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摄影术诞生之后,摄影无疑参与了历史变迁和事件进程的记录,与文字相比,这样的记录更为直观、形象,在细节方面更客观、更真实,后人能通过丰富的细节勾勒出某个事件或一个时代相对真实的状况。在战争中,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摄影发挥了见证历
视频制作|一 洲
封面: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1938年
CONTENTS
卷首语EDITOR'S NOTES
抗战中的影像力量
The Power of Images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Aggression
Text by Yang Lijun
摄影术诞生之后,摄影无疑参与了历史变迁和事件进程的记录,与文字相比,这样的记录更为直观、形象,在细节方面更客观、更真实,后人能通过丰富的细节勾勒出某个事件或一个时代相对真实的状况。在战争中,尤其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摄影发挥了见证历史、记录战争、宣传正义的重要作用。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进入全面抗战,再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的十四年间,中国这片古老大地燃烧着熊熊战火,暴行、杀戮肆虐,摄影在民族觉醒、民族力量凝聚,全方位抵御日寇的过程中,像武器一样参与抗战,打好了重要的宣传战,大大鼓舞了士气,让军队、老百姓以及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的真相和人民英勇无畏的坚强抵抗,是士兵们珍贵的精神食粮和生动的教育材料,鼓舞一大批进步青年坚定抗战信念,参加革命,又使得国际社会通过图片报道加深对中国抗战的认识,进而通过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摄影无疑是抗战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枪炮与相机共存的战场上,摄影所留存下的图像,见证了血与火的历史,保存了珍贵的集体记忆,也参与了后来的国家视觉形象建构。
当时的西方社会对这场东亚大陆艰苦卓绝的战争缺乏直观了解,各大主流媒体或通讯社,如美国《生活》杂志、美联社、合众社等纷纷派出自己的战地摄影记者记录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抗争。从留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台儿庄的生死鏖战、武汉大轰炸的入骨悲痛、花园口炸堤后的满目疮痍,也可以看到中国军人不屈的脊梁和勇于抗战的决心。这些西方摄影记者秉持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以一种尽可能客观、平实的态度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尽量专注于眼前事实,不加以个人情感和个人主观意志,不掺杂政治动机。当残酷的事实本身呈现在读者面前,反而能激起普遍的情感反应,这些摄影为在西方世界宣传中国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期间大部分留存到现在的影像作品由中国随军摄影师完成。拍摄内容涵盖行军作战、休养生息、敌后建设、乡村和城市景观、士兵军官肖像等方方面面,战争的酷烈、日军的凶残、抗战的英勇、人民的苦难都能在摄影画面中看到。与西方摄影记者中立、客观态度不同的是,中国摄影人在拍摄时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许多战斗在一线,既是战士,又是记者。他们拿起相机的目的就是把摄影当作武器。沙飞提出的“摄影武器论”是当时中国纪实摄影的最大亮色。抗战期间,许多优秀的摄影工作者都是“摄影武器论”的有力践行者,沙飞之外,石少华、吴印咸、郑景康、徐肖冰等一大批摄影师都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摄影为抗战服务的精神。
丰富的抗战摄影作品,构成了一部珍贵、生动、具体的抗战影像史。通过这些照片,我们能够溯回民族的记忆深处,解读其中遗留的历史细节,从而抵达历史的真实。影像所铭刻的历史就在此刻,就在当下。
专题
FEATURES
烽火中的影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瞬间·永恒:抗日战争经典摄影作品的历史回响
文/樊航利
西方摄影记者视角下的抗日战争
文/黄亮
由个体身份走向社会属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抗战少年影像
文/霍超
从造美到救亡
——20世纪30年代《良友》所刊儿童影像
文/刘新宇
寻找沙飞
文并摄影/杨宗哲
年度中国摄影家
CHINES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深耕属于自己的“平遥”
——访策展人、摄影家张国田
摄影/张国田嘉宾/王庆松舒阳
采访/阳丽君樊航利
世界窗
WINDOW OF THE WORLD
日常的异想碎片
——访印度摄影师瑟米尔·陶迪
摄影/[印度] 瑟米尔·陶迪采访、翻译/韩鹭
青年十问
TEN QUESTIONNAIRES ON YOUNG PHOTOGRAPHERS
穿越技术世界的“空气墙”
——访青年摄影师陈浩
摄影/陈浩采访/邢树宜
静观
GAZE
承德避暑山庄纪
文并摄影/董利国
特稿
SPECIAL FEATURE
首届“大美沽源”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入选作品
艺苑
灼灼其华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选登
会员佳作
环球摄影新闻
环球摄影新闻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