同群体需求:针对低收入家庭,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并简化申请流程;针对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共有产权房供应;同时推进城中村与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提升群众住房水平;落实“租购同权”,明确租房家庭在子女入学、公共服务积分等方面与购房家庭享有同等权利,切实降低住房刚需群体的生活成本。
肆
技术赋能与全球视野:为改革注入新动能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创新是提升分配效率、保障分配公平的重要支撑。全国统一市场数据平台的建设,能让税收监管、收入统计更精准,如2024年,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查处偷税漏税案件取得不少重大成果,有力保护了合法纳税企业的权益。“参与式预算”在浙江、四川等地的基层实践,让民众直接参与部分公共资金使用决策,如某县通过村民代表投票决定的“农村道路硬化”项目,民主决策让分配更贴合民生需求。
分配改革还需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避免陷入“高福利陷阱”。北欧国家通过“高税收+高福利”实现社会公平,但同时也面临劳动力短缺、市场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这启示我国在推进分配改革时,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再通过合理分配分好蛋糕,避免过度福利抑制市场活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协作也不可或缺。跨国公司尤其是数字平台公司避税问题加剧了全球收入差距,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税收治理,推动“数字服务税”国际协调。尤其是在新兴的加密数字货币领域,我们隐性的加密货币经济活动体量已经非常庞大,但相关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长期被境外加密货币机构攫取,且长期不向我国依法纳税,造成的财富和税收流失不可小觑,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既需要“做大蛋糕”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也需要“分好蛋糕”的制度协同作为保障。当前,我国正朝着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目标迈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持续扩大,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但改革之路仍需直面收入分配不均、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挑战,唯有动态调整政策、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让“共同劳动、共享成果”的愿景变为现实,让分配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来源:星空区块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