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通缉名单,24个名字,19个内线,一个风声鹤唳的冬夜。2003年除夕前,新华社突然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消息一出,岛内哗然,香港食肆的老板都放下碗筷凑前收听。这年头,间谍故事好像只会出现在老电影里——可这回,主角却是真人实事,活在我们身边的那种。
一张通缉名单,24个名字,19个内线,一个风声鹤唳的冬夜。2003年除夕前,新华社突然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消息一出,岛内哗然,香港食肆的老板都放下碗筷凑前收听。这年头,间谍故事好像只会出现在老电影里——可这回,主角却是真人实事,活在我们身边的那种。
讲到这事儿,最早其实还是因为一个人嘴巴没管住。说来也讽刺,被抓的不是第一个开腔的人,风向最先被搅动的,是台湾领导人陈水扁的那场“自信”演讲。他越描越详细,越讲越得意,不仅让自家阵营暗暗捏汗,还让对岸的耳朵都立起来了。台湾间谍网被一锅端,不过起因竟是自家老大嘴巴太松。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咱们回头捋捋。有些人推杯换盏之间,算盘都打到千里之外了。2000年,陈水扁刚一上台,便摆出“去中国化”的路线。往后几年,岛上到处贴着“TAIWAN”的标签,护照正封面从“中国”改成“台”,字母也跟着被一再放大,恨不得全世界都记住“小岛新名片”。教科书里也动了刀,历史课本越改越薄,老一代读到的内容,孩子们一行也见不着了。更别说“金元外交”,小岛孤悬海上,有几个愿意教唆站队的“朋友”,都得花真金白银去供着。亏还是赚?恐怕只有岛内的财政人员最清楚。
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陈水扁出国“散钱”的架势。别的元首一出国拿的是公文包,他则像个暴发户,大包小包送项目、送现金,甚至直接帮“友邦”修马路、盖医院。明面上叫“加强邦交”,岛内却经常有人嘲笑他——“凯子外交”,“有钱没脑子的冤大头”;但没人想到,这样的窟窿一挖再挖,兜里本来就不满,时间长了还真有人起了异心。
时代的齿轮咔哒咔哒转着,紧张归紧张,有时候真相就是一句话的事。2003年冬天,陈水扁为了推动所谓的公投,台上大谈“对岸导弹威胁”,语气认真得仿佛里头有他祖宗的家底:“江西乐平有96枚导弹!”这消息一出,岛内外都炸了锅。怎么?大陆导弹部署信息,你这岛主怎么就门儿清?说到底,是谁在给他递话,消息又是哪来的?官方开始绞尽脑汁,不少人彻夜难眠,担心这下漏了底。
可惜,说漏嘴的人没发觉,听见话头的人却精神一震。大陆这边,安全机关马上对乐平加强监控。就像捕猎一样,早埋伏好的网收紧了。高国宁,就是在这个节点露了头。
高国宁,五十出头,湖北人,在江西乐平开店。说是商贩,生意营生,只是外人眼里那种不起眼人物。偏偏他这家小店的地脚怪得很,离军事基地不远,客流也说不清哪来的人多。陈水扁话音刚落,高老板的电话活跃起来,走动也开始频繁,生意却不见红火,反倒越发神秘。时间长了,总有好事之人留意到,尤其是在这种风声鹤唳的关口。
没几天,高国宁见了一位外来的台湾人——李运溥,南京来的那种生人。两个人会谈密密,语气里带着遮掩,若有所谋。安全人员的火眼金睛,这时候就发挥作用了。高国宁被请去“喝杯热茶”,聊着聊着,事情就翻了篇。李运溥这个名字,最后也浮出水面。
说起李运溥,故事可就长了。他是台湾军情局里头的骨干,上校衔,外派任务一堆堆。代号、分组、直属亲信,手底下的情报网铺展得像一张网。“天63364”其实就是李运溥苦心布下的棋局。有亲外甥、有老乡、有业务伙伴,干脆分好组,谁该查什么,谁负责递送情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李运溥其实藏得够深,光鲜亮丽的人皮底下,装着满肚子的算盘。他用南京的某咨询公司作掩护,行事极其隐蔽。听说每半年得往台北递交六十多条情报,别说还拿了奖金,连军情局都说他“绩效满分”。可惜天算不如人算,没想到自己多年经营的大网,被陈水扁脱口蹦出来的情报给引火烧身。
窝里的关系更复杂,高国宁是他得力干员,表面做买卖,实际两头通气。更多细节恐怕还藏在笔录里,我们只知道,李运溥落网那天,他的整个网络跟着轰然坍塌。高薪、奖章、荣誉,乃至外人艳羡的“海外补贴”,都成了镜花水月。
后来随着调查推进,这场风波像骨牌一样,一点点牵扯出来,抓到几十个人。不止是高国宁、李运溥,还有他的亲外甥、团队的各级成员。不是每个人都是职业间谍,大多数不过是借着“台商”身份打掩护,边做生意,边递情报。时代变了,但间谍的手法也跟着翻新——谁能想到,两岸经济交流越热络,情报战的水面下越是暗流涌动。
亲人之间的那点牵扯更耐人寻味。高国宁当初或许只是贪图点外快,初衷未必坚决,可入了行就没法回头。有人说,审讯时他低着头,自言自语:“怎么越做越深,反而越陷越难自拔?”李运溥倒是干脆,明知自己这回无路可逃,开口就全盘托出,把自己的人脉、渠道一股脑抖落了出来。他们的人生从此改写,家属里传来冷暖两面,有人骂娘,有人唏嘘,有人彻夜不眠找关系。谁能想到,台上风光的人物一句话,台下的人生全给搅黄了。
消息传回台湾,媒体哗然、政客跳脚,陈水扁自己也心知肚明,越解释越穿帮,民众舆论很快炸开锅。有官员跳出来责问:“是不是为了选举造势,连自家情报网络都搭进去?”你可以想见海基会那段时间的忙乱,家属问东问西,台北官员几次三返推脱,当事人生命安全都掷到一旁了。其实,不论立场,伤的终究是人心。
谁也没法否认,两岸间谍故事从未断过。几十年前是暗杀、爆炸,后来是秘密潜伏、渗透交流。时代推着人往前跑,如今的“台商”,既是经济桥梁,也是谍报人眼里的黄金外衣。过去“边境特工”手段粗暴,现在则讲究躲进城市人流,打着商务旗号,交朋友、谈项目、喝酒叙旧——谁知道哪个是掏心窝子,哪个偷着递了消息?情报世界的水越搅越浑,没人能全身而退。
而故事走到这步,倒像步入尾声。陈水扁那阵子的操弄,没把选票捞足,反把本来能藏很久的间谍网一锅端了。说到底,最该心痛的,是那些付出一切、却被当作选举道具的线人小卒。有老兵总结说,“这出戏唱不下去了,情报都成了笑柄。”台独的算盘打了一圈,最后只捞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条线还没彻底收住。2022年,大陆安全机关又一次雷霆出击,首次从法律层面追究相关责任。时间像一张筛网,谁还在执迷不悟,谁已经悬崖勒马?每个人心里,该有杆秤。
讲到这儿,我不禁要问,这世界复杂成这样,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安全”?有人为了家人,有人为理想,有人不过是随波逐流,也许哪天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就是下一个高国宁。历史的波涛浪里,谁不是小小的浮萍,只等风吹过水流,却再也回不了头。
来源:愉悦的风铃W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