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丰县黄磜镇雪峒村佛手瓜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型机械平整土地,工人们紧张作业,沟渠与道路交织,佛手瓜产业园初具雏形。
岭南春色漫韶关
“百千万工程”绘新篇
在希望的田野上
智慧农机的轰鸣声唤醒沃土
特色产业集群拔节生长
农旅融合新业态舒展诗意图景……
韶关各地以创新为犁
耕出三产融合的产业新链
以生态为脉
织就富民强村的锦绣画卷
新丰雪峒村:千亩佛手瓜产业园崛起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新丰县黄磜镇雪峒村佛手瓜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型机械平整土地,工人们紧张作业,沟渠与道路交织,佛手瓜产业园初具雏形。
广东康展云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韩贵表示,在县、镇、村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计划将雪峒村打造成佛手瓜产业园,推广新丰县佛手瓜地理标志产品,并已与东莞大公司合作,计划将佛手瓜推向香港市场。目前,基地一期300亩土地正分地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种植,预计3月底前完成全部种植,二期1000亩土地也将于今年6月前全部打造完毕。
雪峒村党支部书记曾庆国介绍,佛手瓜项目盘活了村里的撂荒地,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租金收入,同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增收。此外,产业园还将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农旅融合项目,进一步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佛手瓜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成为雪峒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更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始兴:“科技范儿”十足 春耕备耕全面铺开
春耕时节,始兴县各地抢抓农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模式育秧,为春耕备耕按下“加速键”。
在沈所镇粤北兄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育秧基地,水稻育秧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嫩绿的秧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技术推广”模式,引进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提高育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降低农户风险。
韶关粤北兄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邱萍表示,集中育秧可提前十天完成培育,每亩节约成本20多元,受农户青睐。今年预计育秧3万多亩,亩产能达1000斤以上。
在美青农场的机械化种植基地,旋耕机、插秧机、无人驾驶播种机等现代农机具大显身手,展现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图景。美青农场依托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蔬菜种植业,今年率先在粤北地区推广无人机飞播水稻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
始兴县美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社国称,无人机飞播水稻可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每亩可增加产值200元以上。
南雄:“荷塘经济”激活三产融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春耕时节,南雄市帽子峰镇220亩莲藕泥鳅立体种养基地内,农户们正抢抓农时种植莲藕,为“一田双收”生态农业铺就底色。该镇依托气候温润、水质纯净的自然条件,创新探索“莲藕+泥鳅”立体种养模式,提高亩产,创造观光价值。
南雄市帽子峰镇220亩莲藕泥鳅立体种养基地。
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磊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王献武表示,当地山间闲置沼泽洼地成为天然藕塘,企业计划在规模达千亩时建设深加工基地,形成藕片、藕粉、即食藕制品等完整产业链。
今年,帽子峰镇整合四个村资源,联合发展莲藕种植产业,已种植莲藕200余亩,预计可为村集体创造经营性收入200多万元,并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副镇长谭礼清称,这方荷塘是探索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点,项目成功后将引导村集体扩大投资,鼓励村民参与种植。
农户们正抢抓农时种植莲藕。
同时,农文旅融合蓝图正在铺展,规划中的采藕文化节、泥鳅捕捞体验游等项目,将串联起旅游观光、农产品展销、农家乐消费等业态,真正实现“荷塘里种出好‘钱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翁源:食用菌丰收绘就春日“丰”景
春光正好,农事正忙。翁源龙仙镇中心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姬松茸如繁星般破土而出,撑起农户“致富伞”。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们穿梭菌垄间,熟练采摘成熟的姬松茸,基地一片繁忙。
基地负责人介绍,自2012年起便种植竹荪、草菇、姬松茸等食用菌,经验丰富,销售渠道稳定,产品销量良好。韶关仙邑菌业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张丽娟表示,目前姬松茸是采摘旺季,产品销往本地及珠三角,供不应求,因其种植环境较为原生态,肉质、口感俱佳。
龙仙镇中心村依托特色产业基础,加大培育力度,与种植户合作成立韶关仙邑菌业有限公司,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同时,借助省农科院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撑,提升食用菌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省农科院蔬菜所副所长、驻龙仙镇中心村第一书记丁晓敏表示,将依托专项资金实现技术转化,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并借助博士团队开发衍生产品,让食用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来源:韶关民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