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深处的“地下银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0:22 2

摘要: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这片地面之下,隐匿着众多独特的引水渠道,它们如同深藏在地下的“银河”,将生命之水输送到这片干旱的土地,这便是坎儿井。坎儿井不像地表河流那样汹涌澎湃,却以暗流的方式,千年如一日,默默哺育着这片干旱的土地。2024年9月,坎儿井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

荒漠深处的“地下银河”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这片地面之下,隐匿着众多独特的引水渠道,它们如同深藏在地下的“银河”,将生命之水输送到这片干旱的土地,这便是坎儿井。坎儿井不像地表河流那样汹涌澎湃,却以暗流的方式,千年如一日,默默哺育着这片干旱的土地。2024年9月,坎儿井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水。

坎儿井出水口 图片源自新疆日报

两千多年前,生活在新疆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开凿地下引水渠道。《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宛王城中无井,皆汲城外流水,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这里的“秦人”并非指秦国子民,而是对中原人的称呼。当他们在宛城被围的危急时刻,运用中原的“井渠法”把水引入城内。

“井渠法”代表工程龙首渠工程

坎儿井的智慧,源自一种“与天共生”的节水哲学。吐鲁番盆地地处天山脚下,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却很大,地面径流匮乏。但每到春夏时节,天山上的冰川与积雪就会融化,形成水流汇聚起来,给这片干旱的土地带来珍贵的水资源。而坎儿井通过地下暗渠输水,避免了阳光直射,极大地减少了蒸发损耗,使珍贵的天山雪水得以高效地用于生活与灌溉。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三部分巧妙构成,整套系统几乎全部藏于地下。它不依赖动力,仅凭自然坡度便将天山雪水引至绿洲,极大减少了水分蒸发,完美应对吐鲁番极端干旱与高温的气候。这种设计,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极限利用的深刻洞察。

暗渠 图片源自新疆日报

从汉代“井渠法”西传,到维吾尔族人民世代维修改造,坎儿井的形成是多元文化交融和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但奠定了吐鲁番绿洲农业的基础,滋养出驰名中外的葡萄和甜瓜,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的聚落形态和社区文化。人们依井而居、因水成村,形成了独特的水分配和管理制度,延续着人、水、土地之间古老的契约。

吐鲁番的维吾尔族姑娘在坎儿井取水 图片源自中国民族网

而坎儿井的当代价值,远超出“遗产”二字。它所体现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的水利设计理念,与当今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高度契合。在全世界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今天,坎儿井依然以其超越时代的工程智慧,告诉我们该如何尊重水、善用水、守护水。

坎儿井静默于地下,却轰鸣于历史。它输送的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一种深邃的文明态度。愿这条“地下银河”,永远流淌。

审核丨樊弋滋

监制丨轩玮

统筹丨罗景月

文案丨张诗剑

责编丨王子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 | 孟京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来源:中国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