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教师不只是教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09:23 1

摘要:逃课、打架、顶撞老师、自伤……在北京市海淀某专门学校,很多学生入校前曾经都“有故事”, “到我们这里来的孩子都不太让人省心”,陆可对央视网记者说道。2018年春,作为一名普通师范生,陆可从一家互联网企业离职,转而入职该校做了一名中学老师。

原创 陈艳欣 央视网

逃课、打架、顶撞老师、自伤……在北京市海淀某专门学校,很多学生入校前曾经都“有故事”, “到我们这里来的孩子都不太让人省心”,陆可对央视网记者说道。2018年春,作为一名普通师范生,陆可从一家互联网企业离职,转而入职该校做了一名中学老师。

专门学校,多数是由原本的工读学校转化而来,专门接收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因此,该类学校往往采取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矫治、教育。(详见央视网往期文章《挽救罪错少年,亟需补上这个“专门”短板》)

对普通学校教师来说,班上有一个“刺头”就足够闹心。专门学校有这么多“特殊”学生,老师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陪伴

在这所学校,班主任董威常年带初一班级。据他介绍,在他从教的17年里,他10年前曾在夜店、酒吧、黑网吧等地找过学生,跨省追回逃学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孩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遇不到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该校初二、初三以及职高的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愿意安心在学校上学。反而是低年级的学生和刚进校的插班生教育难度比较大。

教室与办公室中间隔着玻璃,班主任可随时监督学生

大麻烦不少,小事故更多。

在这里,班主任办公室就在学生教室旁边,设有观察窗,学生上课有问题,班主任能及时干预处理;下课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运动、游戏,既陪伴着学生,也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班主任与学生都是“同吃、同住、同睡”。也正因为这种“24小时陪伴”,老师们往往被学生叫作“可姐”“康哥”“东哥”。

全校学生到操场上跑步,班主任陪跑

课间,两名学生在教室外的羽毛球场打球

陆可当班主任时,每周住校两天,整晚听学生们倾诉,有时还会搂着胆小的学生睡觉,对此她戏称,“熄灯了仍在工作”。

董威身材魁梧,看似粗犷的他在当班主任后,开始扫地、打饭、缝裤子……有孩子因为身体原因晚上会尿床,他得半夜起床把孩子叫去厕所。一次,他半夜醒来,惊慌地发现有学生站在自己床头不说话,以为有什么大事,一问才被告知:“擦鼻涕没纸了”。

班主任与学生同住在宿舍,中间隔着玻璃窗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老师们还得耐着性子“慢慢哄着教”。

在老师批评其他学生时,有学生悄悄地搂住老师

康时班上的“小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从5年级开始就跟着“社会大哥”抽烟、喝酒、打群架。初一插班进校后,屡屡顶撞老师,很快开始逃学。身为班主任,康时白天要冒雪家访,将其找回;夜晚,康时又要开车将突发疾病的他送去医院,一直折腾到凌晨。

此后,康时惊喜地发现小明不再逃课,对自己也不再抵触。可在某天列队时,小明又因发生口角试图跟自己动手,被周围一群老师拦了下来。

对此,康时能够接纳,比起在意小明的“反复”,他提到更多的是小明的变化,“(以前)我跟他战斗过,但现在(我)能叫(他)过来”。

善意

老师们发现,专门学校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更敏感,一点小小的善意,就可能触动、改变他们。

从教二十多年的汪岚,曾无意中选了学生小何做课代表。小何性格暴躁,有时会以收作业之名,故意撞其他学生。有一天,汪岚带着小何一起给学生们挑元旦礼物,返校后发现,小何“不跟同学起冲突了,原本不做笔记,后来也开始认真写了”。

她想,可能是因为小何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有的孩子越信任改变越大”。

不过,教育并没那么简单。

陆可记得,刚当班主任时,班上每天都有学生丢失笔、橡皮、牛奶、小卡片等小物件,两个月都没找到“作案人”,最后发现是学生“小奥”时,她有种被背叛的感觉,“很无奈,很无助”。

因为此前一段时间,陆可得知“小奥”跟父母关系很差,很是心疼小奥,考虑到自己尚未结婚,在好几个周末都把小奥带回家照顾,两个月来,“我从没怀疑过她”。

可老师总还是要保护学生。陆可没有公开此事,只是催着小奥偷偷把东西还回去,再跟家长汇报说,孩子已弥补了错误。

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人性的复杂被放大。比如,汪岚了解到,有学生讨厌一名班上同学,就偷偷把对方的牙刷弄脏,王岚感叹“这些孩子该怎么教呀?”

可她后来得知,这名学生也会在其他同学受欺负时,冲在最前面保护别人,又觉得这学生本质不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相信他们能变好,有这样的信念才有教下去的动力。”

这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正如陆可所说,“我们是班主任,又是任课老师、兄姐、父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陪伴者。”

挣扎

专门学校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有目共睹。据该校校长介绍,该校毕业生们几乎没有再触法、犯罪的。

但这背后更现实的问题是,老师们的回报与付出并不匹配。目前该专门学校教师拿着跟普通学校教师差不多的工资,却要面对更多的安全风险、超长工时、情绪过劳等诸多问题……“我们天天在教别人想爱却爱不起的孩子。”

对此,有人崩溃,有人离开。据该校校长介绍,目前学校教师中超过半数是 “70 后”,陆续面临退休问题。而新入职的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尤其是缺乏专门教育经验,如此一来,教师队伍很可能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

身材娇小的于志选择留下来,不到一米六的个头,让她看起来“镇不住学生”。可她总会想起,初中时候自认是“差生”的她,被支教老师选为课代表,还被告知“学习好与坏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她想“成为当初化学老师这样的人”,留下教这些孩子“(就像)拯救当初的我一样”;

在中学时代同样是“刺头”的康时,曾一次次翘课后被老师接回。如今,他试图用同样的耐心对待学生。听说跟自己打架的学生,背后会维护自己时,他想,“感觉自己不太需要细腻的情感,(但)感受到了还是挺美好的”;

教书十余年,董威迄今还会收到十多年前毕业学生发来的短信和聚餐邀请;还有学生在结婚前特意回学校看望他,“我觉得,做这工作,这样就值了”……

“育人”的成就固然美好,可有教师直言,“在专门学校做老师有时也会感觉到压力很大,面对更多挣扎、更多痛苦。”

比如,学生的成绩始终提不上去,对任课教师来说,“多少有一些遗憾”。汪岚回忆,自己的同届同学,在普通学校练出了一身教学本领,有人成了骨干教师,有人成了教育专家,还经常外出讲学,“(他们都)比我有成就,专业能力更强。但我做了能做的事情,很值得”。

如今面对越来越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陆可也觉得很无力,“就像一拳头打在棉花上,无法沟通,学生听不懂,也不愿意听。”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力量都是专门学校建设的一大问题。对此,该校校长呼吁,要建立专门教师专业化的培养机制,如在高等学校开设专门教育专业,还要从政策上对专门学校的教师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在职称评定比例、评优、评先等方面,大力拓展专门教师的发展空间。

正如挽救罪错少年,需要有专门办法,培养专门教育的教师,是不是也要有个“专门”的办法?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小何、陆可、汪岚、于志、董威、康时均为化名)

乙巳年

二月二十六

2025-03-25

监制:李绍飞

编辑、配图:陈艳欣

审校:天明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