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取代中年人成为最不幸福的群体;“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18:31 2

摘要:美国 SpaceX 公司重型运载火箭“星舰” 8月 26日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十次试飞。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均在预定海域溅落。 SpaceX 后续 确认,此次试飞“实现了所有核心目标” 。

多次受挫后,“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美国 SpaceX 公司重型运载火箭“星舰” 8月 26日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十次试飞。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均在预定海域溅落。 SpaceX 后续 确认,此次试飞“实现了所有核心目标” 。

此前,“星舰”已经进行了九次试飞,其中五次失败, 英国 《卫报》 称其 “失败次数超过成功次数,且今年前三次试飞均以爆炸告终,残骸散落至加勒比海区域”。 本次试飞也因地面系统故障和天气原因两度推迟,可谓一波三折。

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中部时间26日18时30分许 (北京时间27日7时30分许) ,“星舰”从发射基地升空。两分多钟后,火箭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和第二级飞船成功分离。助推器随后完成返航燃烧,并在预定海域实现受控溅落。在最后着陆燃烧阶段,助推器主动关闭了三台中心发动机中的一台,由备用发动机完成着陆燃烧,以验证发动机故障冗余方案。

飞船则实现了预期的亚轨道飞行,并部署了8颗“星链”模拟卫星。这是“星舰”首次在太空完成卫星部署模拟演练, 为未来的真实卫星部署积累经验。 据介绍,这也是 此次试飞 的 最大亮点之一。

此后,飞船的一台“猛禽”发动机完成在轨再点火测试。发射40多分钟后,飞船开始受控再入地球大气层,并 最终 在印度洋预定区域溅落。

SpaceX 称 ,在重返大气层阶段,“星舰”进行了多项针对耐热性的极限测试,包括有意拆除部分隔热瓦,对脆弱区域进行压力测试;应用多种金属隔热材料以测试保护飞船的替代材料;测试飞船配件的耐热性能和结构性能等。收集的数据将有助于优化飞船隔热系统,解决此前试飞中发现的问题。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本次试飞虽“近乎完美”,但仍暴露一些改进空间,比如“超级重型”助推器的33台发动机中有一台在上升阶段意外关闭,飞船再入阶段部分后襟翼被烧穿等。

不过《纽约时报》称,这次试飞至少暂时让批评“星舰”项目存在“严重工程缺陷”的人闭嘴,也让 SpaceX 和 NASA 都“松了一口气”,表明该项目正重回正轨。

孕期慎用 这种 止痛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止痛退烧药,且通常被认为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然而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孕妇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增加其子女患自闭症和多动症的风险。专家建议准妈妈们遵医嘱谨慎使用该药。此外,现有证据只能确认相关性,尚不能推断因果。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近日在 Environmental Health 上 发表论文说,他们分析了46项研究,涉及多个国家超过10万名参与者的数据,结果发现,妊娠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儿童出现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论文说,对乙酰氨基酚可穿越胎盘屏障,可能引发氧化应激、干扰激素平衡并引起干扰胎儿大脑发育的表观遗传变化,这可能是该药物与神经发育障碍关联的生物学机制。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尚未证实对乙酰氨基酚会直接导致神经发育障碍,但新发现强化了二者存在关联的证据,并引发了对当前临床实践的担忧。建议孕妇在医疗监督下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并限制用药时长。医学界也需加强研究,为孕妇探寻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研究人员同时警告,正在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孕妇也不应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擅自停药,因为未经治疗的疼痛或发热同样可能危害胎儿健康。 (新华社)

相关论文: https://eh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0-025-01208-0

高温催人老

《自然 · 气候变化》 8月25日 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多年反复暴露在热浪中或加速衰老,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农村居民和缺乏空调的人群。

热浪频率因气候变化而不断增加。尽管此前研究已证明了热浪对年龄相关疾病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对持续热浪的短期暴露。理解对高温的多年持续暴露,或能解释热浪对人类衰老的潜在长远影响。

郭萃和同事分析了中国台湾 24922 名平均生物学年龄 46.3 岁的成年人的数据,借此评估热浪会如何影响衰老。作者将年龄加速定义为生物学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并评估了其与热浪暴露的关联。经过分析 2008 至 2022年 的体检数据,作者发现累计热量暴露每增加一个四分位距——第三四分位数和第一四分位数的差异——相应的年龄加速就会增加 0.023-0.031 年。此外,该研究还显示,尽管受试者似乎在 15 年里逐渐适应了热浪环境,但对健康的有害影响并未消失。郭萃和同事还发现体力工作者、农村居民、 空调配置不足群体的人们更容易受到热浪对衰老的影响。

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有必要制定能减少环境不平等并提升热浪耐受力的政策,尤其是在弱势群体中,从而引导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高效的医疗资源分配。作者指出,仍需对更多样化的人群开展进一步分析,且该研究并未包含户外停留时间、家庭环境或是空调使用习惯这类潜在相关变量。

相关论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 l es/s41558-025-02407-w

发光 植物靠 晒太阳 “充电”,成本仅10元

从散发绿光的蘑菇到闪烁蓝光的浮游生物,发光生物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如今,科学家正将这种光芒引入家养盆栽。

8月27日,研究人员在 Matter 发表论文,宣布研制出可通过日光 “ 充电 ” 的夜光多肉植物。通过注入发光化合物,这些植物能发出多种颜色的光芒,最亮时足以媲美小型夜灯。这种简易低成本技术有望为可持续的植物照明系统奠定基础。

“就像《阿凡达》世界中发光植物点亮整个生态系统的景象,我们希望用实验室现有材料将这种愿景变为现实。试想未来发光树木替代街灯的景象。”论文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的 刘淑婷 (音译) 表示。

研究人员向这些 植物注射 发光化合物 ,使其焕发光彩。 | Liu et al./Matter

发光植物的构想并非首创。以往研究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类似发光植物,但通常只能发出微弱的绿光,且制备方法复杂、成本高昂。

研究团队摒弃了通过基因改造诱导细胞发光的传统路径,转而采用余辉磷光颗粒——这种材料与夜光玩具中的发光物质类似,能够吸收光能并缓慢释放。

为使颗粒物能穿透叶片组织,研究人员必须精确控制其尺寸: 纳米级的小尺寸颗粒虽易于在植物体内传输,但发光强度不足,大尺寸颗粒虽亮度更高,却难以深入植物内部。 最终确定的7微米直径, 大致 相当于红细胞的宽度。

研究团队随后将磷光颗粒注入多种植物体内,包括多肉植物以及黄金葛、小白菜等非多肉植物。结果发现,多肉植物产生的光芒最为强烈,这得益于其叶片内部狭窄、均匀且分布规则的通道结构,能更有效地分散颗粒物质。这些经过改造的植物在接触日光或室内LED光数分钟后,最长可持续发光两小时。

微小 磷光颗粒 在多肉植物叶片中扩散的过程。 | Liu et al./Matter

“这确实出乎意料。磷光颗粒仅需数秒就能完成扩散,使整片多肉叶片均匀发光。” 刘淑婷 表示。她最初认为具有疏松组织结构的植物表现会更佳。

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磷光剂,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能发出绿、红、蓝等多种颜色的发光植物。他们甚至用56株多肉植物打造出一面发光植物墙,其亮度足以照亮周边物体。每株植物的制备耗时约10分钟,成本仅需10元人民币 ( 不包含人 工费用 ) 。

研究团队仍在探究相关材料对植物的长期安全性。即便发光强度会随时间衰减,该技术仍有望为小径、花园或室内装饰的低照度照明提供可持续替代方案。团队目前正探索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多肉植物之外的其他品种。

相关论文: http://dx.doi.org/10.1016/j.matt.2025.102370

太阳能 电池 装到太空,可行吗?

8月21日发表在 Joule 的一项研究 中 ,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深入评估了 太空太阳能技术 的应用前景 ,认为 如果这些技术发展成熟并大规模部署,将 有望使欧洲对地面风电和太阳能的需求减少80% 。

太空太阳能电池板能够持续不断地收集太阳能,而不像地面系统只能在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电。研究人员利用能源模型估算,到2050年,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可把欧洲电网系统的总成本降低7%~15%。不过,这些数字的前提是美国 航空航天 局 (NASA) 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满足欧洲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在太空中,你可以把太阳能板始终对准太阳,这意味着发电几乎可以不间断,而不像地面那样受昼夜交替限制。”论文通讯作者、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工程师何炜 (音译) 表示,“此外,太空中的太阳辐射强度也高于地球表面。”

将太阳能板送入太空的想法最初于1968年被提出, 它 的工作原理与通信卫星类似:太阳能板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通过自身旋转始终正对太阳,能以最佳角度接收阳光;随后,收集到的能量将以微波形式传输到地面的接收站,再转换成电能,并接入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

为了检验太空太阳能板能否助力欧洲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研究团队采用了2050年欧洲电网模型。他们首先估算了NASA提出的两种设计方案——创新型定日镜群与成熟平面阵列——的年化成本和能量捕获潜力。其中,定日镜方案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拥有全天候持续捕获太阳能的更高潜能;而结构更简单的平面阵列技术成熟度更高,却只能在大约60%的时间内捕获太阳能,即便如此,其有效发电时间占比仍远高于常规地面太阳能板的15%~30%。

随后,研究人员对比了有与没有太空太阳能板的情景,以检验该技术能否在欧洲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或竞争。结果显示,在所有情景中,平面阵列方案的经济性均不及地面可再生能源;但根据NASA的性能与成本预测,到2050年,定日镜方案将优于风电和太阳能。

总体而言,模型估算,采用定日镜方案可将欧洲电网总系统成本降低7%~15%,取代高达80%的风电与地面太阳能,并将电池用量削减逾70%;不过,在某些地区的冬季月 份,氢能储存仍将不可或缺。

要实现成本效益,团队估算该定日镜设计的年均成本需降至2050年地球太阳能电池板预估成本的14倍左右,而平面阵列则在约9倍时即可具备经济性。

“目前,太空太阳能板的成本比上述盈亏平衡点高出1~2个数量级。”何炜指出。

尽管效率较低,研究人员仍建议同步推进平面阵列方案,因为它技术成熟度更高,可在更短时间内用于验证并进一步发展太空太阳能板概念。

“我们主张采取一种统筹开发策略,将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以获得更优的整体性能。”何炜说,“通过首先聚焦更成熟的平面阵列设计方案,我们既能展示验证并完善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又能同步加快对可实现更持续发电方案的后续研发。”

研究人员指出,在太空太阳能真正落地之前,仍有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尤其是无线能量传输的大规模测试必不可少,还必须进一步实现器件在轨机器人自主组装等关键进步。

“未来,我还希望探讨太空太阳能板可能面临的风险,例如轨道碎片和系统老化,并寻找降低这些风险的途径。”何炜说。

相关论文: http://dx.doi.org/10.1016/j.joule.2025.102074

你的基金申请,AI来审

你能想象AI从浩如烟海的论文中“慧眼识珠”,成为研究人员的“伯乐”吗? 事实上 , 许多 大学 和 公共资助机构都在 认真 考虑 利用 AI 筛选资助申请, 识别具有潜力的突破性研究 。

今年三月, 英国 爱丁堡大学的有机化学家Joanna Sadler收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电子邮件 , 承诺为她提供3.5万英镑的科研经费,且“不附带任何条件”。 这份“惊喜”来自一个名为“气候解决方案催化剂” (CSC) 的项目,该项目 借助 AI 工具 来 发掘 并资助有前景的 气候相关研究。

CSC项目于2024年启动,其AI工具 基于 ChatGPT 开发。 为了教会ChatGPT如何“慧眼识珠”,研究 人 员给它设定了详细的规则,并提供“学习材料” 。 其中既有 提出了具体、可行 产业 方案的“正面教材” ,也有仅仅 停留在理论层面 、难以落地的“反面案例” 。

随后,CSC团队利用该模型 检索 了自2010年以来英国研究人员发表的10000份研究摘要 , 筛选出160篇符合标准的论文。经过一个评审小组的人工判断 , Sadler 和其他两位研究人员 最终 获得了这笔资助。 事实上, CSC团队是将 AI 用作一个“大型过滤器”, 在成千上万的论文中进行筛选, 再 由人类 来 做最终决定。

一些研究者认为,AI介入 科研资助 可能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西北大学的王大顺 (Dashun Wang) 表示 ,如果能够训练 AI 来发现“ 被埋没 在象牙塔内的创新”,它将能克服 人类专家在性别、种族等方面的 偏见。

此外, AI 还会带来效率优势。 上个月,美国科学家联合会 (FAS) 呼吁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 牵头并 监督一 个 跨机构 项目 ,利用 AI 分析资助申请。FAS写道, 联邦政府每年资助约10万个研究项目。 就算 每个项目花费10分钟, 人工 审查一年内所有获资助的项目相当于一 名 全职员工八年多的工作量。 自动化的AI 工具 无疑 能 节约大量时间。

不过 也有 人担心 这 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英国 帝国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Ramana Nanda 说 ,研究表明,当风险投资公司 借助AI 决策时,他们倾向 仅仅 仿效 过去成功的 案例—— “ 而这 在 创新 领域往往会失灵 ”。

公共资助机构 对此 持谨慎态度。202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禁止在资助评审过程中使用 AI 工具,部分原因是担心研究提案的 保密信息泄露 。 去年,英国最大的科学资助机构英国研究与创新署 (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同样禁止评审人员使用生成式 AI 。

英国 Nesta 基金会的 George Richardson 说 ,目前尚不清楚 AI 最终 在 评审 研究 方面 会有多大用处。“我们需要对这类工具进行更多测试……了解它们 的利弊 。” CSC 研究员 César Quilodrán Casas 表示,无论 AI 表现得多么出色, 它 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判断。“ AI 主要 是 起加速作用 。 ”

年轻人 取代 中年人 成为 最不 幸福 的群体

以往研究认为, 人们的 焦虑 和压力 通常 在中年时期达到顶峰,而后逐渐下降 , 在 幸福感 更高的青年和老年时期之间形成了一座“不幸福驼峰”。但一项 覆盖全球44个国家、涉及数百万人的大规模研究 发现,这一 现象如今 已 在全球范围内消失。这并非 是因为 中年人幸福感提升,而是 因为 年轻一代 幸福感 急剧 下跌 —— 换言之,如今最不 幸福 的群体不再是中年人,而是年轻人。 相关论文8月27日发表于 PLOS One 。

研究人员 首先 分析了来自美国和英国的长期数据。其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从1993年到2024年间对超过1000万 美国 成年人的调查 显示, 自2014年以来 , 当代年轻人 特别是年轻女性 的绝望感和焦虑感显著升高。 25岁以下 年轻人 的 “ 绝望 ” ( despair ,指 过去30天 每天都心理状况不佳) 发生率 迅速上升, 18-24岁 女性 “绝望” 比例 从 2009年的 5.6% 增至 2023年的 9.3% , 男 性 相应 从 3.0% 增至 6.6% ,而 45岁以上群体 情况 基本不变。 因此 到2024年, 年轻人与中年人绝望程度的 相对水平发生逆转, 低 年龄段的绝望程度最高, 中、高 年龄段的绝望程度 依次降低 。

图源: Blanchflower et al., 2025, PLOS One, CC-BY 4.0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的普遍性,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全球心智” (Global Minds) 心理健康研究项目的数据。该项目在2020年至2025年间,收集了 全球 44个国家近200万人的心理健康数据。结果证实,“不 幸福 驼峰”的消失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上述现象的 原因尚不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些可能 的原因 ,包括 经济 大衰退对年轻人就业前景的长期影响、心理健康护理服务 投入 不足 、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以及社交媒体使用的增加。 但作者同时指出, 年轻人幸福感下滑 不能简单归咎于 新冠疫情 ,因为 上述趋势在疫情之前就已开始,疫情只是加剧了已有趋势。 一位审稿人 提出 , 当今年轻 一 代在住房获取与劳动力市场 中 面临更严苛的客观条件,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的 主观 期望发生变化,从而表现为幸福感下降。

来源:博识雅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