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冲破“居中思维”,“一等”是这样干出来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10:12 1

摘要:虽地处江苏腹地、经济总量位于全省“腰部”,但城市高质量发展却从不甘居中游——2023年,扬州人响亮喊出:向第一看齐、向一等看齐,破除“居中思维”,在比学标杆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标杆,在赶超榜样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

仲春时节,万物竞生。

3月21日,全省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议召开,江苏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再次“发榜”。

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荣获第一等次,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邗江、高邮获评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这是扬州在“全省统考”中交出的历史最好成绩。

虽地处江苏腹地、经济总量位于全省“腰部”,但城市高质量发展却从不甘居中游——2023年,扬州人响亮喊出:向第一看齐、向一等看齐,破除“居中思维”,在比学标杆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标杆,在赶超榜样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

2023,发力奋进年;2024,实干争先年;2025,冲刺决胜年……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脚印,扬州人靠着全力以赴奋争一流的实干实绩,从冲破“居中思维”到冲上“第一等次”。

“干字当头、再接再厉,勇于突破自我,加力拼搏奋进。”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新的一年,扬州将奋力跑出产业科创加速度、打响改革开放攻坚战、推动融合发展走在前、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展现广大干部硬担当,以“好地方”的越来越好为经济大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贡献。

从“七河八岛”生态湿地看城市中心。资料图片

跟着考准考实的“指挥棒”,答好高质量发展“单科卷、综合卷、联考卷”

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江苏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有着“考准”“考实”的鲜明导向。

以2024年扬州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为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工业开票销售突破9000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数量达1228个……正是一个个“高于省均”“全省前列”“历史突破”,让扬州在“全省统考”中靓丽出列。

长城并非一日建成,成绩亦非一蹴而就。近年来,扬州强化目标导向,用好考核“指挥棒”,扛起发展“硬担当”,推动各地各单位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市长潘国强在多次会议上指出,要聚焦主要经济指标保完成,聚焦高质量考核指标争位次,聚焦全年目标任务抓冲刺。

以“准”与“实”为尺,以“争”与“抓”为笔,全市上下在高质量发展的“考场”上,答好了这三张“试卷”。

答好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单科卷”。全力策应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牢牢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61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以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为标识的科创企业矩阵,着力构建以专业园区为特色的创新载体布局,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综合卷”。项目化实施重点改革、国省试点、自主创新等年度改革“三张清单”,在公立医院改革、海绵城市建设、古城保护更新等方面打造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精准化落实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扶持、全过程服务等重点举措,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创新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市”。

答好积极融入国省重大战略的“联考卷”。聚焦生态大保护,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聚焦设施大联通,加快北沿江高铁、扬泰国际机场二期、宁扬城际、江淮区域枢纽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扬州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吸引力集聚力。聚焦产业大合作,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重点城市,深度参与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建设,全方位开展园区共建、产业合作和创新协同……

瞄准以考促干的“风向标”,做优高质量发展“基础题、压轴题、上分题”

一年耕耘,一岁收获。

将时光拉回到一年前的4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4年工作推进会议,要求全市上下瞄准“全省Ⅱ类地区第一等次”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争一流、抓工作、促发展。

号角响起,三军齐动。一年来,在综合考核“风向标”引领驱动下,全市上下以考促干、实干争先,从产业体系、项目建设到营商环境,全面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题”“压轴题”“上分题”。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题”。2023年,全省新一轮制造业体系布局调整为“1650”,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围绕深化主导产业集群及新兴产业链培育,明确提出打造“613”产业体系。而今,“613”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率达九成左右,不断筑牢“冲刺工业过万亿”之基。

如今的扬州,一个个传统产业“发新芽”,一个个新兴产业“长成林”,一个个未来产业“快生根”。2024年,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邗江数控成形机床、高邮智慧照明等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达到2000亿级;航空航天产业加速起飞,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次第展开……

产业大船迎风破浪,离不开重大项目这块“压舱石”。扬州集中全力攻克项目建设这道“压轴题”:市领导领衔、包保推进重点招商项目,顶格领导、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各县(市、区)、园区和部门集中精兵强将,组成项目专班,建立“赛马”机制;聚焦链上总部型、龙头型、平台型产业项目及产业链核心关键项目,每年滚动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一批批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一个个产业链条增粗拉长,为扬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和项目是“硬功夫”,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上分题”。近年来,扬州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12年以“2号文件”发布营商环境任务清单。扬州以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聚焦改革创新与精准服务,在政策供给、政务服务、法治保障等六大领域推出系列举措,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数据显示,2024年,扬州市高质量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排名Ⅱ类地区前2的指标共有18个,其中排名第1位的指标有8个,营商环境质量等指标进位明显,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等指标一直保持领先优势。今年,扬州又提出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市”,更加注重用户思维、突出用户体验,全力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扛起勇挑大梁的“硬担当”,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打头阵、争进位、立新功

成绩见证努力,同样激励未来。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我们如何扛起“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扬州担当?新的一年,锚定“两个万亿”目标,我们如何更高质量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扬州人的答案是进一步坚持“稳”字为要、“干”字当头、“实”字打底,延续“争先”的实干之姿,聚起“决胜”的冲刺之势。

2024年,市发改委牵头承担6项省考指标,总分权重19分,实际得分16.8分,在Ⅱ类地区发改条线位列第1。市发改委主任陆安亚表示,今年将以归零的心态、满格的状态、奋进的姿态,以“保第一、争第一”实现争先进位,以“扬优势、抢先机”带动产业突围,以“打头阵、勇争先”锻造发改铁军。特别是要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统筹推进39个列省、18个省民资、55个列省服务业和603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

“创造新业绩,是对过去一年奋斗的最好致敬。”市科技局局长陈江伟表示,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主航道上,今年将持续跑好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其中,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基础研究项目50项,实施100项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挖掘100项场景需求、服务200家科技型企业、形成30项示范应用场景。

过去一年,扬州直面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创历史新高。“今年,我们将紧扣‘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税占比不低于80%’的目标,强化与税务部门联动,力争财政收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市财政局局长杨蓉表示。

“一线是最好的课堂,难题是最硬的考题。”市商务局局长车国华说,今年商务部门将推动各地聚焦专业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20个左右产业辨识度较高的专业产业园区。全力推动开发园区提质增效,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工业开票销售力争突破6500亿元。

在综合考核中,邗江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区委书记张新钢说,今年,邗江将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打头阵”、在城乡建管和基层治理上“勇争先”。其中,表现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上,今年计划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力促江扬、丰尚等企业开票过百亿元、扬杰过80亿元,罗思韦尔、联环和新霖飞等企业开票过50亿元,为全市“两个万亿”“三个名城”建设作出新贡献。

时光无言,奋斗有痕。

当前,全市上下正拿出“再立新功、再作贡献”的拼劲干劲,在“压力测试”中不变形,在“耐力长跑”中不泄气,在“实力竞技”中勇争先,一步步推动扬州继续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矩阵中干出新业绩、冲上新高度。

记者 周明涛 袁文生 一言 刘贺 嵇长青 邹平 石默然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