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人想着不要那么远,找城市周边一个空气清新,有鸟声和虫鸣,阳光和雨后都能成景的小房子,就足够了。
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
有人觉得去大理,去苍山脚下,洱海边租一个小院子,一日三餐烟火寻常就是向往的生活。
有人觉得去巴厘岛,在海边能看日出,也能看日落,还能伴着海浪入眠也是向往的生活。
还有人想着不要那么远,找城市周边一个空气清新,有鸟声和虫鸣,阳光和雨后都能成景的小房子,就足够了。
停!这三者是不是都很熟悉?是不是都是你日常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你营销号上看到的?都是你从抖音里看到的“美好”的样子?
再仔细想一想,如果你不是你呢?如果营销号背后的人换一批呢?
如果把你换成身在中东和乌克兰战乱下的普通人呢?
他们向往的生活可能就是你的日常。
如果把你换成九十年代的你,向往的生活就是城市钢铁丛林,就是白领办公楼里不用风吹日晒的日常。
同样的,如果营销号背后不是这群文人和知识分子,不是这么一群有“审美”的人,而是换成文学素养不高,美学也有自己理解的普通人。
然后让他们不受营销号影响,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想要的生活样子。
那么就很简单,要么极端一点——贼有钱或者贼有权,就像古代人人都羡慕皇帝的锦衣玉食、妻妾三千一样。
要么经济一点,实在一点,哪个地方冬暖夏凉,或者四季如春?哪个地方生活成本低?哪个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舒适?
这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向往的地方,舒适的地方,抛开营销的“意义感”和文艺青年向往情节后大部分人向往的生活。
你会说,苍山下洱海边不好吗?当然好,但是这个好不是一开始就好的。
一个地方,想要让过惯了现代生活的我们感到舒适,背后是需要很大的运营成本的。
苍山下洱海边的民宿,淡季的确一个月都只要千把块钱,但是旺季需要上千。
一年分担了以后的成本,才是真实成本,我们向往的生活,并不是“原生态”本身,而是能从五星级的服务下,感受原生态。
一旦那个原生态的厕所给你改成旱厕,然后洗澡的水时冷时热,你就从文艺的远方,变成给差评的游客了。
先是有一类人,比如二十年前的流浪者们,那一群文艺青年是各种古镇和民俗文化最早的支持群体,也是他们用远方、姑娘和流浪包装成梦想,把这些地方捧火了。
从此各大资本和玩家进来,基础设施上来,我们这群普通人才消费得起所谓的远方。
我们才能用几百块,去那边感受和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水平,还能感受到诗和远方。
否则你看看欧洲王室们他们独家的私人小岛度假地区,那地方真正为他们家族定制服务,一年的运营成本那就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
那是真正的老百姓羡慕的皇帝生活。
所以,我觉得现在网上向往的那些生活,本质上依然是20年前那一群流浪者们,文艺青年们,知识分子们自己的向往。
他们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更多的发声口,有了更多的传播路径,于是这些“向往”的故事来到了我们普通人的面前。
而大部分普通人,在办公室待久了,对于已经腻歪了的地方,逃离才是最大的需求。
世界那么大,他们只想出门,至于去哪里?其实他们也不知道。
只要不是这个熟悉的地方,哪里都可以,刚好自媒体上那么多的视频和文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不用选择”的快捷选项而已。
至于每个人真正想要的远方,想去的地方,你向往的生活,我觉得依据你自己的收入水平、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当下的诉求和未来的期盼都有关系。
肯定人人都不一样,如果都一样,那肯定是“一样”的选择他们的霸权,或者是阴谋!
现在,在想一遍,你还想去苍山洱海么?
来源:与作家丁玲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