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不止张叔,很多种植户都有个误区——玉米抽穗后就不用管了,反正籽粒已经“定型”。可事实恰恰相反,玉米灌浆期(抽穗后10天至成熟前)才是产量的“定盘星”,就像孕妇怀胎的最后三个月,胎儿长肉全靠这时候。
处暑刚过,田埂上的玉米穗子垂得沉甸甸的,叶片上的晨露折射着朝阳,像撒了一把碎银子。
老人们常说“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可昨天碰到村口张叔,他挠着后脑勺叹气:“我家玉米抽穗都半个月了,是不是该歇着等收了?再追肥会不会晚?”
其实不止张叔,很多种植户都有个误区——玉米抽穗后就不用管了,反正籽粒已经“定型”。可事实恰恰相反,玉米灌浆期(抽穗后10天至成熟前)才是产量的“定盘星”,就像孕妇怀胎的最后三个月,胎儿长肉全靠这时候。
二十四节气里,处暑是玉米灌浆的“时间密码”。农时规律早就把这个时期刻进了基因——此时气温转凉但日照充足,正好满足籽粒积累干物质的需求。从科学上讲,玉米灌浆期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的50%,吸收的氮素占1/2、磷素占1/3,籽粒里的淀粉、蛋白质都是这时候“攒”出来的。那些籽粒饱满的玉米,每一粒都藏着灌浆期的汗水。
东北的春玉米这会儿正处于灌浆盛期,8月中下旬的太阳还很毒,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得快,得保持土壤湿润度在70%-80%。要是连续三天没下雨,就得赶紧浇水,别等叶子卷了再浇——那时候根都渴得“张嘴”了。追肥也不能少,每亩追施10-15公斤尿素,顺着垄沟撒,别碰着叶子,不然会烧苗。
华北的夏玉米灌浆期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这时候容易遇到“秋旱”。早上看叶子尖儿发蔫,就得赶紧灌透水,最好用滴灌,既省水又不会让土壤板结。要是叶子发黄,说明缺肥了,用0.2%的磷酸二氢钾加1%的尿素溶液,装喷雾器对着叶子背面喷,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叶子就能变回深绿色。
长江以南的秋玉米刚进入灌浆期,9月上旬的雨水还很多,得注意排水。地里积水超过半天,根就会烂,籽粒会发霉。追肥要用高氮肥,比如尿素,每亩15公斤,撒在离根10厘米的地方,别碰着茎秆,不然会烧根。
去年村东头的王哥,提前半个月播种,结果灌浆期遇到35℃以上的高温,籽粒都没灌满,产量比别人少了四分之一。村西头的陈姐按农时播种,灌浆期每隔十天浇一次水,追了两次肥,玉米棒子比胳膊还粗,每粒都圆滚滚的,卖的时候收购商多给了一毛钱一斤。
还有隔壁李婶,去年嫌麻烦没浇水,结果玉米籽粒又小又瘪,煮的时候都煮不烂,孙子说“奶奶,这玉米像石头”。她后悔得直拍大腿:“早知道灌浆期这么重要,我就是挑水也得浇啊!”
其实玉米和人一样,小时候要吃饱,长大要吃好。灌浆期就是它的“青春期”,得把营养和水分跟上。你看那些籽粒饱满的玉米,每一粒都像小珍珠,那是灌浆期的阳光、雨水和肥料“熬”出来的。
处暑管玉米,灌浆定产量。别嫌麻烦,多去地里看看——叶子有没有黄,土壤有没有干,玉米螟有没有钻穗子。毕竟,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每一粒玉米都藏着丰收的希望。
现在正是玉米灌浆的关键期,赶紧去地里看看吧。说不定你的玉米正等着喝口水,吃口饭,好把籽粒长得圆滚滚的,给你个大大的惊喜。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