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健康第一课 家校携手共同守护健康校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11:31 1

摘要:又到金秋开学季,校园人员密集,是健康风险的 “集中地”。做好校园健康管理是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蕲春县疾控中心梳理了在校常见健康风险与预防办法,期待家校同心,共同守护好孩子健康启航新学期。

又到金秋开学季,校园人员密集,是健康风险的 “集中地”。做好校园健康管理是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蕲春县疾控中心梳理了在校常见健康风险与预防办法,期待家校同心,共同守护好孩子健康启航新学期。

传染病防控

注意重点传染病防护秋季是校园传染病高发期,易出现聚集性疫情,重点做好以下防控措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01

蚊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热 +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通过伊蚊(生活中常见的花蚊子)叮咬传播,不会人传人,但感染者被蚊子叮咬后,蚊子再叮咬他人就可能引发新感染,校园草丛、积水处是蚊虫密集区,孩子课间活动易暴露。

典型症状

两种疾病症状相似

基孔肯雅热: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关节疼痛更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可能数周甚至数月),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 3-7 天)、“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发红),部分孩子会出现皮疹,严重时可能引发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需警惕重症风险。

基孔肯雅热: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关节疼痛更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可能数周甚至数月),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 3-7 天)、“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部、颈部、胸部发红),部分孩子会出现皮疹,严重时可能引发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需警惕重症风险。

日常预防

源头灭蚊,家庭每周彻底清理家庭积水(花盆托盘、水桶、废旧轮胎、空调接水盘等,伊蚊幼虫易在积水中滋生),定期更换水生植物的水。校园定期清理积水、对草丛、树木较为茂盛的地方定期喷洒驱虫剂。

个人防护:孩子上学、傍晚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皮肤暴露部位可涂抹儿童专用驱蚊液,避免在草丛、树荫、水池边长时间停留。

监测与就医:从广东等重点地区返校后的家长和学生,应每天监测体温并记录 14 天,学校同步重点关注这类学生的出勤与健康状态;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家长第一时间带孩子就医,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学校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消杀、流调等相关工作。

源头灭蚊,家庭每周彻底清理家庭积水(花盆托盘、水桶、废旧轮胎、空调接水盘等,伊蚊幼虫易在积水中滋生),定期更换水生植物的水。校园定期清理积水、对草丛、树木较为茂盛的地方定期喷洒驱虫剂。

个人防护:孩子上学、傍晚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皮肤暴露部位可涂抹儿童专用驱蚊液,避免在草丛、树荫、水池边长时间停留。

监测与就医:从广东等重点地区返校后的家长和学生,应每天监测体温并记录 14 天,学校同步重点关注这类学生的出勤与健康状态;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家长第一时间带孩子就医,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学校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消杀、流调等相关工作。

02

流感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和接触传播(触摸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课桌、文具后揉眼睛、摸口鼻),校园内上课、午休时人员密集,易快速扩散。

典型症状:普通感冒多为低热、鼻塞流涕,症状轻、恢复快;流感则是突发高热(39-40℃)、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可能伴随咽痛、咳嗽,儿童感染后易引发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影响学习和发育。

疫苗接种:9-10 月是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期(接种后 2 周产生抗体,能覆盖整个流感高发季),建议开学前完成接种,降低校园感染风险。

日常防护:

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勤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七步洗手法,每次洗手不少于 20 秒,尤其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环境通风:家里、教室都要定期开窗通风(每天 2-3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如商场、游乐场)。

防控措施:孩子出现流感症状时,家长让孩子居家隔离至体温正常 48 小时(无退烧药辅助),期间按班主任要求反馈健康状况;校园每日晨午检筛查发热学生,发现疑似病例立即联系家长接回,对教室门把手、课桌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消毒,课间开窗通风 30 分钟,引导学生咳嗽时用纸巾遮挡、勤用肥皂洗手 20 秒以上。

03

肠道传染病

诺如、轮状病毒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粪 - 口传播”,即病毒通过污染的手、食物、水进入人体,校园内共用餐具、水龙头、门把手,或食堂食物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聚集性感染。

典型症状

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致病),症状为突发呕吐(儿童更明显)、腹泻(水样便),可能伴随低热、腹痛,通常 1-3 天自愈,但易在班级、宿舍扩散。轮状病毒:主要感染5 岁以下儿童,症状为频繁腹泻(蛋花汤样便)、呕吐,易引发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精神差),病程约 7 天,需重点预防脱水。

日常预防

饮食安全:管住 “入口关”,做好消毒。不让孩子吃未煮熟的食物(如生鱼片、未煮透的肉类),喝烧开的水或正规瓶装水,少吃凉菜、沙拉;

个人卫生:教孩子饭前便后必须洗手,不用脏手抓食物、摸嘴巴。

校园防控:校园食堂严格把控食材新鲜度,凉菜制作全程无菌,餐具高温消毒,公示食品加工流程。

疫苗接种:3 岁以下幼儿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口服疫苗,通常在 6 月龄前完成接种),能有效降低重症腹泻风险。

饮食安全:管住 “入口关”,做好消毒。不让孩子吃未煮熟的食物(如生鱼片、未煮透的肉类),喝烧开的水或正规瓶装水,少吃凉菜、沙拉;

个人卫生:教孩子饭前便后必须洗手,不用脏手抓食物、摸嘴巴。

校园防控:校园食堂严格把控食材新鲜度,凉菜制作全程无菌,餐具高温消毒,公示食品加工流程。

疫苗接种:3 岁以下幼儿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口服疫苗,通常在 6 月龄前完成接种),能有效降低重症腹泻风险。

症状处理与隔离

若孩子感染诺如病毒,家长让孩子居家隔离 72 小时(从呕吐、腹泻症状完全缓解开始计算),用 1:50 稀释的 84 消毒液处理呕吐物(清理时戴手套、口罩);校园发现呕吐学生,立即带至隔离区并联系家长,对呕吐区域及周边全面消毒,提醒同班学生家长关注孩子健康。孩子腹泻时应科学补水(优先使用儿童专用口服补液盐),康复后告知学校再返校。

04

结核病

结核病主要通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飞沫传播(咳嗽、咳痰、说话时的飞沫),校园内若有未被发现的患者,长期共处(如同班上课、同宿舍居住)会增加感染风险;感染后可能潜伏数月甚至数年,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发病。

典型症状

持续咳嗽、咳痰超过 2 周(部分孩子痰中带血)、午后低热(下午或傍晚开始发热,次日清晨消退)、夜间盗汗、体重减轻、乏力,这些症状易被误认为 “支气管炎”“感冒”,需警惕。

家长平日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上述疑似症状,发现后立即带孩子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检查(我县结核病地点医院是三医院),不自行用药;校园配合疾控部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 PPD 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是否感染结核杆菌),结果异常时,提醒家长带孩子进一步检查,同步做好健康档案记录。若孩子确诊结核病,家长遵医嘱让孩子规范治疗(疗程 6-9 个月),待医生评估无传染性后,再向校园申请返校,避免传染同学。

日常防护

个人卫生:教育孩子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卧室每天开窗通风;

校园防控:校园教室每日通风 3 次,每次 30 分钟,禁止学生共用个人物品,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方式科普结核病传播知识。

05

预防HPV

HPV(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常见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校园内同学间共用私人物品(如毛巾、文具)等,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部分类型感染后,可能长期潜伏,成年后引发相关癌症(如宫颈癌、肛门癌等),对健康危害大。

日常预防

疫苗接种:HPV感染多发生在青少年期,接种HPV疫苗是最有效的一种预防方式。9-18岁是接种的 “黄金期”,此时孩子免疫系统应答强,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高、保护时间长,建议尽早接种。目前我县HPV疫苗涵盖(二价、四价、九价)等多种价次疫苗,家长可咨询疾控中心或属地医院,结合孩子年龄、健康状况安排接种,建议开学前完成,为校园生活增添保护。

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做好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过度亲密接触,不共用私人物品,降低日常感染风险。

学生常见病防控

守护孩子身体发育关键新学期学习节奏加快,孩子久坐、用眼、饮食不当易引发脊柱侧弯、龋齿、近视、超重肥胖等问题,需从 “日常习惯” 和 “定期检查” 入手,做好习惯培养与定期检查,守护孩子健康发育

01

脊柱侧弯

长期坐姿不良、背包不当易导致脊柱侧弯,轻度侧弯可能引发高低肩、含胸驼背,影响体态;重度侧弯会压迫胸腔器官,影响呼吸和心肺功能,甚至导致终身畸形。10-14 岁是高发期,此阶段骨骼未定型,也是矫正黄金期。

日常预防

坐姿养成:教育孩子保持 “腰背贴椅、双脚平踩地面、一拳一尺一寸” 的坐姿,每学习 40 分钟起身活动 2-3 分钟,做扩胸、转腰动作;校园课间组织脊柱健康操,家长在家监督孩子坐姿,睡前安排 5 分钟靠墙站立(后脑勺、双肩、臀部贴墙)。

背包选择:选肩带宽≥5cm 的双肩包,确保背包重量不超过孩子体重的 10%;

定期检查:校园定期观察学生是否有高低肩、含胸走路,家长每月检查孩子脊柱,若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到骨科或康复科检查,黄金期内尽早干预。

02

龋齿

口腔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形成龋齿(蛀牙),初期表现为牙齿发黑、有洞,后期会引发疼痛,影响进食和恒牙萌出,严重时可能导致牙髓炎、牙周炎。

日常预防

口腔卫生:家庭要监督孩子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按巴氏刷牙法刷 3 分钟(刷上牙时刷毛向下,刷下牙时刷毛向上,咬合面来回刷),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糖、不喝碳酸饮料;

学校教育:学校通过口腔健康课等方式演示正确刷牙方法,课间提供温水,方便孩子餐后漱口。

定期检查:孩子 6-8 岁时,到医院做 “六龄齿” 窝沟封闭,12-14 岁补封第二恒磨牙;校园每学期组织口腔检查,提醒家长每半年带孩子做一次专业检查,发现龋齿及时治疗。

03

近视

长期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光照易导致近视,初期表现为视物模糊,若不及时干预,度数会快速加深,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增加视网膜脱落、白内障等并发症风险。低年级学生裸眼视力低于 4.6、高年级低于 4.8,要警惕近视风险,及时散瞳验光(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

日常预防

用眼习惯:家庭与校园共同落实 “20-20-20” 法则(每用眼 20 分钟,远眺 6 米外景物 20 秒);户外活动:校园控制课堂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每天安排至少 1 小时户外课程(体育课、课间操),家长保证孩子每天 2 小时以上户外光照(阴天也可活动)。

电子设备:非学习类电子设备使用每天不超过 30 分钟,单次不超过 15 分钟。

监测和干预:校园每学期筛查 2 次视力,发现视力异常及时提醒家长;家长每 3 个月带孩子测一次视力,确诊真性近视后及时配镜(避免度数加深),同时控制孩子熬夜写作业,保证充足睡眠(小学生每天 10 小时,初中生 9 小时)。

04

超重肥胖

超重肥胖是儿童青少年高发常见病,2020 年数据显示我国 6-17 岁学生超重肥胖率达 19%,不仅影响体态与运动能力,还会增加成年后患 2 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慢性病风险,甚至引发自卑心理,需家校协同干预。

日常预防

饮食管理:减少高糖高油食物采购,含糖饮料、油炸食品每周≤1 次;三餐 “粗细搭配 + 荤素均衡 + 足量蔬菜(每天 300-500g)”,不强迫过量进食。

运动培养:坚持每天 1 小时户外体育活动(跑步、跳绳等),同时控制非学习类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每天≤30 分钟),避免久坐。

作息调整:保证小学生 10 小时、初中生 9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必须吃优质早餐(全麦、鸡蛋、牛奶等)。

饮食管理:减少高糖高油食物采购,含糖饮料、油炸食品每周≤1 次;三餐 “粗细搭配 + 荤素均衡 + 足量蔬菜(每天 300-500g)”,不强迫过量进食。

运动培养:坚持每天 1 小时户外体育活动(跑步、跳绳等),同时控制非学习类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每天≤30 分钟),避免久坐。

作息调整:保证小学生 10 小时、初中生 9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必须吃优质早餐(全麦、鸡蛋、牛奶等)。

监测与干预

定期监测:校园每学期测 BMI(体重指数),建超重档案,重点管理;家长常常测身高体重,对照标准查 BMI,连续3月超标注意记录饮食运动情况。

科学干预:不盲目节食、不用减肥产品,可通过咨询专业机构医生制定 科学减重方案;避免用 “胖”“丑”“该减肥了” 等标签评价孩子,多鼓励运动进步,保护孩子自尊心。

心理健康

典型信号

行为上:不愿上学、作业拖延、回避社交(不跟同学玩耍);

情绪上:频繁说 “没意思”“不想学”,易发脾气或沉默寡言;

躯体上:出现头痛、腹痛(无生理病因)、失眠、食欲不振,一到上学时间加重,周末缓解。若情绪问题持续超 2 周,可能发展为焦虑、抑郁,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需尽早干预。

行为上:不愿上学、作业拖延、回避社交(不跟同学玩耍);

情绪上:频繁说 “没意思”“不想学”,易发脾气或沉默寡言;

躯体上:出现头痛、腹痛(无生理病因)、失眠、食欲不振,一到上学时间加重,周末缓解。若情绪问题持续超 2 周,可能发展为焦虑、抑郁,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需尽早干预。

家长关注孩子日常行为与情绪变化,校园留意孤僻、厌学、课堂走神的学生,发现异常信号不贴 “矫情” 标签,及时沟通了解原因。沟通与疏导:家庭沟通:家长每天留 10 分钟与孩子聊校园趣事(少问成绩),共情孩子的压力(如 “刚上高年级,作业变多确实不容易”);

校园支持

校园心理老师定期开展适应期心理课,通过游戏、分享缓解焦虑,设立心理信箱方便孩子倾诉;

专业干预

若情绪问题持续超 2 周,家长主动联系校园心理老师,共同分析原因,必要时带孩子到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就诊。

秋季校园健康防护,家校同心共同合力守护。从传染病科学应对到常见病习惯培养,再到情绪关怀,只要家庭与校园紧密配合,就能为孩子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助力新学期稳步前行。

又到金秋开学季,校园人员密集,是健康风险的 “集中地”。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