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画幅相机拍下最动人的中国乡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5 09:49 3

摘要:深耕乡土,致力于挖掘并呈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在艺术创作、产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乡村美育实践等领域的不懈探索,力求传达最具现场感的故事、展现最具真实性的感受、分享最接地气的经验。本选题获得了清华大学2024年校园新媒体工作室支持计划的扶持,让我们一同见

编者按:

“沃野回响”系列报道,深耕乡土,致力于挖掘并呈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在艺术创作、产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乡村美育实践等领域的不懈探索,力求传达最具现场感的故事、展现最具真实性的感受、分享最接地气的经验。本选题获得了清华大学2024年校园新媒体工作室支持计划的扶持,让我们一同见证这些来自乡土深处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力量。本期报道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冯建国及其学生团队。

1999年,摄影师冯建国肩扛着底片片幅为8×10英寸的大画幅相机进藏了,在西藏昂仁县桑桑镇,他刚支起相机,村民们就紧紧围了上来,簇拥在这台比人还高的机器旁,感到十分好奇。冯建国将镜头对着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拍摄,村民们则饶有兴致地观看着,议论着。

1999年10月,冯建国在西藏昂仁县桑桑镇拍摄

按下快门是一瞬间的事儿,冯建国在这里拍摄的一张作品《高原的母亲和孩子们》,之后获得200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世界环境摄影比赛优秀奖。冯建国也从此与青藏高原结下不解之缘,此后连续10年他扛着心爱的大画幅相机,游走于这片广袤的高原大地上,这位热爱高原的“异乡人”成为了高原的“卓布”。

01 缘起高原,西部寻梦

“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每次看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那深沉而遥远的歌声总会在我的胸中久久萦绕: 跨过千层岭,爬过万道坡,谁见过水晶般的冰山,野马似的雪水河,冰山埋藏着珍宝,雪水灌溉着田禾,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放开喉咙好唱歌......

帕米尔高原自那时起便在我心中建树起一块圣地,是一个既遥远又令我神往的地方。当我第一次到新疆去采风时,便下决心到帕米尔去,体会一下跨过千层岭,爬过万道坡的心境。”对中国大西部的向往促使冯建国在求学期间,一次次跨越山海,去探寻帕米尔高原上的群山与湖泊、石头城的荒凉遗迹、库车大巴扎热闹的人群……为了能够精确传递摄影再现真实的力量,冯建国完全舍弃了普通小型相机的取景器抓拍,将全部精力投向了8×10英寸大画幅相机。冯建国《西部旅路》系列作品:高原的湖泊与雷云,帕米尔高原,新疆,1996年冯建国《西部旅路》系列作品:慕士塔格山,帕米尔高原,新疆,1996年大画幅相机沉重而操作复杂,一套装备30多公斤,然而在冯建国看来,大画幅摄影包含了宽阔的视域、精致的描写、细腻的影调层次,黑白摄影更是将现实的彩色世界单纯化,加强了视觉诉说力。

后来,西藏成为了他创作的新目的地。他全身心地融入高原雪域的生活和气氛之中,希望通过个体的面貌去表现处于大变革时代人的精神面貌。

冯建国从不刻意追求肖像的典型性,而是让人们自然地融入画面。他说:“不论拍摄什么题材,首先要喜欢和尊重拍摄对象。”大画幅相机不会过于靠近拍摄对象的身体,而是带有一种邀请的姿态,要让人们在镜头前更加放松和自在,能够呈现出最真实的状态,冯建国就这样和很多藏区百姓成为了朋友。冯建国《高原的力量》系列作品:普赤,26岁;落追,6个月;旦增,12岁。

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2007年7月

02雪山纯净,心地澄明

1999年到2010年,冯建国和他的创作团队13次进入西藏拍摄。

他们感受到多彩而真实的西藏:罗布林卡的传统藏戏表演;阿里地区神山圣湖的清远肃穆;扎达县鬼斧神工恢弘的土林奇观;狮泉河黄昏落日中,放羊的姑娘赶着羊群归来,整个山谷里回荡着她清亮而悠长的歌声;甘南部落的百姓在一年一度的“亮宝节”换上华丽的盛装巡游;林芝地区原始森林挂满了繁茂松萝的树梢上,映照着太阳雨中的绚丽彩虹……

2005年7月,冯建国在西藏拉萨八廓街拍摄

《高原的力量》系列作品:索朗白珍,66岁,西藏拉萨市,2007年8月

2009年10月,冯建国在西藏林芝地区拍摄南迦巴瓦峰

冯建国《西部旅路》系列作品:盛装的妇女,普兰县,阿里地区,2003年

2004年8月,冯建国在西藏阿里地区拍摄古格王朝遗址壁画

2007年7月,冯建国在西藏阿里地区拍摄古格王朝遗址

2009年,冯建国拍摄团队去西藏那曲一个偏僻的村庄拍摄。车前行了一整天,不觉中天色渐暗,当地昼夜温差接近二十度,他们始终找不到那个村庄,心中不禁开始有些恐慌。幸好遇到路边有两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热心地为冯建国他们带路。于是,汽车在弯弯曲曲的荒原土路上颠沛夜行,跨越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在寒冷刺骨的黑夜里,骑摩托车的两个青年,引领着冯建国一行又走了近两个小时,方才赶到了那个边陲村落。到达村长家后,村长家人像对待亲人一样为冯建国一行人煮了面条,家中没有多余的房间,而且唯有客厅的房间有火炉用牛粪烧火取暖,冯建国和村长的爷爷挤在同一个沙发上前后脚睡。夜里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村长叫来了家人和附近村民一起拍照。拍摄中高原的大雪再次降临,让这些照片显得分外珍贵。

2009年10月在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雪中拍摄村民一家

冯建国《高原的力量》系列作品:阿措(左),20岁;卓玛拉措(中),18岁;拉茸迪几(右),16岁,云南省香格里拉县,2009年10月

拍摄香格里拉的小姑娘时,冯建国了解到她们平时很少穿华丽的传统服装,只有在盛大的典礼时才会穿上,特别为她们拍摄了肖像照,记录下她们16岁、18岁、20岁的青春模样。

摄影镜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超越纪实,记录一切事物的内在本真。冯建国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就是发现、记录和传播,然后悄然退出,默默保留心中的敬仰和祝福。

03行者无疆,沃野群响

越过了城镇再向渺无人迹的高原深处,开上整整一天又一天的车程,冯建国和他的创作团队常常这样驰骋在漫无边际的青藏高原。有时也会在高原反应的缺氧头痛中,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失眠中期盼着新一天的黎明。

2002年8月16日,冯建国在冈仁波齐用8X10大画幅相机拍摄

摄人心魄的精彩相片背后,这是冯建国在高原创作的艰辛日常。冯建国的心态相当乐观,更保持着一份从年轻时延续至今的念想:“做自己喜爱的事,并成就为工作与事业,同时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他记录下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非名人。他走遍了藏区,只为捕捉不同地方老百姓的真实面貌,忠实地记录那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很多学生继承了这样的创作理念和情怀,走向沃野,将镜头瞄准大地乡土。

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王伟是冯建国老师指导的2016级硕士研究生他将镜头对准敖鲁古雅地区鄂温克驯鹿部落拍摄,他选择使用了大画幅相机和古典湿版工艺技法来表现,使影像与鄂温克民族的厚重历史传统产生了一种时空重叠。他多次奔赴敖鲁古雅,用真诚和实际行动逐渐获得了族人的信任。面对极具存在感的大画幅相机,被摄对象要真正放下心防、愿意配合,才能成就一张自然而完美的肖像照片。这个主题题创作入选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并获第三届、第五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金收藏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他的创作成果2023年出版了著作《中国唯一的驯鹿部落》。

王伟作品:《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敖鲁古雅》,玛力亚·索(生于1921年)

另一位学生王适然的家乡在四川,2008年汶川地震适逢他远在上海读大二。"我仿佛逃脱了这场灾难,但我家乡的人们经历了这一切,"王适然说,"想要通过摄影关注来弥补这份记忆和经验,在我生活的土地上做出一些贡献"

这场发生在家乡的灾难让他开始关注地震对受灾地区文化肌理的撕裂与重构,特别是对羌族的影响。2011年,王适然开始了一个系统性的摄影项目,关注羌族的传统村落生活。他精选了具有地理代表性的羌族聚居地,记录了他们典型的传统村落样貌、生活状态、人物形象以及饮食等多方面内容。

2019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导师冯建国的鼓励下,王适然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更为迫切的主题——羌族传统古建。为了系统保存这些濒危的文化遗产,王适然联系了四川阿坝州的文物管理局,获取了191处羌族古建筑的登记资料,然后一一前往实地拍摄记录。这个在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下进行的项目,最终于2023年完成,为羌族建筑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档案。

王适然作品:《远山的记忆:行将消失的羌族古建筑》

从小热爱传统文化的张樱瀚,将自己的艺术实践聚焦于黄土高原。"我的拍摄对象锁定在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我想拍摄黄土高原范围内古代和当代的人造景观,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在创作媒介上,张樱瀚选择了大画幅相机和彩色胶片。传统胶片的颗粒介质是连续性信息,在视觉上会给人带来更加凝重、深厚的氛围感。

张樱瀚认为,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沉寂又深厚,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年轮,创作中,她希望在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时,呈现出平静地观与望的态度,并且单幅照片画面呈现的信息量大,她采用接片手法,力求呈现出舒展而有诗意的地平线。

沃野的风景不止一种,冯建国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跨越艺术表达中容易纠葛的小我情结,尽量开豁视野与胸怀。冯建国和他的学生们,选择了中国乡土的不同侧面,跨过千山万水,去遇见不同的自然、历史、文明的沃野。

策划|朱滢 李一诺

访谈|朱滢 宋涵超

撰稿|王于歌 朱滢

图片提供|冯建国教授及学生团队

编辑|罗雪辉 李一诺 陈洁

审核|王晓昕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