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年倏忽而过,《千手观音》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份永恒的经典,亦在团里代代传承。作为我团附属学校培养的新一届新生力量、刚刚结束高考的她们,接过了这支沉甸甸的接力棒。开始沿着我们的足迹,从六年前“梦开始的地方”,用汗水浇灌梦想,用热爱绽放青春,一路前行,直至
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惊艳全国之时,她们大多还未出生。
当我们向她们讲述着《千手观音》对我们这一代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时,她们的眼里闪烁着新奇,更充满着憧憬。
二十年倏忽而过,《千手观音》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份永恒的经典,亦在团里代代传承。作为我团附属学校培养的新一届新生力量、刚刚结束高考的她们,接过了这支沉甸甸的接力棒。开始沿着我们的足迹,从六年前“梦开始的地方”,用汗水浇灌梦想,用热爱绽放青春,一路前行,直至梦回敦煌。
莫高窟下,她们静静观摩着《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刹那间,二十年的轮回,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悄然绽放……
——题记(魏菁阳)
▲2025年6月8日《千手千眼》首演成功启幕
我们,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人舞蹈四队(学员队),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2025届毕业生,亦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平均年龄18岁的我们,跟师兄师姐们的不同之处,就是我们的“姗姗来迟”——“错过”了 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的精彩,“错过”了残疾人艺术事业发展史那个珍贵瞬间。但我们很幸运,赶上了新的时代,也拥有了开创未来的可能。我们是特殊艺术长河里奔涌的新潮与后浪,更是那不朽精神的续写者——师哥师姐们用“千手”为我们铺就通往梦想的道路,而我们将用更年轻的臂膀,去触及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我们从五湖四海汇至宜昌,迈进了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这意义非凡的学府。
直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校门的那一刻——一束光从门内倾泻而出,长久以来在心中描绘、期盼的那个“梦”,在此刻清晰呈现。脚下是陌生的青石板路,两旁的桂花香扑鼻而来,一张张稚嫩青涩的面孔,目光都投向同一个远方,这正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以梦为马
六年的岁月,如诗如梦。
简陋的练功房里,我们以青春为笔、汗水为墨,一点一滴记录着成长。那些年的我们如同破土的种子,在无声中积蓄力量。荧屏上师兄师姐们千手如莲、庄严绽放的画面,令人屏息凝神,内心渴望像他们一样。我们笨拙地模仿着荧幕里的动作,一遍又一遍,排练厅四周的镜子映照着布满汗水的脸庞。不知道站了多长时间,脚后跟每一次移动都碾着疼痛;手臂悬在空中,酸痛无声地渗入;也忘不了,在北京和上海集训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更加严苛的训练,也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衷心感谢艺术团和学校为学员们聘请了优秀的老师,让我们在每一堂中国舞、芭蕾和技巧课中,学会了如何在无声世界里,用肢体诉说对舞蹈的热爱与执着,遇见更好的自己。
舞台,渐渐成了通往梦想的步梯。从宜昌剧院那场青涩的首次亮相,到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演上的世界瞩目,再到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的荣光绽放……我们从并肩起舞到携手谢幕的每一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每一个瞬间,都让彼此深刻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千手观音》早已不仅是一支舞,更是无声世界里一份倔强誓言。它深深烙印在心中,激励着我们以更完美的姿态,奔向那更广阔的舞台。
▲宜昌剧院首次演出《送给你小心心》
▲2022 年亮相北京冬残奥会
▲2023年相约杭州亚残运会
▲2023年相约杭州亚残运会
2025年4月22日,高考刚刚结束,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回到团里。次日,《千手千眼》驻演的接力棒便沉甸甸地传到了手中。那一刻,既紧张又兴奋,在邰丽华团长的讲解下得知,《千手千眼》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我们的表演则是要用特殊艺术的方式,将莫高窟里古老壁画的“静态艺术”,创新性地转化成“动态艺术”,将“妙善救父”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以此传播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和人类对勇敢智慧的共同追求。
▲2025年4月迎来了我们的高考
▲观摩学习初版《千手千眼》视频
▲邰丽华团长为大家讲解敦煌文化
作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演员,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我们既倍感荣光,更深觉使命在肩。正是这份使命感,驱使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驻演前的每一次排练。
为备战此次驻演,在老师与师哥师姐们的带领下,我们这些“小白”们日复一日精进技艺:老师和师哥师姐们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揣摩着壁画里的人物,在文化浸润中寻找表演的灵魂。私下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练习,琢磨敦煌壁画人物里的神韵……此时此刻,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六年前在梦开始的地方悄悄埋下的种子,即将发芽开花。
▲在京集训期间的排练
▲在京集训期间的排练
初夏的风掠过窗棂,夏日的气息悄然弥漫。首演倒计时步步紧逼,紧张的汗水浸透轻薄的排练服,手机录像也因放大而模糊——我们对着录下来的舞蹈视频,逐帧检查动作的美观和完整性,以此不断寻找和弥补不足,力争超越师兄师姐们的表演,更上一层楼。虽然听不见美妙的音乐,但音乐始终在心中,作为集体,我们每一次的同频呼吸和默契的步伐,都是彼此最动人的“旋律”,因此学会配合至关重要——这也是师兄师姐们传承的特殊艺术法宝:排练过程中,要求每个人出手的力度、抬头的高度、转身的幅度甚至眼神的方向都必须整齐统一。这份统一,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
▲邰丽华团长在六一之际为我们举行欢送宴,祝敦煌驻演顺利。
梦回敦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
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机场时,扑面而来的热风仿佛带着千年壁画的气息,敦煌大剧院工作人员早已在门口列队相迎,他们亲切的笑容和“欢迎回家”的问候,瞬间消解了我们初来乍到的紧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剧院的工作人员们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们搭建起坚实的后盾——舞台监督老师反复测试升降台高度,确保每个动作都能安全落地;舞美老师精心调试每一束光的亮度和角度,让身影和手印在幕布上绽放出最完美的光影……不仅如此,还安排了敦煌博物馆的参观活动,让我们进一步领略敦煌这片热土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敦煌大剧院老师们的默默守护和关爱,让我们的“梦想之花”得以如愿化为《千手千眼》,在舞台上次第展开、尽情绽放。
▲日常基本功排练
6月8日,当首演的序幕拉开后,台下黑压压的全是观众,那些目光聚在一起,就像一片灯海。此时此刻,之前所有的紧张瞬间化作一份喷薄而出的责任感,我们从来没有如此紧密地呼吸与共,连心跳居然也是同频共振的。电子屏中定格的《千手千眼》,磨砺了千百次的手臂,用整个团队如千手观音般密切协作、心意相通的力量,让每个动作都默契协调,再次焕发出敦煌壁画的鲜活生命力。演出尾声,屏幕里拈花微笑的菩萨似乎睁开了眼睛……
谢幕时雷鸣般的掌声里,我们读懂了敦煌壁画给予的启示:那些曾反复描摹的壁画线条,此刻正随着呼吸在舞姿间舒展;壁画里定格了千年的虔诚,原来就藏在每次双手合十时的震颤里。当最后一个动作与壁画中的观音手印完美重合时,恍若一瞬梦回千年。
▲在舞台上抠动作
这一梦,承载了青春,首演的成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勇气。往后的演出,我们彼此陪伴,这一路,大家的心愈发同频共振。每一次抬手、每一次凝望,无需言语却默契如一。千手之姿不仅是舞台上的画面,更成了内心的映照。而这份共振,始于妙善的善良,长于彼此的信任,最终在每一场演出中化作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跨越山海,将青春的热情,传递给更多需要光明的人。回望来路,这份共振并非一蹴而就,排练厅的汗水是彼此共同的语言,在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里,在每一处细节的雕琢中,我们学会了用内心倾听,用呼吸对话。
▲当音乐响起,千手展开的瞬间,所有的汗水都化作光芒。在舞台上,我们终于懂得,原来最深的默契,不需要言语。
2005年,邰丽华团长那一代前辈们的《千手观音》震撼了全世界,感动了所有人。而如今时隔20年后的我们,接过了这支神圣的接力棒,用汗水诠释坚守,用青春重现经典。作为新一代的演员,我们不仅传承着千年的艺术精髓,更为敦煌大剧院注入了年轻的活力。排练厅里,我们挥洒汗水,用饱满的热情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舞台上,以蓬勃的朝气演绎着古老的故事,让时隔20年的经典艺术再次在敦煌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让这一份大爱精神在敦煌的舞台上流传。
然而,在百场演出即将落幕的前五天,队员旦增巴珠突然接到家人离世的噩耗。团里第一时间批准他赶回家乡,送亲人最后一程。通知来得急促,那一晚,巴珠默默收拾好行李,在凌晨四点悄悄出了门。凌晨四点的敦煌,一片墨色,戈壁的风像刀子似的刮人脸,我们所住的酒店较为偏僻,通向剧院的道路几乎没有路灯,更打不到车。巴珠独自奔跑在漆黑之中,借着手机微弱的手电光,一口气跑了七公里抵达剧院。满头大汗的他摸着黑,将自己的演出服一件件挂好,为的是“方便服装委员整理”;又把化妆台上的物品归置齐整,连一支眉笔都不曾乱放。做完这一切,他又跑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才回到宾馆,匆匆赶上回家的航班……他没有惊动任何人,没有一句怨言,连道别也是静悄悄的。直至飞机落地,他第一时间发来信息,关心的仍是我们演出排练是否顺利、自己有没有给集体带来麻烦等等,在得到我们让他放心的回应之后,才开始转身忙家里的后事。
▲旦增巴珠到剧场摸黑整理好的服装、头饰
巴珠的举动感动了所有人,尽管时间很紧迫,但他在临行前,仍记得将每一件琐事安排妥当。分明心里记挂着亲人,却仍将责任置于个人情感之上。巴珠临行前那来回将近15公里的夜路,是他留给敦煌的一场独舞——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只有一颗赤诚又热烈的心在黑暗中跳动着,感动着每一个人。
如今,属于我们的敦煌百场演出已圆满谢幕。在这段旅程中,我们获得了最珍贵的历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也收获了深刻的成长。最初紧张地手心出汗,到如今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从机械模仿动作到真正理解每个眼神背后的千年故事——敦煌的沙粒见证了鞋尖磨破的舞鞋,排练厅的镜子记录下我们每次加练的身影。二十场时我们学会了团队默契配合,四十场后开始懂得用气息传递情感,六十场时学会了应对突发情况,到第一百场落幕时,我们终于明白那些壁画上的飞天为何能穿越时空依然生动。日复一日与敦煌壁画对话,我们不再是单纯的舞者,更成了历史的讲述者。膝盖的淤青、湿透的练功服都不再是苦痛,而是将文化种子播撒给观众的勋章。往后岁月里,我们会带着这百场淬炼出的韧性继续前行,像妙善的故事那样坚守善良,用年轻的身体承载古老的灵魂,让每一次谢幕都成为新的起点。
▲剧目造型合影
▲与千手千眼壁画的合影
在立秋之际,我们终于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薄薄的一张纸,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的。因为它装载的是6年晨读夜诵的时光,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身影,更是在排练厅里重复了千百遍的动作。在敦煌炽烈的阳光下,录取通知书上的校徽格外耀眼,仿佛照见了那些咬牙坚持的岁月。但我们深知,这并非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的大门已经敞开,就像是敦煌沙漠之上辽阔的天空等待我们展翅翱翔。我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前行,走向更大的舞台,去书写新的篇章。
▲2025年立秋,远在敦煌的我们收到了来自长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最后,《千手千眼》不仅是毕业季最难忘、意义非凡的艺术实践,也是对刚刚成年的我们的心灵洗礼,更是生命中珍贵的馈赠。它仿佛也在映射着我们的故事——“千手”代表着互助与凝聚力,正如大家携手并肩走过的六年青春;“千眼”则象征着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带着智慧和勇气,去探索新的旅程。
鸣沙山下,驼铃轻响,我们在莫高窟下驻足,目光与壁画触碰的那一瞬间,穿越时空的长廊,邂逅20年前的《千手观音》,寻觅着那千年的情缘……
对望之间,一眼千年。
梦回敦煌,一舞千年。
▲8月20日《千手千眼》驻演圆满收官
邰丽华团长的赠言:
亲爱的孩子们:
在我心里,有一处地方永远留存着我们初见的情景。那一切,仿佛就在昨日,清晰而温暖。
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学校操场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排练厅的窗户洒下。小小的你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躲在家长身后,眼中闪烁着好奇又略带害怕。那是你们对新环境、新学校的渴望与探索,那时的你们,只有十二、三岁。
六年的学习生活,我们一起走过。每一次排练,每一次演出,都是你们对艺术的致敬与磨砺。我和老师们,还有哥哥姐姐们,共同见证了你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从胆怯到自信的成长。特别是高考结束后,你们迅速投入紧张的排练,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千手千眼》这一舞蹈剧目。这种拼搏努力的精神,令人骄傲。
我要特别感谢魏菁阳、马国桑等几位老演员。他们不仅技艺精湛,更以身作则,为你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用传帮带的精神引领你们。
我想说,正是艺术,这条神奇的纽带,让我们相遇、相识、相知。是大家对舞台的热爱与执着,让我们紧紧在一起,共同追逐艺术的梦想。
如今,站在舞台上的你们,每一个动作都充满自信与力量。舞台下的你们,更是阳光可爱,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六年的学习生涯,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的“小白”们,请继续加油,继续闪耀!永远爱你们!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