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赵掌柜老伴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清晨,他照例早早来到饭店,擦拭着那张他和老伴最爱坐的桌子。门外,雪花飘落,寒气逼人。
注明:本文情节存在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来吃碗热乎的吧,这天冷。"他招手道。
瘦骨嶙峋的老人低头看了看破旧的衣兜,摇摇头:"没带够钱。"
赵掌柜笑了,"不要钱,你帮我打扫下店里就行。"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推门走了进来:"真的可以吗?"
"当然,我叫赵明德,你呢?"
"张明,大家都叫我阿明。"老人轻声回答。
01
那是赵掌柜老伴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清晨,他照例早早来到饭店,擦拭着那张他和老伴最爱坐的桌子。门外,雪花飘落,寒气逼人。
正当他沉浸在思念中,店门前出现了一个瘦弱的身影。
那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厚重却破旧的棉袄,手里攥着几枚硬币,在门口来回踱步,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进来。
赵掌柜看了一会儿,走到门口:"大爷,进来暖和暖和吧。"
老人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些许尴尬:"我...我就看看。"
"外面这么冷,进来吃碗热乎的吧。"赵掌柜热情地说。
老人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几枚硬币:"恐怕不够..."
赵掌柜笑了:"今天我请客。"他把老人让进店内。
老人局促地坐下,小心翼翼地问:"真的可以吗?"
"当然,"赵掌柜转身走向厨房,"我叫赵明德,您贵姓?"
"我姓张,大家都叫我阿明。"老人的声音很轻,像是害怕惊扰了什么。
赵掌柜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阿明大爷,趁热吃吧。"
阿明接过碗,感激地点点头:"谢谢,谢谢你。"他小口小口地吃着,仿佛要把每一口都细细品味。
吃完饭,阿明站起来,主动拿起扫把:"我来帮你打扫吧,不能白吃你的。"
赵掌柜本想拒绝,但看到阿明执着的眼神,他点了点头:"好,那就麻烦你了。"
从那天起,阿明开始每天来赵家饭店吃饭。天不亮,他就背着破旧的麻袋,沿街捡拾废品。中午时分,风里来雨里去的老人准时出现在饭店门口,轻轻推门而入。
他总是点最便宜的盖浇饭,要么是土豆肉丝,要么是青椒肉丝,从不挑剔。
赵掌柜常常多给他加些肉,他也只是感激地笑笑,从不多要。
吃完后,他便默默拿起角落的扫把,开始打扫店里的卫生,擦桌子,扫地,有时还主动钻进后厨帮忙洗碗。
"阿明,休息会儿吧,"一次赵掌柜看他汗水浸透了衣背,心疼地劝道,"你年纪大了,别太累着。"
阿明停下手里的活,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没事,我身子骨硬朗着呢。干活舒坦,比闲着强。"说完,又埋头擦起了桌子。
起初一些常客对此感到疑惑。特别是王大爷,他每天都来喝早茶,是这条街上有名的"街坊通"。
"赵掌柜,你天天免费给这老头吃饭,不吃亏吗?"一天,王大爷趁阿明去后厨洗碗的空档,小声问道。
赵掌柜笑着摇摇头:"他帮我打扫店里,我给他口饭吃,互相帮助嘛。"
"可我看他吃得不少,"王大爷眯着眼睛说,"这年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啊。"
赵掌柜为阿明倒了杯热茶,轻声道:"王大爷,人活一世,图的不就是个心安嘛。他吃得安心,我给得舒心,这样挺好。"
王大爷摇摇头,不再多言。但几天后,他特意带了件自己的旧毛衣来,悄悄塞给了阿明。
"天冷了,添件衣服。"简单一句,道尽人间温情。
阿明愣了一下,眼眶微红,"谢谢,谢谢大爷。"他小心翼翼地接过毛衣,像接过什么珍宝。
02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明的身影成了赵家饭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街坊们见了他都会打招呼,有时还会给他留些干净的废品。阿明总是笑着道谢,从不耽误工作。
他不仅负责打扫卫生,还渐渐展示出对食材和烹饪的敏锐眼光。赵掌柜惊讶地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拾荒老人,对食物有着近乎专业的理解。
一天,赵掌柜正在处理一批新到的蔬菜,挑挑拣拣颇费工夫。阿明走过来,指着几根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黄瓜说:"这几根放到凉水里泡一下再切,会更脆。"
"真的吗?"赵掌柜将信将疑。
阿明点点头:"试试就知道了。以前我..."他突然停住,笑了笑,"以前学过一点。"
赵掌柜好奇地照做了,果然,做出来的凉拌黄瓜脆嫩多汁,入口清爽,顾客赞不绝口。
"这黄瓜怎么比以前更好吃了?"一位女顾客惊喜地问。
赵掌柜看了看一旁默默擦桌子的阿明,笑道:"老手艺,新做法。"
"阿明大爷,你懂得还挺多。"等客人走后,赵掌柜惊讶地说。
阿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年轻时候在饭馆打过工,学了点皮毛。"他低下头,像是不愿多谈过去。
赵掌柜没有追问,但从那以后,他开始更多地征求阿明的意见。
"今天的豆腐鲜不鲜?"
"这条鱼怎么做好吃?"
"辣椒是不是放多了点?"
阿明总能给出准确的建议。他知道豆腐按一按就能判断新鲜度,知道鱼要用什么火候蒸最鲜美,也知道不同菜式需要什么样的调味。
慢慢地阿明从单纯的打扫人员变成了赵掌柜的得力助手。他总能精确判断食材的新鲜程度,知道怎样的火候最适合煮什么菜,甚至能提出一些改良菜品的建议。
"糖醋排骨最后加点陈醋,会更开胃。"
"白灼虾别煮太久,七成熟就够了,这样吃起来弹牙。"
"做鱼香肉丝,豆瓣酱先炒出香味,才能提鲜。"
每一条建议都恰到好处,赵掌柜照做后,菜品口味确实更上一层楼。
"阿明,你这水平,当年一定不只是打工那么简单吧?"一次,赵掌柜忍不住问道。
阿明低头整理餐具,轻声道:"都是些陈年往事,不值一提。"
尽管阿明不愿多谈,但赵掌柜从他的举手投足间,看出了不一般的底蕴。那不是普通打工者能有的气质和见识。
一天晚上收工时,店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赵掌柜沏了壶好茶,递给阿明一杯:"阿明,你要不要考虑正式来我店里帮忙?我可以付你工资,不会太多,但总比捡垃圾强。"
阿明接过茶杯,捧在手心里暖着,许久才开口:"赵掌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他摇摇头,"我现在这样挺好,能吃上一日三餐,有地方可去,不想要什么工资。"
"可你年纪大了,总不能一直风吹日晒地捡垃圾啊。"赵掌柜诚恳地说。
阿明抿了一口茶,笑道:"习惯了。再说,我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
"那至少让我给你找个地方住吧,别再睡那个桥洞了。"赵掌柜关切地说,"店后面有间小屋,我收拾收拾,你住那里吧。"
阿明轻轻放下茶杯,眼神里有一丝固执:"不用,我习惯了。桥洞虽简陋,但也是我的家。"
看着阿明坚定的眼神,赵掌柜没再坚持。他了解这种宁愿保持尊严的心情。有些人,宁可艰苦,也不愿失去独立。
"好吧,不过天冷了,这件棉袄你拿着,"赵掌柜拿出一件厚实的棉衣,"我儿子的,他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放着也是放着。"
阿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接了过来:"谢谢,等天暖和了我还你。"
赵掌柜摆摆手:"别客气,咱们是朋友。"
03
转眼间阿明已经来赵家饭店快一年了。这天晚上,店里没什么客人,赵掌柜和阿明坐在角落里喝茶聊天。窗外,细雨绵绵,屋内,茶香氤氲。
"阿明,你以前是做什么的?"赵掌柜终于忍不住问出了这个憋了很久的问题。
阿明望着窗外的雨,沉默了一会儿。就在赵掌柜以为他不会回答时,他缓缓开口:"年轻时在上海开过小工厂,生产餐具。"
"餐具?难怪你对厨房这么熟悉。"赵掌柜恍然大悟。
阿明点点头:"那时候生意不错,有十几个工人。我们做的是高档瓷器餐具,讲究工艺和品质。"说到这,他眼中闪过一丝光彩,仿佛回到了那段辉煌的岁月。
"后来呢?"赵掌柜小心地问。
阿明的眼神暗了下来:"后来遇到市场变化,加上我看人不准,被合伙人骗了,工厂倒闭了。"
赵掌柜惊讶地看着他:"你竟然是老板出身?"
阿明苦笑着摇摇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工厂倒闭后,我欠了一身债,把房子车子都卖了还债。后来就流落到这座小城市,靠捡垃圾为生。"
"一落千丈啊。"赵掌柜感叹道。
阿明抿了口茶:"人生起起落落,正常。"简单一句,却看透世事沧桑。
"那你的家人呢?"赵掌柜小心翼翼地问,生怕触碰到什么伤心事。
果然,阿明的眼神立刻暗淡下来:"老伴十年前就走了,得了癌症。当时工厂刚起步,资金周转困难,没能及时给她最好的治疗..."他的声音哽咽了。
"我们没有孩子,她走后,我就一个人了。"阿明低头看着茶杯,仿佛要从茶水中看出什么。
赵掌柜拍了拍阿明的肩膀:"我懂那种痛。我老伴走得也早,就留下我一个人守着这家祖传的饭店。"
阿明抬头看了看赵掌柜:"你有儿子,还是幸运的。"
赵掌柜苦笑:"儿子在大城市有自己的生活,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这饭店传了三代,到我这儿可能就断了。"
两个失去挚爱的老人在灯光下默默对坐。那是同病相怜者的默契,也是晚年孤独中找到知己的欣慰。
春去秋来,四季轮转,岁月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
赵掌柜的年纪大了,鬓角的白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也深了几分。他的身体也不如从前那般硬朗,常常觉得腰酸背痛,爬楼梯时也会喘息不止。
"阿明,你帮我拿下那盒高处的调料。"赵掌柜指着货架顶层,无奈地说道。
阿明麻利地取下调料盒,关切地问:"赵掌柜,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脸色不太好。"
赵掌柜摆摆手:"老了,不中用了。以前能搬动的东西,现在都觉得吃力。"
阿明递过一杯热茶:"别太操劳,有些活我来干就行。"
赵掌柜笑着接过茶杯:"有你帮忙,我轻松多了。"
一个特别寒冷的早晨,赵掌柜起床时就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他勉强撑到店里,脸色苍白如纸。
"赵掌柜,你怎么了?"阿明一进门就发现了异常。
"没事,可能是有点感冒。"赵掌柜勉强笑了笑,却突然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阿明连忙扶住他:"你发烧了!"他摸了摸赵掌柜的额头,滚烫得吓人。
"休息一下就好,开店的时间到了。"赵掌柜挣扎着要站起来。
阿明坚决地摇头:"你这样不行,必须去医院。"
赵掌柜还想坚持,话没说完就昏了过去。阿明吓得手足无措,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救护车呼啸而来,医护人员迅速将赵掌柜送往医院。
"肺炎引发的高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医生检查后严肃地说。
阿明在一旁担忧地问:"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医生安慰道:"及时送来的,不会有大问题。但他年纪大了,恢复需要时间。"
赵掌柜被安排在病房里打点滴,阿明守在床边,看着老人苍白的面容,心里一阵酸楚。
"阿明,店里怎么办?"赵掌柜迷迷糊糊地问。
阿明拍拍他的手:"别担心,我来照顾。你安心养病。"
04
说完,阿明匆匆赶回饭店。到店时已是中午,几位常客正在门外等候。
"赵掌柜呢?怎么还不开门?"王大爷疑惑地问。
阿明简单解释了情况,立刻决定:"今天我来开店,请大家稍等片刻。"
他迅速清理卫生,准备灶台,开始一天的营业。虽然赵掌柜不在,但阿明早已熟悉店里的一切运作。他按照记忆中的配方烹饪菜肴,尽力保持原汁原味。
"阿明,这红烧肉味道居然和赵掌柜做的一模一样!"一位老顾客惊讶地赞叹道。
阿明谦虚地笑了笑:"跟着赵掌柜学了这么久,多少懂点门道。"
消息很快在街坊邻居中传开,赵掌柜病倒了,饭店由阿明暂时负责。
出乎意料的是,生意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大家对赵掌柜的关心,纷纷前来捧场。
接下来的日子,阿明过得异常忙碌。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赶往菜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五点回到饭店,开始准备早餐。七点准时开门营业,为早起的工人和上班族提供热腾腾的早点。
"阿明,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隔壁理发店的老板关心地问。
阿明笑着回答:"还行,就是睡得少点。等赵掌柜好了就好了。"
中午是饭店最忙的时段,阿明一个人又当厨师又当服务员,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好在街坊们都知道情况特殊,纷纷自觉排队,甚至有人主动帮忙递盘子、倒茶水。
"阿明,别太累了,慢慢来,我们不急。"常客们体贴地说。
下午两点,饭店暂时闭门。阿明简单收拾一下,带上给赵掌柜准备的营养餐,匆匆赶往医院。
"赵掌柜,我来看你了。"阿明推开病房门,笑容满面地说,丝毫不显疲惫。
赵掌柜虚弱地靠在床上:"店里怎么样?没出问题吧?"
阿明打开保温盒,一边摆放食物一边轻松地说:"一切顺利,你放心养病。今天特意给你做了鸡汤,医生说有助于恢复。"
"真是辛苦你了。"赵掌柜感动地说,眼里含着泪光。
阿明摇摇头:"什么辛苦不辛苦的,你当年收留我的时候,也没嫌麻烦。"
他细心地喂赵掌柜喝汤,讲述店里的趣事逗老人开心。每次离开前,都会叮嘱护士照顾好赵掌柜。
下午四点,阿明返回饭店,准备晚餐。晚上的客人不如中午多,但他依然认真对待每一道菜,每一位顾客。
"怎么样,赵掌柜病情好转了吗?"街坊们关切地询问。
"好多了,医生说再过几天就能出院。"阿明边忙活边回答。
"您这朋友真够意思。"顾客们纷纷称赞。
阿明只是笑笑:"赵掌柜对我有恩,这是应该的。"
一个月后,赵掌柜终于康复出院。看到饭店井井有条,他感动得险些流泪:"阿明,这段时间苦了你了。"
阿明摆摆手:"能帮上忙就好。对了,我这段时间琢磨了几道新菜,你看看合不合胃口。"
他端出一盘看起来像西餐牛排却带着中式调料香气的菜肴:"这是我试着把咱们传统的红烧肉做法用在了牛排上,年轻人可喜欢了。"
赵掌柜尝了一口,眼前一亮:"味道真不错!"
05
在阿明的建议下,赵家饭店开始尝试推出一些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创新菜品,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饭店的生意渐渐好转,甚至比以前还要红火。
"阿明,说实话,你才是真正的行家。"赵掌柜由衷地说。
阿明笑着摇头:"我只是把以前学到的东西用上了而已。"
赵掌柜看着眼前这个谦逊的老人,心里暗自感激命运让他们相遇。
日子平静地过去,转眼间阿明已经在赵家饭店帮忙快七年了。这一年,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老街区面临拆迁。
"赵掌柜,听说政府要拆咱们这条街了?"阿明一大早就听到了风声。
赵掌柜叹了口气:"是啊,前天接到通知了。说是要打造新商区,所有店铺都得搬走。"
"那咱们饭店怎么办?"阿明担忧地问。
"政府给了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补偿金不再经营,要么搬到新商区去。"赵掌柜愁眉不展,"但新商区的租金太高了,我这点积蓄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阿明皱起眉头:"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赵掌柜摇摇头:"这家饭店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传了三代人,我不想就这样放弃。可是现在的情况..."
阿明沉思片刻,突然说道:"要不...咱们合伙经营吧?我这些年也攒了点钱,虽然不多..."
赵掌柜惊讶地看着他:"阿明,你愿意投资我这个小饭店?"
"怎么不愿意?这七年来,我把这里当成了家。"阿明真诚地说。
赵掌柜陷入了沉思。合伙意味着他将失去部分对饭店的掌控权,这是他一直以来都引以为豪的家族产业。但如果不这样做,饭店可能就此消失。
"让我考虑考虑。"赵掌柜最终说道。
几天后,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店里核实情况。
"赵老板,您考虑得怎么样了?是接受补偿还是搬迁?"
赵掌柜为难地看了阿明一眼:"我...我还没决定。"
"时间不多了,下个月就要开始拆迁了。"工作人员提醒道。
送走工作人员后,饭店里陷入了沉默。这天的客人特别少,仿佛大家都已经知道这里即将消失。
晚上收工时,阿明突然对赵掌柜说:"我有个主意,也许能帮上忙。"
"什么主意?"赵掌柜问道。
阿明犹豫了一下:"我年轻时在上海,曾经帮过一个人,现在他发达了,是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我想去找他,看能不能帮帮咱们。"
赵掌柜惊讶地看着他:"你认识这样的大人物?"
阿明点点头:"虽然多年没联系,但值得一试。"
"那...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去?"赵掌柜问。
"明天就去。"阿明坚定地说,"机会难得,不能错过。"
第二天一早,阿明就出发了。临行前,他对赵掌柜说:"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会带回好消息。"
赵掌柜看着阿明远去的背影,心里既期待又不安。这七年来,他从未见阿明离开过这座小城市,突然的远行让他担心不已。
06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天期限已到,但阿明还没有回来。赵掌柜开始焦虑不安,生怕阿明遇到什么意外。
"阿明去哪儿了?好几天没见他了。"常客们问道。
"他...他回老家了,过几天就回来。"赵掌柜含糊其辞。
第四天早晨,当赵掌柜正准备开店时,他看到阿明拖着疲惫的身体走来,手里还提着一个古朴的木箱。
"阿明!"赵掌柜连忙迎上去,"你终于回来了,我担心死了。"
阿明露出神秘的笑容:"赵掌柜,我带回来了能解决咱们问题的东西。"他指了指手中的木箱。
"这是什么?"赵掌柜好奇地问。
阿明神色郑重:"这里面装着我们饭店的未来。"
看着阿明手中那个古朴的木箱,赵掌柜心中充满好奇。阿明小心翼翼地把箱子放在桌上,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
"阿明,你到底去见谁了?真的找到解决办法了?"赵掌柜忍不住问道。
阿明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来:"我去上海见了林海,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个人。"
"那个跨国公司的董事长?"赵掌柜瞪大眼睛,"他真的见你了?"
阿明点点头:"是的。其实我跟林海的故事得从二十年前说起。那时候我的工厂刚起步,林海还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创业梦想却找不到投资。"
"我当时看他有想法,就借了他一笔钱,还给他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没想到他真有本事,几年功夫就做出了名堂,后来去了国外发展,成了现在的大人物。"
赵掌柜难以置信地看着阿明:"你居然是他的伯乐?"
阿明摆摆手:"说不上伯乐,就是看他顺眼,想帮他一把。后来我工厂倒闭了,也没去找他,毕竟各有各的路要走。"
"这次我鼓起勇气去找他,本来以为他不记得我了,没想到他不仅记得,还说一直在寻找我,想报答我当年的帮助。"
赵掌柜听得入神:"那他答应帮咱们了?"
阿明拍了拍桌上的木箱:"他给了我这个,说这里面的东西能帮到咱们。"
"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赵掌柜迫不及待地问。
阿明正要回答,店门突然被推开,走进来几位顾客。他立即做了个"稍后再说"的手势,起身去招呼客人。
这一整天,饭店里客人不断,两人都没有机会继续刚才的话题。直到晚上打烊,赵掌柜才锁上店门,迫不及待地问:"现在可以打开看看了吧?"
阿明却摇摇头:"不急,明天一早再看。今天太累了,我想先休息。"
赵掌柜虽然心急,但也理解阿明连夜奔波的疲惫,只好压下好奇心:"好吧,明天再说。你今晚就住在店里的小房间吧,别再回桥洞了。"
这一夜,赵掌柜翻来覆侧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猜测箱子里会是什么。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赵掌柜就起床了。他轻手轻脚地来到店里,发现阿明已经在厨房忙活了。
"阿明,你这么早就起来了?"赵掌柜惊讶地问。
阿明微笑着点点头:"睡不着,就起来准备早餐了。"他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鸡丝面,"先吃饭,吃完我就告诉你箱子的事。"
赵掌柜心不在焉地吃完面,迫不及待地说:"现在可以打开看看了吧?"
阿明郑重地点点头,走到放箱子的桌前。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钥匙,插入箱子的锁孔,轻轻一转,"咔嗒"一声,箱子打开了。
随着箱盖缓缓抬起,赵掌柜屏住呼吸,凑近一看,里面的东西却让赵掌柜张大嘴巴,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瞪着阿明......
箱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一叠文件和几件古朴精美的餐具。
阿明微微一笑:"别小看这些东西。"他拿起那叠文件,"这是我和林海一起制定的商业计划,可以帮助赵家饭店转型升级,不仅能在新商区立足,还能发展成连锁品牌。"
他又指向那些餐具:"这些是清朝宫廷御用的珍贵餐具,是我工厂倒闭后唯一留下的值钱东西。林海估价,光这几件就价值几百万。"
赵掌柜惊得说不出话来,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瓷碗,碗底赫然印着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
"这...这是真的?"赵掌柜声音发颤。
阿明点点头:"千真万确。当年我收藏了不少古董,大部分都用来还债了,只留下了这几件最珍贵的。"
"你为什么要给我这些?"赵掌柜不解地问,"这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啊。"
阿明深情地看着赵掌柜:"这七年来,你给了我尊严和家的感觉。我一无所有时,你没有嫌弃我,而是给了我一个容身之所。这些东西放在我手里没用,给你,却能救活这家对你意义重大的饭店。"
赵掌柜老泪纵横,握住阿明的手:"阿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阿明笑了笑:"不用说什么,咱们是朋友。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份商业计划吧,看看如何让赵家饭店重获新生。"
07
赵掌柜和阿明坐在桌前,认真阅读那份厚厚的商业计划书。
"这计划太详细了,简直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赵掌柜翻着密密麻麻的页面,惊叹不已。
阿明解释道:"这是林海派专业团队精心制定的。他们研究了当前餐饮市场的趋势,也考虑到了赵家饭店的特色和历史。"
商业计划书的第一部分是市场分析,详细阐述了当地餐饮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是品牌定位,建议将赵家饭店打造成"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餐厅。第三部分则是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店面装修、菜单更新、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
"林海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想法,"阿明指着计划书的一页说,"他建议我们可以把这些古董餐具作为店内的文化元素,设计一个展示区,讲述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吸引顾客。"
赵掌柜点点头:"这主意不错,能增加饭店的文化氛围。"
他又拿起那几件古董餐具细细端详:"这些真是了不起的藏品。阿明,你真的愿意把它们用在店里吗?万一损坏了..."
阿明笑了:"放心,计划中已经考虑到了安全问题。这些餐具会放在特制的展示柜里,顾客只能欣赏,不能触摸。真正用于供客人使用的,是我们会根据这些古董样式定制的仿制品。"
赵掌柜恍然大悟:"这样既能传承文化,又能保证古董的安全,真是两全其美。"
他继续翻阅计划书,越看越是心动:"这里还提到了融资方案?"
阿明点头道:"是的。林海愿意作为投资人注入资金,帮助我们顺利搬迁到新商区,并按照计划进行装修和改造。当然,具体的投资比例和回报方式,还需要我们仔细商议。"
赵掌柜合上计划书,陷入沉思:"这计划确实很好,但是...我有点担心。"
"担心什么?"阿明问道。
赵掌柜叹了口气:"赵家饭店是我们家祖传的产业,我怕引入外部投资后,会失去对它的掌控。"
阿明理解地点点头:"这个担忧很正常。不过林海特别强调,他只是作为投资人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干涉饭店的日常经营。他还建议可以签订协议,明确规定你拥有管理决策权。"
"真的吗?"赵掌柜有些惊讶。
"当然。"阿明肯定地说,"林海非常尊重传统家族企业,他说赵家饭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正是因为有你这样懂得传统价值的人在坚守。他不想破坏这种传承,只想帮助它更好地发展。"
赵掌柜感动地握住阿明的手:"阿明,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如果不是你去找林海,我们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阿明摇摇头:"别这么说。这些年来,你给了我家一般的温暖,我才是受益最多的人。"
两人相视一笑,彼此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对了,"赵掌柜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林海为什么要帮我们?仅仅因为你当年帮过他吗?"
阿明笑了笑:"这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们这种'坚守传统、拥抱创新'的理念很欣赏。他认为,像赵家饭店这样有历史、有文化底蕴的老字号,正是中国餐饮业的瑰宝,值得保护和发扬。"
赵掌柜点点头,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他又看了看那些精美的古董餐具:"这些东西真的很贵重,你就这样拿出来...不留一点吗?"
阿明摆摆手:"我一个老头子,要这些做什么?能让它们发挥价值,比放在箱子里生灰尘有意义多了。"
赵掌柜眼中噙着泪水:"阿明,你真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朋友。"
阿明拍拍他的肩膀:"别这么感性。现在我们该想想怎么实施这个计划了。首先,我们需要去新商区看看那边的店铺,选个好位置。"
赵掌柜也收拾好情绪,干劲十足地说:"没错,我们得抓紧时间了。拆迁在即,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
两位老人相视一笑,眼中都闪烁着新的希望。
08
接下来的日子,赵掌柜和阿明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先去新商区实地考察,最终选中了一个靠近中心广场的店铺位置。虽然租金不菲,但有了林海的投资支持,这已不再是问题。
签订租约后,装修工作立即展开。按照商业计划,新店的装修风格既要保留传统元素,又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阿明亲自参与了设计过程,确保那些珍贵的古董餐具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这个展示柜的光线还要再调整一下,"阿明对装修师傅说,"要让瓷器的釉色看起来更加通透。"
赵掌柜在一旁感叹:"阿明,你真是什么都懂啊。"
阿明笑了笑:"做了一辈子餐具生意,多少有点心得。"
装修期间,他们也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这段时间研发新菜品。阿明提出了"传统菜式现代呈现"的理念,保留经典菜肴的原汁原味,但在摆盘和辅料上进行创新。
"红烧肉不一定要大块上桌,"阿明解释道,"可以切成小方块,摆成花型,再配上一些时令蔬菜点缀,既美观又不失本味。"
赵掌柜尝了一口,赞不绝口:"味道没变,但看起来确实更精致了。"
他们还结合古董餐具的特点,设计了几套"宫廷主题宴席",让顾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新店终于装修完毕。开业那天,赵掌柜和阿明早早地来到店里,检查每一个细节。
"紧张吗?"阿明问道。
赵掌柜深吸一口气:"说不紧张是假的。这毕竟是赵家饭店百年来最大的变革。"
阿明拍拍他的肩膀:"会成功的,相信我。"
上午十点,新店正式开业。前来捧场的人不少,有老街区的老顾客,也有慕名而来的新面孔。大家对装修赞不绝口,尤其是那个古董餐具展示区,吸引了众多顾客驻足观赏。
"这些都是清朝的宫廷餐具吗?太精美了!"一位女士惊叹道。
阿明在一旁解释:"是的,这套是乾隆年间的官窑瓷器,您看这个青花纹样,是当时最流行的'缠枝莲'图案..."
顾客们听得入迷,纷纷拍照留念。
餐厅内部,赵掌柜忙得不可开交。新菜单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菜品受到了大多数顾客的欢迎,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赵掌柜,你们家的红烧肉怎么变样了?以前那种大块肉多香啊。"一位老顾客不满地说。
"是啊,这新菜单太花哨了,不如以前实在。"另一位也附和道。
赵掌柜耐心解释:"口味没变,只是呈现方式不同了。您尝尝看,还是原来的味道。"
尽管如此,开业第一周的反响还是褒贬不一。新顾客对创新菜品赞不绝口,老顾客则怀念传统风味。同时,装修豪华的新店虽然吸引了眼球,但高昂的租金也给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阿明,我有点担心。"一天晚上,赵掌柜愁眉不展地说,"按照目前的营业额,我们很难覆盖成本。"
阿明安慰道:"刚开始都是这样,需要时间积累口碑。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情况会好转的。"
赵掌柜叹了口气:"但愿如此。我最担心的是辜负了林海的信任。"
"别担心,林海投资我们不只是为了回报。"阿明说,"他相信我们能做好。"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针对顾客的反馈不断调整。为了兼顾新老顾客的口味,他们在菜单上划分了"传统经典"和"创新特色"两个部分,让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同时,阿明也开始在店内讲述那些古董餐具背后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顾客。
渐渐地,饭店因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当地有了一定知名度。
但好景不长,一个月后,一家大型连锁餐饮集团在新商区开了分店,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低价策略,吸引了大量顾客。赵家饭店的生意再次受到冲击。
"我们可能需要降价才能竞争。"赵掌柜忧心忡忡地说。
阿明却摇摇头:"降价不是出路。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提高服务质量,走精品路线。"
正当他们为此苦恼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来到了店里。
09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店里客人稀少。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环顾四周后,目光落在了古董展示区。
阿明正在那里为一对游客介绍展品,突然注意到了这位来客,眼睛一亮:"林海!"
林海微笑着走过来:"阿明叔,好久不见。"
赵掌柜闻声赶来,激动地伸出手:"林总,欢迎光临!"
林海和两位老人寒暄几句后,询问了饭店的经营情况。赵掌柜如实相告,没有隐瞒目前面临的困难。
林海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其实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新店开张,遇到这些问题很正常。"
"你不担心投资打水漂?"赵掌柜小心翼翼地问。
林海笑了:"赵叔,经商多年,我早就学会了看长远。赵家饭店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这是任何新兴餐厅都无法复制的优势。"
他走到古董展示区,指着一件青花瓷盘说:"比如这些珍贵的文物,它们不仅是餐具,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文化体验,这正是你们的机会。"
林海转身对赵掌柜说:"我这次来,除了看看你们,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赵掌柜和阿明异口同声地问。
林海微笑道:"我有个朋友是《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的制片人,他们正在筹备新一季节目,主题是'传承与创新'。我向他推荐了赵家饭店,他们非常感兴趣,想来拍摄一期。"
赵掌柜惊喜地瞪大眼睛:"真的吗?那可是全国知名的美食节目啊!"
林海点点头:"是的。他们特别欣赏你们将传统美食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理念。如果一切顺利,下个月就能来拍摄。"
阿明激动地说:"这真是太好了!有了这样的宣传,我们的知名度肯定会大增。"
林海补充道:"另外,我还联系了几位美食评论家和媒体人,让他们来品尝你们的菜品。好的口碑传播对餐厅至关重要。"
赵掌柜感激地说:"林总,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林海摆摆手:"别这么说。我只是搭了个桥,真正的成功还要靠你们自己。阿明叔当年帮了我,现在我能为你们做点事,也是很开心的。"
他环顾四周,又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展示区的灯光还可以再调整一下,让瓷器的釉色更加突出。菜单的设计也可以更有文化气息,比如加入每道菜的历史典故。"
阿明连连点头:"这些建议很好,我们会采纳的。"
林海拍拍赵掌柜的肩膀:"赵叔,别担心。创业之路本来就充满挑战,但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赵掌柜眼中闪烁着泪光:"谢谢你,林总。有你这样的朋友支持,我们一定能把赵家饭店经营好。"
林海离开后,两位老人充满了新的干劲。他们按照林海的建议,对店内设施和菜单进行了调整,并积极准备节目组的到来。
一个月后,《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如约而至。他们对赵家饭店的历史、古董餐具以及创新菜品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拍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节目导演特别欣赏赵掌柜和阿明的故事:"一个是坚守传统的老饭店掌柜,一个是曾经的企业家,如今的拾荒老人,两人携手创业的故事太感人了。这正是我们想要展现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赵家饭店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顾客前来品尝美食,欣赏古董。
"阿明,你还记得七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吗?"赵掌柜问道。
阿明点点头:"当然记得。那天很冷,我站在你店门口,纠结要不要进去。"
赵掌柜感慨地说:"谁能想到,一顿免费的饭,换来了今天的一切。"
阿明笑了:"或许这就是缘分吧。"
赵掌柜举起茶杯:"敬我们的友谊。"
阿明也举起杯子:"敬赵家饭店的辉煌未来。"
两位老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来源:九申篮球故事